
飞盘刷遍朋友圈,露营占领公园草坪,City Walk填满周末……
轻户外的火热,如巨浪袭来;但潮水退去后,似乎只剩下骑行涛声依旧。

骑行之所以能穿越周期,在于它的包容性与低门槛:不需要专业场地,城市街巷就是赛道;无需呼朋引伴,一人一车便可出发。
对困于格子间的打工人而言,踏上单车,就是为忙碌生活按下的暂停键。耳边风声掠过,眼前风景流动,骑行成了成本最低的“精神解药”。
这剂“解药”的好处,还是实打实的。
即使是休闲骑,溜溜达达半小时,也能燃烧掉大约168千卡的热量。有研究显示,只需30分钟的中强度骑行,就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而且这种积极效果能持续75分钟以上。在这个压力爆表的时代,妥妥的免费心理按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当“骑起来”成为日常,新的困惑也随之而来:
为什么结伴骑行,总是被甩在后面?为什么骑了一个月,体重和耐力却没变化?为什么感觉已经很累了,速度还是快不起来?
这些“骑行痛点”,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科学骑行?
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只是随便骑骑的大多数来说,判断一次骑行的强度,大多靠“感觉”——“今天骑得有点累”、“感觉还没到位”。
或者参考跑步,借助心率去判断,但问题在于心率是个“滞后指标”,它无法实时反映你实际输出多少力量,还容易受睡眠、压力甚至咖啡因的影响。
想要科学骑行,真正需要关注的核心指标,是骑行功率。
简单来说,它就是你踩踏板时,实际输出给自行车的力量值,单位是瓦特(W)。
它就像汽车发动机的实时马力,是衡量你骑行表现最真实、最即时的一面镜子。
功率数据可以帮你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今天任务是150瓦有氧耐力骑1小时,功率计能让你稳定在这个区间,避免“看着像训练,其实是休闲”的无效运动。
通过关键指标如FTP(功能性阈值功率)的升降,你能清晰看到自己是在变强还是在摸鱼。
在长距离骑行或爬坡时,骑行功率,可以指导你怎么合理分配体力,避免开局猛如虎,后半程累成鼠。
虽然伴随着功率测量技术的创新,功率,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和“氪金”玩家才配拥有的高端数据了。
但想获得它,还是得靠外接功率计,依然挺“烧钱“。
最主流也最“高贵”的方案——曲柄/脚踏功率计,价格通常在3000元到上万元人民币不等。贵、数据准,如果有两辆车想换着骑,要么再买一套,要么就得费劲拆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装在自行车后花鼓里的花鼓功率计,数据稳定,对于常更新装备——换曲柄、脚踏的朋友更友好,但是价格同样不菲,而且它只能跟着轮子走,灵活性同样差评!
高价格、高门槛,把绝大多数普通骑行者挡在了科学训练的大门之外。
直到华为在WATCH GT 6系列上首发「骑行模拟功率」功能,局面才被打破。

它第一次把专业骑行功率集成进了智能手表,无需外设、无需安装、无需校准,抬手即见。
对广大入门和中级骑友来说,测功率,不再是“要不要上功率计”的纠结,而变成了“手表自带,不用白不用”的顺手之事。

把专业的功率计功能,塞进一块轻薄的手表里,可不是简单的功能移植。
其核心难度在于:手表在手上,功率在脚上,中间隔着一整个身体和一辆车,怎么才能算得准?
传统的功率计是“直接测量派”,传感器直接在力产生的源头——脚踏或曲柄上、或者力可以直接传过去的地方——花鼓,传感器可以测量你施加的扭力。
而手表却是“间接推算派”,它要get功率就只能通过处理一系列复杂数据,反向推算出你的输出功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其中的技术难点,在于数据源“先天不足”,手表的传感器是为手腕设计的,它无法直接测量踩踏的力量。
它能获取的是GPS速度、海拔、心率、加速度等“周边信息”。这些数据如同案件的间接证据,虽然有用,但无法直接用于计算。
对它来说,间接测算最棘手的一个变量,就是风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平路骑行中,大部分的体力其实都消耗在对抗风阻上。
而风阻的大小,又与你当时的姿势、骑行的车型、甚至你的体型都强相关。
一个趴在破风架上的职业车手,和一个直立骑行的通勤者,即使输出同样的功率,速度也会有不小的差别。忽略风阻的功率计算,无异于纸上谈兵。
为了解决最大的变量——风阻,华为干了一件很硬核的事:把他们找到的足够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体型骑手和不同款式的自行车,统统送进了顶级风洞实验室实测。
在风洞里,他们模拟了从微风到强风的7档风速,让数十位骑手轮番上阵,对5款主流车型进行测试。
借助上千种组合的交叉测算,搭建起了一个庞大的风阻系数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就是他们的模型理解风是如何影响骑行的教科书。
有了风阻模型这个数据库,手表在你骑行时,将展开一场精密的实时计算:GPS和加速度计提供实时速度和加速度。气压计监测微小的海拔变化,用于计算重力做功。内置的运动传感器识别你的骑行状态(*启动、巡航、爬坡等等)。
所有这些数据,被送入那个经过风洞数据的模型中。
模型会综合你的速度、身高体重、车型选择实时海拔以及风阻系数,运用动力学公式,最终实时反推出你为了达到当前运动状态,所需要输出的功率。
请注意!这还不是终点,因为模型可以升级。
当更多骑行者开始应用这个功能,更多不同体型、车型的数据不断输入,每个骑行者的功率与心率不断交叉验证(*功率上去了,心率必然有响应),这个模型还可以继续微调、进步,越来越准。
它或许在极端/专业场景下,无法媲美万元级功率计的绝对精度,但不得不说,它成功地用一套极具巧思的工程方案,将专业数据的门槛降低了,为大众骑行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功率刻度尺”。这本身,就是一场技术上的胜利。
华为选择在骑行功率上突破,绝非偶然。
骑行,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群众基础和高粘性用户的成熟运动,是一个完美的突破口。
通过将骑行功率测量功能集成到手表中,华为不仅给骑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难拒绝的购买理由,更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未来的智能手表,不应是手机功能的简单延伸,也不应是健康数据的被动接收器,而应该成为一个主动、智能、跨场景的专业身体管理中心。
手表,是华为运动健康生态的核心入口。当一个骑行者因为精准的功率数据而依赖华为WATCH GT 6系列,他后续产生的骑行路线、体能表现、长期训练负荷等数据,都将沉淀在华为的健康生态中。
这些鲜活、专业的数据,未来可以反向赋能给华为的运动APP、甚至与智能骑行台、自行车品牌进行联动,背后想象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