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块仅500克的磁钢,充磁后能吸起约400公斤重物。”10月15日下午,在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永磁”)生产车间,常务副总经理黄浩手拿一块鸡蛋大小的磁钢进行展示,令现场记者颇为惊讶。
这种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占比约30%,是当代磁体中磁性最强的永磁体,因其优异的磁性能被称为“磁王”。
当天,“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近距离感受绵阳特色产业新赛道的强“磁场”。


百亿投资 跑出“绵阳速度”


项目总投资280亿元、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生产制造厂区、全部达产后规划年产10万吨烧结钕铁硼……黄浩的介绍开门见山,“这些数据奠定了绵阳巨星永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更令人惊叹的是建设速度:从2022年10月底正式动工,仅用7个月就完成27栋厂房建设及设备调试,而行业常规建设周期需要三年。黄浩认为,这种速度背后是四川发展新经济的决心。项目从投产之初就展现出强劲势头:三个月实现产值过亿,第二年约8亿元,今年将突破15亿元,明年规划30亿元,“我们将快速跻身行业头部企业”。

稀土永磁应用广泛
漫步在压制车间,记者看到合金原料经过制粉、成型、烧结三大工序,最终变成银灰色的磁钢毛坯。黄浩详细解释着工艺流程:“就像精心烘焙一道佳肴,每个环节都要精准把控。我们从合金制成平均粒径3微米的超细粉末,再到磁场取向压制成型,最后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
在混料车间,一台巨型设备正在运转。“这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混料机,一次混料超过2.4吨。”顺着黄浩引导,不少采访团成员在设备前驻足,“你看它的罐体呈倾斜角度摆放,在旋转过程中实现三维搅拌。混料批次越大,产品的一致性就越好,这对保证磁性能至关重要。”
创新驱动 锻造“磁王”核心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巨星永磁靠什么突围?黄浩指着正在轨道车上运行的毛坯说:“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传统企业将成型和烧结分开操作,且通常为人工进行,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在无氧状态下自动运输和装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数字印证着创新成效。“这个12000平方米的工厂,按照传统模式,年产8000吨产品可能需要200人,现在我们只需80多人。”黄浩说。
更值得称道的是技术突破,在巨星永磁的文化展示厅,“巨星永磁已获得102项技术专利”的专利展示墙格外醒目。其研制出“超高性能58SHT磁钢”在今年2月举行的四川省绵阳科技城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发布,性能实现多项突破。今年又率先研发出无重稀土的50SH牌号产品,在保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5%—10%。

不断更新的技术专利墙
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黄浩如数家珍:“每台新能源汽车需要约2.5公斤磁钢,主要用于驱动电机,工业机器人每个关节都需要伺服电机,单台用量约3.5公斤,风力发电机、智能手机的振动马达、耳机扬声器都离不开它……”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持续攀升。
链主引领 激活产业生态


四川是稀土资源大省,尤其是来自川西的稀土资源为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永磁材料产业长期产量不高、技术相对落后。”黄浩坦言,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产业链协同上,巨星永磁已吸引4家核心外协加工企业从沿海迁至绵阳。“他们三个月投产、半年满产,我们不仅提供订单,还赋能技术提升。”这种“链主”带动效应正在放大:吉利、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已前来对接,很快将进入其供应链,拓宽市场。
创新活力在产业链上持续迸发。西南交通大学与巨星永磁合作打造700米长磁浮交通示范线……“每米磁轨需要约100公斤永磁体,一旦磁浮技术得到应用,将开启新的市场空间。”黄浩对未来充满期待。
“2024年实现产值79.7亿元,2025年1—6月实现产值38.1亿元,同比增长9.4%。”据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依托综合性应用磁学科研机构中电科九所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永磁材料、磁材器件、磁材电机等细分领域加快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入选省级产业新赛道,已初步构建从磁性材料和器件,到永磁电机,再到下游家电、机器人等应用领域链条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