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方向、资本,缺一不可!
文|新战略
在机器人高速发展的那几年,仓库里穿梭的 AMR,工厂里高效运转的复合机器人,曾让市场充满了关于未来的幻想。无数创业团队带着梦想与积蓄闯入赛道,资本也急切下注,试图押中下一个万亿级巨头。
然而,狂热终将退去。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资本的目光已然转移,机器人赛道进入了冷静而理性的阶段。喧嚣之下,留给创业者的现实残酷而真实:机器人行业,尤其是移动机器人领域,几乎从不存在 “暴富神话”。
从0到IPO至少十年起步,平均要烧掉十几亿到几十亿人民币,而大多数公司甚至撑不到下一轮融资。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行业,却同样是付出惨痛代价的赛道。因此,在本系列开篇,我们要谈的,不是光鲜故事,而是创业者必须直面的三道生死关:认知、赛道和资本。

几乎所有初次创业者都会严重低估机器人创业的周期。这绝非一次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超长距离马拉松。从萌生想法,到推出产品原型、获得首个客户、实现量产、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直至最终走向IPO,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0到15年。这意味着,创业者必须做好把整个黄金岁月押在这条路上的准备。

如此漫长的创业周期,对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机器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又靠什么才能真正凝聚团队?
一个理想的机器人创业团队,需要建立起稳定而高效的“铁三角”结构:
其一,技术领军者,能够在算法、硬件、感知、控制等核心环节中持续攻坚。
其二,商业专家,能够识别场景、理解客户、推动市场化落地。
其三,具备传教士精神的领导者,既能激励团队,又能不断向外部讲述愿景、赢得资源。这三者缺一不可,团队的综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
不过,在十余年充满不确定性的征程中,短期激励如薪水和期权在十年磨炼中都显得单薄。真正能支撑团队走到最后的,是超越物质回报的精神纽带---坚信机器人将改变现有的生产与运输模式。由此可见,创业初期的核心团队必须具备超越短期回报的精神共鸣,否则很难抵御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挫折与煎熬。

但理想主义的坚守离不开现实支撑。机器人创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黑洞”。许多团队在最初阶段信心满满:技术实现了突破,应用场景被明确,天使轮融资顺利到位,似乎一切都尽在掌握。但事实是,真正的门槛并不在于是否能够做出产品,而在于能否在资金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生存下来。
根据行业数据,一家移动机器人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平均需消耗10–30亿元人民币。若涉及当下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这一数字更将飙升至30–60亿。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意味着创业团队必须面对时间与资本的双重考验。

周期的漫长、团队的复杂和资金的庞大需求,共同构成了机器人创业最基本的三重难度。只有真正认识并接受这一现实,创业者才算踏出了第一步。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以信念为驱动、以团队为核心、以资金为燃料的长期战役。它的残酷在于,绝大多数人会在途中倒下;它的价值在于,那些真正能够熬过考验的企业,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机器人行业,努力从来不是稀缺品,真正稀缺的是对方向的精准判断。许多企业的折戟沉沙,并非团队不够勤勉,而是在错误的赛道上发力。方向偏差之下,越拼命反而越加速衰亡,勤奋沦为失败的助推器。
过去十年,仓储与物流机器人曾是资本与创业者最热衷的赛道之一。短期内的确带动了市场教育,但随着企业蜂拥而至,价格在血腥竞争中迅速被摊薄——潜伏顶升式AGV从最初每台售价十几万元,到如今甚至跌破万元。利润空间被挤压,许多团队前期投入巨大,却在价格战中发现越卷越亏,最后只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黯然退场。

要跳出这种“越努力越被动”的陷阱,关键在于打造差异化竞争力,而差异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场景的精准选择。仓储物流赛道看似拥挤,但依然存在机会。部分企业放弃同质化的通用产品,转而深耕冷链、医药物流等垂直场景,通过打磨专业化方案构建起竞争壁垒。与其在红海中和巨头拼价格,不如在细分市场修筑自己的“护城河”。
此外,不少企业选择以“深耕产品”为核心路径,通过持续的技术打磨与创新,构建起坚实的产品差异化壁垒。具体来看,捷螺智能便是这一策略的典型践行者。其深耕半导体行业多年,凭借对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敏锐捕捉到工厂在生产运营中对设备高精度与稳定性有着近乎苛刻需求。基于这一痛点,企业对复合机器人产品提出极致要求,并持续打磨方案,最终推出多类型产品,精准回应了市场的刚性需求。这种聚焦产品、以创新创造价值的模式,让企业成功跳出低层次价格战,从根源上规避了陷阱。


与这类精准发力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公司则陷入了“技术驱动”的误区。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团队习惯“拿着锤子找钉子”,一旦有了算法或硬件的突破,就急于寻找落地场景,这是典型的供给驱动思维。然而市场不会为理想买单,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用户是否愿意付费。无论是订单、众筹还是服务订阅,唯有真金白银的流入,才能证明一款产品真正具备生命力。
即便方向选对了,也必须正视产品验证周期。产品验证周期往往需要12-18个月,在这期间,企业要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产品迭代和市场验证上,容不得虚荣和浪费,更不能在尚未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时盲目扩张。
归根结底,赛道选择与产品定位才是机器人行业创业的真正起点。真正的勇气,不是盲目 all in,而是敢于小步试错,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久积累。

如果说方向决定了企业的前途,那么资本则决定了能否熬到彼岸。许多企业并不是败在技术或产品上,而是败在融资链条的断裂、估值的陷阱,或者与基金周期之间的错位。这使得资本成为机器人创业过程中最具双刃剑属性的力量。
资本的第一个矛盾,来自周期错配。大部分风投基金的存续周期在五年左右,但移动机器人企业的成长曲线往往是十到十五年。这意味着,投资人的退出周期与企业的成长节奏天然不一致。

如果企业能够靠自身现金流支撑,周期错配带来的压力尚可缓冲;但现实是,大多数机器人公司早期过度依赖资本输血。于是,一旦资本因市场环境变化或者其他原因而撤出,企业便猝不及防地被推向悬崖。换句话说,周期错配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企业过度依赖资本时,它就会把这种错配放大为致命风险。
资本的第二个陷阱,是估值虚火。近年来,头部企业在早期往往拿到高估值融资,短期看风光无限,长期看却成为枷锁。因为高估值意味着后续要拿到下一轮融资,就必须用数倍的业绩去“匹配”预期。但机器人行业的场景拓展极其缓慢,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最终逼得不少公司不得不“降轮”甚至断粮。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行业数据中得到了印证。根据公开统计,在移动机器人赛道,即使是融资规模动辄数十亿的明星公司,大多仍未跨越盈利门槛。印度仓储机器人企业GreyOrange自2011年起便专注于提供现代化履行操作解决方案,重点布局零售、物流及仓库机器人领域;尽管它已累计融资接近40亿元,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法国企业Exotec也是类似的情况,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但盈利依然遥不可及。
而当企业寄希望于上市来解套时,现实的通道正在不断收窄。A股的主板、创业板等对企业的盈利提出严苛要求;境外上市则要求企业符合多个国家的监管要求。相比之下,港股成为当前大多数尚未盈利机器人公司最现实的出口。也因此,2025以来,我们看到了一批机器人企业加速冲刺港股IPO。

图表:机器人企业赴港IPO动态(截至2025年10月16日)
然而,跨越融资阶段、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此安全。上市只是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可持续融资的通道,使其得以继续“输血”、存活下去,而并非成功的勋章。真正的目标在于盈利,而这通常比上市更遥远。
穿过认知、赛道、资本三重关口,创业者才算真正拿到了留在牌桌上的资格。接下来的每一程,依然步步惊心。

系列预告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复合机器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2025年10月29日,在“”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将联合业内代表企业共同发布《具身智能复合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版)》,聚焦技术创新、产品迭代、企业布局、市场动态等多维度,为产业参与者呈现清晰产业全景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