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攻克固态电池卡脖子难关,1000公里不是梦!

芯火相承 2025-10-16 18:50


电动车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不是价格,不是颜值,而是——续航焦虑!

当你看着仪表盘上那根缓缓下滑的电量条,手心冒汗、目光搜寻充电桩的那一刻,哪怕再喜欢电车,也难免怀疑人生。但现在,这个世纪难题,终于迎来了中国式突破!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球的“固固界面接触”难题。简单说——以前的电池像“拼不平的积木”,能量传输总是被卡脖子;如今,中国科学家把这道坎跨过去了!

结果如何?

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能让车跑500公里,现在,有望一举突破1000公里续航天花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开电动车从北京到上海,中途不用充电;意味着电池能量密度翻倍,车更轻、跑更快;更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机会弯道超车!

为什么固态电池这么难?

要知道,电池的原理很“朴素”——锂离子就像一群“外卖小哥”,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跑,完成能量传输。而他们行驶的道路,就是电解质。

传统锂电池用的是液态电解质,能导电但容易漏液、易燃。固态电池换上“固体公路”,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却有一个致命缺陷:路太硬,跑不动!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像陶瓷一样脆,而金属锂负极软得像橡皮泥,这两种材料粘在一起,就像把橡皮泥按在瓷砖上——看似贴紧,实则坑坑洼洼,锂离子一跑就“卡车”。

于是,电池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始终难以量产。

这次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可谓是“脑洞大开+精工细作”,三大发明堪称行业奇迹:

“碘离子胶水”:电池自己会修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发明了一种“碘离子胶水”。别看名字朴素,这可是“智能修补大师”——在电池工作时,它能自动跑到界面缝隙,哪里有裂缝,就往哪里钻,还能自己填平!过去科学家为界面贴合绞尽脑汁,现在电池自己“长”好了。可以说,这是让固态电池真正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

 “柔性骨架”:电池也能拧成麻花。来自中科院金属所的团队另辟蹊径——他们给固态电解质装上“柔性骨架”。有了它,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能弯、能折、能拧成麻花都不怕!实验中,这种电池被反复弯折2万次,性能几乎无损。更厉害的是,科学家还往骨架里加入了“化学小零件”:有的帮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多抓住一些锂离子。最终结果——储电能力提升了86%!

“氟力加固”:安全与性能双保险。第三项创新来自清华大学团队。他们使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利用氟的“耐高压特性”在电极表面生成“保护壳”,防止高压击穿。测试中,这种电池在针刺、120℃高温箱、满电状态下都安然无恙。不爆炸、不鼓包、不起火——这是固态电池“安全神话”的现实版!

当然,从科研突破到上车量产,还需要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蔚来等国内车企都在加速布局固态电池。宁德时代计划2026年推出第一代半固态量产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蔚来声称正在测试基于固态技术的“超长续航包”,有望明年装车;而这次的科研突破,无疑让所有这些计划提速一大步。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电池
more
红米Turbo5 Pro!9000mAh电池
室温狂飙!中国造全球首个氢负离子电池点亮未来能源
会议详细议程公布!中科院、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宁德时代、中南大、哈工大等出席2025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
OPPO Find X9再曝,旗舰进入7000mAh+超大电池时代
全固态电池,要量产了?
通用汽车将终止氢燃料电池研发 | 区势· 新能源
关于1500V电池储能,这些方案是效率利器
汽车早餐 | 赛力斯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加拿大地方政府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通用汽车取消下一代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
成都SU7悲剧警示门把手生死盲区与锂电池撞燃困局
拆解报告:小米金沙江电池磁吸超薄充电宝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