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1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2
在这个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听说”。

文|编辑部

10月15日午间,一则未经证实的传闻在投资圈迅速发酵:三花智控拿下了特斯拉价值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订单,主要涉及执行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预计2026年开始交付。

这个消息来势汹汹,几乎没等确认,就已经引爆市场情绪。午后,三花智控股价直线拉升,盘中一度涨停,相关机器人概念股也纷纷跟涨,一副“人形机器人风口又来了”的架势。

不过到了晚上,剧情突然反转。三花智控发布公告明确表示:传言不属实,公司没有收到相关订单,也没有任何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甚至补充说,当天并未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这一纸澄清,让刚刚升温的行情迅速冷却,次日港股低开,A股股价也开始回落。

这起“从热炒到辟谣”的插曲,并不是孤例。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类似的传闻接二连三,订单、融资、功能突破、即将量产……每条都像新闻,但有些转头就被证实并不靠谱。

的确,在这个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听说”:听说某企业拿下万台订单;听说某“明星具身智能团队解散了;听说年底就可以量产“机器人女友”……它们往往来得突然,热度惊人,但真相多数含糊。

于是,这篇文章必须写: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行业如此容易长出谣言?这些传闻是怎么被制造、放大、流通的?我们又该如何区分技术进展和情绪泡沫?接下来,我们将拆解人形机器人圈里那些真假难辨的“热闹”,试着还原一些更接近真实的判断坐标。

01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离谱“传言”

在谣言这件事上,特斯拉恐怕永远是“主角”。

一方面,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本就爱夸张、爱开脑洞、爱开玩笑,他的发言风格经常游走在愿景和现实之间,非常容易被一些媒体断章取义;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具市值和话题度的科技公司之一,特斯拉的一举一动都被资本市场、科技媒体、KOL、短视频博主反复放大解读,也能引发行业震荡。

“猫女机器人,还能怀孕”

如果要盘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领域最离谱、传播最广的传言,“猫女机器人”必须榜上有名。它“出圈”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家里亲戚问我,“你是不是搞机器人行业的?我在网上看到特斯拉造了个美女机器人,长着猫耳朵,还说以后能怀孕,年轻人以后都不用找女朋友了……”

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只能强行科普:没有这回事,也没公司在正经研发“能怀孕的机器人”。

这个谣言起初来源于外网一些带有戏谑性质的 AI 合成图,再被国内某些娱乐类自媒体“深度加工”:加标题、配字幕、做封面,再连上马斯克的名字、特斯拉的品牌,瞬间就具备了病毒式传播条件。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3

更神奇的是,国内还真有人“接过了剧本”。今年上半年,国内还有一家机器人初创公司被传要造“能怀孕的机器人”,并将在下半年实现量产。实情是,这家公司连机器人产品都尚未定型,传言中的“怀孕模块”根本没有实际技术方案,当然也从未对外发布过。

从技术理性来看,当前这类“机器人能生孩子”之类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但从传播学角度,它反而能以最快的速度穿透技术圈、财经圈,直达老百姓的饭桌。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性压抑”吧——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我们这篇文章的分析范围了。

更高明的,是那些“半真半假”的传言

相比“猫女机器人”这种一眼假的谣言,更有杀伤力的,是那些真假参半、模糊边界的信息。最典型的案例,依旧出现在特斯拉身上。

比如广为流传的“特斯拉机器人伤人”传言,很多人以为伤人的就是擎天柱 Optimus。但事实是确实有一起机器人导致员工受伤的事故,只不过,伤人的并不是人形机器人,而是用于自动搬运的工业机械臂。但媒体在报道时配上了人形机器人的图片,自媒体更是直接改写标题成“人形机器人攻击人类”,最终让本来属于“工厂机械事故”的事件,在公众印象中变成了“AI觉醒前夜”。

类似的模糊,还出现在“特斯拉拿下1万台机器人订单”的新闻中。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某名为PharmAGRI 的公司向特斯拉提交了1万台 Optimus 的采购意向书,不久后这一消息就被二次传播成“10000 台机器人即将交付”。但问题在于,意向书不等于订单、没有付款承诺、也没有交付排期。而“意向变订单”的这一步,在标题加工和社交平台的转发中,悄然被跨越了。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4

再比如“Optimus 已进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打工”的传言,听上去已经是“落地应用”了。但目前没有公开信息显示 Optimus已在中国工厂担任固定工位生产任务,最多也只是实验性验证或研发协作测试。

模糊边界的传言,才是最难拆穿

除了特斯拉外,人形机器人行业里,“模糊边界的信息”几乎是全球通用语言,只不过主题不同,风格各异。

Figure AI 明明只是在宝马工厂做测试验证,就被传成了“替代人工、进入正式生产”;Agility Robotics 与亚马逊的仓储合作,本来只是场景验证,却成了“上万台机器人即将接管物流中心”;Engineered Arts 的 Ameca 明明连双足移动都未完全开放,却因为一次“转头+眼球运动”的视频,被说成“嘲讽人类,产生情绪”。

在中国,叙事方向略有不同,更偏“产业奇迹型”。一些企业被传“刚成立半年就实现量产”,有的宣布“年内交付上千台”。结果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所谓“量产”指的是小规模样机试制,“交付”指的是进了展厅或实验场所摆拍,“合作”大多停留在签约仪式层面。

这些传言有一个共同逻辑:离真实不远,但又不完全真实。它们往往踩在人们愿意相信的那条线上。资本乐于传播它们,媒体乐于转述它们,技术门槛又足够高,不容易被拆穿。最终结果便是:行业还在工程打磨阶段,舆论却已经跑到了科幻片片场。

02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行业这么多谣言?

如果你观察够久就会发现,这个行业的谣言并不是偶然冒出来的,它几乎是一种产业现象、甚至是一种结构性产物。只要这几个条件同时成立:高技术门槛 + 高资本关注 + 高信息不透明度,谣言就会像细菌一样自然繁殖。

技术太复杂,普通人没法验证

当一个机器人叠T恤、倒咖啡或者用手冲螺丝,人们其实分不清:这到底是自主智能,还是提前录好的轨迹?是具身大模型控制,还是远程示教+后台团队连夜监控?只要外行无法验证,信息就容易被拿来进行技术包装。对观众来说,“真不错”与“看起来挺不错”之间,没有边界。

视频演示时代,剪辑就是生产力

这是一个短视频传播主导技术舆论的时代,而机器人刚好是最适合做“视觉表演”的行业。演示视频剪掉失误、隐藏牵引绳、不展示人类远程操作界面。这些都不算造假,但会严重误导真实技术水平。于是你看到机器人“稳如人类”,其实它可能一脱离脚底定位贴纸就当场趴窝。

资本催生“故事经济”

机器人是“下一个iPhone级平台”的热门叙事,资本市场渴望“抓住AI之后的下一波工业革命”。问题是真正的技术进展很慢、周期很长、研发极烧钱,于是企业就必须“讲故事”来获得注意力。故事讲给谁听?讲给投资人、讲给合作伙伴、讲给政府园区、讲给媒体,更讲给下一轮投资人

“半真半假”最安全,没人会负责

完全瞎编的谣言容易被打脸,但模糊信息永远安全。说“已经在验证产线测试”不会错,说“计划未来用于大规模生产”也没错,说“行业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更没错——这类信息没有义务兑现,但永远能制造期待

监管缺位,让“虚假进展”成本极低

在汽车行业,有碰撞测试、有续航标准、有安全监管;但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没有统一性能评测,没有行业交付标准,在发布会上随便说点什么,几乎没人追责于是,营销速度超过研发速度,有时甚至能反向逼着研发团队去实现营销部门提前宣布过的功能

公众心理:人类天生爱机器人故事

机器人是人类最容易产生情绪投射的科技产品之一。我们同时害怕它、期待它、幻想它,结果就是:谣言越像科幻片,传播越快;越是“即将改变世界”的故事,越容易走红;越是“机器人抢工作”或“机器人觉醒”的新闻,越容易引发讨论。换句话说,机器人不仅是工业产品,它还是一种社会情绪放大器

03

如何在雾中辨别真相?

在这个“故事比现实跑得快”的行业里,如何分辨真与伪,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也并非无计可施。虽然没有现成的检测仪能告诉我们某条新闻是真是假,但只要掌握几个基本的方法论,我们依然能在雾气弥漫的信息洪流中,保持基本判断。

第一步,是看这条消息有没有具体的、可验证的细节。

比如说一家机器人企业宣布“进入车企工厂量产上岗”。那就要问清楚,它进的是哪家工厂?在什么岗位?具体做了什么工序?运行效率是否达到了流水线节拍?能不能连续运行八小时以上?有没有可靠的视频记录或独立客户验证?这些看似繁琐的问题,往往就是穿透营销话术的关键。

第二步,是判断消息来源。

如果这是一家企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的内容,那它就属于“宣传性质”的一环,信息可信度天然要打个折扣;如果媒体采访的是企业高管,那要看记者有没有追问核心细节;如果客户亲自站出来背书,甚至提供了测试数据,那可信度自然更高。判断信息,不光要看它说了什么,还要看是谁说的、在哪说的、有没有人兜底负责。

第三步,是建立对“工程逻辑”的直觉。

在机器人行业,炫酷的演示并不等于实际落地。一个机器人能走几步路、拎个箱子、扭个脖子,很可能是提前预设的动作轨迹;但如果它能在高噪音、强干扰、复杂结构的真实工厂里完成任务,并连续运行不宕机,那才是真正的工程突破。换句话说,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它做没做,而是它能不能一直做、做得快不快、出不出问题、值不值这个成本。

第四步,是警惕那些“时间未定”“意向模糊”“描述虚幻”的语言。

比如“计划交付”“战略合作”“预计年内突破”“意向采购协议”。这些听上去像实锤,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尤其在资本市场高热阶段,这些模糊语言经常被用来制造预期,引导股价或融资行为,而不是传递技术进展。当你看到一个机器人项目“马上就能进入家庭”“准备量产替代人工”,但却说不清时间、数量、成本、客户,那就很可能是个高光包装下的空壳句子。

当然,没有人能做到每次都判断准确,但只要养成这几种基本的思维路径,我们就不容易被带节奏,不会轻易地因为一段视频、一个标题或者一次官宣,就误判技术方向、政策倾向甚至整个行业冷暖。

毕竟,在这个热到发烫的人形机器人时代,真正的信号往往是安静的,而噪音总是最先抵达耳朵。

04

穿过喧嚣,看见真实的力量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热闹才刚刚开始,但真正推动时代前进的,从来不是那些刺激情绪的传言,而是来自工程现场的进步、来自真实场景的应用、来自长期主义者的耐心。

我们不需要神话式的宣传,也不必被“革命已到来”的口号裹挟。技术的演进从来不会因为喊话变快,也不会因为质疑而停止。谣言只是过度期待的泡沫,而真正的历史进程,属于那些愿意在算法、伺服、电机、减速器、动力学控制、场景化能力上一毫米一毫米啃过去的人。

所以,比起追问“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完全取代人类”,我们更该关注三个更现实的问题:

行业需要理性,也需要方向感,更需要把故事落到应用,把愿景落到交付,把热度落到产业链扎实度上。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正在做的事情。

12月5日,将在安徽合肥举办。那里没有传言,只有技术人带来的答案,以及产业人共同寻找的路径。如果你关心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不妨和我们一起,到现场看看真相。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5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6


“谣言四起”的人形机器人圈图7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

场景应用

|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成立仅数月、融资数亿!明星机器人公司关门
苹果计划生产带屏HomePod和桌面机器人
【机器人】刚刚,FigureAI宣布推出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03
十年沉淀,一次聚变!2025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年会来了
AIR科研|X-VLA重磅开源,全面刷新机器人基准性能记录
2025年中国特种机器人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
MPS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芯片+算法+系统”三位一体的创新驱控
刚刚,荣耀整了个大活,掏出机器人手机!发最强AI搭子
梅赛德斯-奔驰引入自主机器人系统,以降本增效
哈工大博士领衔,末端执行器团队B+轮融资落地,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