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25年,伴随着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成熟以及芯片算力的提升,智能座舱已经从“功能堆栈”进入了“体验升级”的新时代。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共情,智能座舱正在逐渐进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
一方面,智能座舱的交互重心已经从单一屏幕转向“HUD+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多模态融合体系,从而实现“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所得”的无感体验。
比如腾势Z9双旗舰车型就对智能座舱交互体验进行了升级,新增了手势开前门功能,用户靠近车辆时做“点赞”手势即可开启前门;而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也迎来了重大升级,基于MoLA架构多模态融合感知能力,支持多种手势交互功能,并且融合了视、听、光、嗅、触五感协同,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空间体验。
另一方面,吉利、理想、蔚来、智己等主机厂正在加速推动AI Agent的上车,通过“AI学习+场景引擎”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务,并且赋予智能座舱具备“自我进化、主动认知”等能力。
显然,智能座舱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交互变革时代,交互形式、交互维度、人机交互模式都将进一步升级。依托MiniLED车载显示、光影音效、成像感知等新一代创新技术,智能座舱将提供更加自然、共情的交互方式。
作为HUD技术的进阶形态,P-HUD(全景HUD)凭借更大视场角、更高精度等优势,正在成为AI智能座舱的“交互新入口”。比如小米YU7、宝马iX3等越来越多车型将搭载P-HUD产品。
与此同时,法雷奥、哈曼、华阳等厂商也已经推出了P-HUD产品。
其中,法雷奥全景抬头显示系统Panovision可以将车辆挡风玻璃转化为动态交互式显示屏,进而将导航、车速等关键信息无缝融入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实现“信息与实景融合”的直观交互,这项突破性技术既提升了驾驶者的环境感知能力,又可以给驾驶员带来更加开阔、舒适的视觉体验。
据了解,法雷奥全景显示技术的虚拟浮动图像与法雷奥提供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 HUD)相结合,可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完全沉浸式的未来体验。目前,法雷奥Panovision产品已经被中国头部车企新车型定点,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而哈曼推出的Ready Vision QVUE产品,采用了三星Neo QLED显示技术,利用数百颗蓝光Mini LED灯珠精准照亮所需区域,分辨率高达5K,亮度可达5000尼特,对比度高达254,000:1,实现了HDR级别的显示效果。Ready Vision QVUE产品在挡风玻璃下方区域为驾驶者提供里程、速度、驾驶数据和警报等关键信息,也可以为车内乘员提供沉浸式车载交互体验。
更具创新性的是,哈曼QVUE还新增了动态街道可视化和透明引擎盖等功能,并且提供从替代传统仪表到贯穿前舱的不同尺寸的显示规格,实现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此外,哈曼QVUE还集成了哈曼情感智能AI系统Ready Engage,其化身为“Luna”AI虚拟形象,可以通过语音、视觉交互与用户对话,全面增强了系统的交互性,也让P-HUD从“信息载体”升级为“交互伙伴”。
接下来,AR HUD还将与全息投影技术等融合,推动智能座舱进入全新的交互时代。比如通过挡风玻璃投射3D导航箭头,让交互更贴近“真实场景感知”。《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三星、华为等科技巨头,以及像航科技等企业已经布局“无介质全息技术”,旨在打破传统显示行业边界,为汽车智能化带来全新的交互革命。
众所周知,传统智能座舱主要将导航、音乐、空调等多项功能集中于一块屏幕,其本质主要是“功能集成”,且功能之间均处于割裂状态,导致智能座舱交互逻辑碎片化现象严重,用户体验感极差。
现如今,智能座舱已经从“豪华配置”变为“市场刚需”,这也意味着智能座舱市场窗口期和新鲜感已然过去,行业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功能堆砌”已经行不通。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方案交付新车790.98万辆,同比增长14.87%,前装搭载率提升至74.64%,预计全年搭载率将突破80%。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AI赋能的智能座舱不是科技的堆砌,而是用户情感联结的空间。通过语音、视觉、手势等交互方式的融合,智能座舱有望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主动共情”能力。
总体来看,伴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智能座舱开始加速向多模态融合交互、全场景主动认知、实时数据处理、沉浸式体验的L3级AI座舱演进,进而推动汽车真正迈入“智能移动生活空间”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座舱行业竞争焦点开始从单一功能转向全场景体验的整合能力。作为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先企业,哈曼一直在整合消费电子技术,不仅推出了一系列Ready产品,还将车内显示与音频技术提到了全新高度,重新定义车内视听体验。

热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