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

AI芯天下 2025-10-17 20:30




前言
十年前,三星、LG垄断全球OLED市场,核心材料与设备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控,[中国屏]在高端领域连议价权都寥寥无几。

[卡脖子][并跑],国产OLED走完了最艰难的路,但当外界高呼[中国屏崛起]时,我们距离真正的[领跑],究竟是还差一段路,还是仅剩最后一公里?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图1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破冰之战]


上世纪90年代,OLED技术在全球尚处萌芽阶段,国内相关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而三星已开始布局有机发光材料研发。


1996年,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成立(维信诺前身),成为国内首个系统性研究OLED技术的团队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学术尝试,而是中国显示产业[从零到一]的起点。


2001年维信诺在北京成立,聚焦OLED生产的关键环节[隔离柱技术],这项直接影响屏幕均匀性与寿命的技术,为后来柔性OLED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5年奥来德在长春落地,从吉林大学实验室技术出发,先攻克有机发光材料,再于2012年切入蒸发源研发,填补了国内这一核心设备的空白;


2011年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起5.5代AMOLED生产线,正式踏足AMOLED领域


这些企业的早期布局,构成了国产OLED的[火种]。但[火种]要燎原,面临的是双重枷锁。


技术代差与设备垄断是第一道坎当时国内技术积累薄弱,产业链配套近乎缺失,多数环节依赖进口。


尤其是OLED制造的核心设备[蒸镀机],完全被日本Tokki垄断,国内面板企业不仅难买到设备,即便买到,良率也难以提升。


市场信任度的缺失则是第二道坎2016年红米Pro采用京东方、和辉光电的OLED屏,引发大规模争议用户吐槽屏幕偏暖如[黄屏护眼模式],画面精细度远不及三星屏。


彼时,国产屏不仅要承担高额研发投入,还要面对[质次价低]的标签,不少终端厂商宁愿高价采购三星屏,也不愿冒险使用国产屏。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图2
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振时刻]


2017年,成为国产OLED的[命运转折点],这一年全球OLED良率大幅提升


LG Display良率超85%,三星A3生产线良率超80%,OLED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9月,iPhone X发布,首次采用柔性OLED屏,[刘海屏]引爆市场,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跟进,OLED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机遇面前,中国产业界抓住了关键窗口国家将AMOLED国产化纳入[十三五]规划,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专项基金支持京东方、维信诺落地产线,社会资本涌向上游材料设备领域。


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维信诺昆山产线仅用98天实现量产,创下行业纪录国产OLED产能开始快速释放。


维信诺主导制定的[IEC62715-6-2柔性显示器件环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在柔性显示领域立项并发布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变为[规则参与者]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协同的生态逐渐形成。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国内手机厂商开始主动与面板企业合作


小米与TCL华星共建联合实验室,天马与OPPO联合研发低至1尼特的护眼OLED屏;


上游设备企业也打破壁垒,合肥欣奕华攻克蒸镀机膜厚均一性难题,研发出国产蒸镀机,采购成本降低30%;


维信诺自主研发的ViP技术,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传统FMM,实现1700PPI超高像素密度,寿命较传统AMOLED提升6倍,已进入量产阶段。


应用场景的拓展,则让[中国屏]的边界不断延伸。在车载领域,国产面板厂商与理想、蔚来合作,开发耐高低温的车载OLED屏;


在医疗领域,TCL华星2024年宣布21.6英寸4K印刷OLED医疗屏量产,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技术商业化的企业;


从智能手机到医疗设备,从车载显示到VR/AR,国产OLED不再局限于中小尺寸,而是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生态链条。


2024年,中国面板企业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份额达50.7%,首次超越韩国;柔性OLED手机屏市占率超62%,京东方、天马跻身全球前三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图3

距离领跑的瓶颈待突破

尽管[并跑]成果显著,但当我们穿透[出货量第一]的光环,会发现国产OLED与[领跑者]三星、LG之间,仍横亘着几道难越的[鸿沟],这正是决定未来能否真正领跑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材料与设备:OLED产业的[命脉],仍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在核心材料领域,有机发光材料、高精度金属掩膜板(FMM)等主要依赖进口


高性能红光、绿光材料依赖日本出光兴产,决定面板寿命的蓝光材料被美国UDC垄断;FMM作为蒸镀工艺的关键,日本JSR、DNP的产品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


设备领域的差距更为明显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国内设备供应商在OLED制程中的整体覆盖比率仅39%,蒸镀、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国产化率不足20%


蒸镀设备由日本Tokki垄断(市占率90%),曝光设备被佳能、尼康掌控,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则由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主导。


产业链协同:上游材料设备与下游面板、终端企业之间的[协同断层],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


OLED终端材料为例,产品从验证到量产需2年左右,但即便上游企业开发出合格产品,下游面板厂因验证周期长、风险高,仍倾向于使用成熟的进口材料


这导致上游企业研发投入难以回收,自主化进程陷入研发-亏损-再研发的恶性循环。


这种[好材不敢用、好材没人用]的困境,使得国产材料难以突破[中低端替代],向高端领域迈进。


高端市场:在高端显示市场,国产OLED仍处于[追赶者]位置。


三星长期为苹果iPhone Pro系列供应OLED屏,而京东方虽早在2021年进入苹果供应链,却仅为标准版iPhone供货,直到2025年才首次为iPhone 17 Pro供应部分屏幕这背后是高端技术的差距


三星的LTPO OLED屏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良率超90%,而国产LTPO屏良率仍在80%左右,成本高出8-10美元。


在折叠屏领域,三星Galaxy Z系列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其UTG、铰链技术形成技术壁垒;


国产折叠屏虽快速放量,但核心部件如UTG仍依赖康宁、肖特,折叠折痕控制、屏幕寿命等细节与三星仍有差距。


盈利难题:OLED产业长周期、高杠杆、高研发投入的特性,让国内企业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怪圈。


以维信诺为例,作为国内第二大AMOLED厂商,2021-2024年累计亏损近百亿元;和辉光电虽营收增长82.6%,但仍未实现盈利。


对比三星显示,其OLED业务毛利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而国内企业毛利率普遍低于15%


核心原因在于高端产品占比低、材料设备进口成本高、良率与效率差距导致的单位成本高。


没有盈利支撑,就难以持续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形成[低端锁定]的风险。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图4

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的[中国方案]


避开已陷入价格战的中低端手机屏市场,国内企业开始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力。


在折叠屏领域,京东方为华为Mate X5供应柔性屏,折痕控制达行业领先;维信诺的静态拉伸屏幕适配卷轴手机,开拓创新形态;


TCL华星与小米联合研发1.5K柔性屏,推动折叠机价格下探至3000元价位,加速市场普及。


车载显示与高端IT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京东方、天马布局8.6代OLED产线,主攻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屏幕;TCL华星的车载OLED屏进入奔驰、奥迪供应链,2024年车载OLED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54%。


随着汽车智能化、IT产品高端化,这些领域将成为国产OLED的[蓝海市场]


为绕开三星主导的蒸镀工艺,国内企业押注印刷OLED技术。


TCL华星投资200亿元建设全球首条8.6代喷墨打印OLED产线,材料利用率从蒸镀的30%提升至90%,成本降低40%,且无需依赖Tokki蒸镀机与FMM


这条产线可覆盖从6.5英寸手机屏到65英寸电视屏的全尺寸产品,2025年量产后将打破三星的技术垄断。


在关键技术领域,国产企业不断实现[0到1]的突破。


2025年,卢米蓝新材料与南京邮电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红光OLED材料量产,发光效率提升30%,色彩纯度达国际领先,打破美国UDC的专利垄断;


华星光电的Real RGB OLED技术实现1:1:1标准RGB排列,解决传统OLED显示细腻度不足的问题,搭配Tandem技术使屏幕寿命提升6倍。


LTPO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京东方的LTPO OLED屏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良率提升至85%,成功进入iPhone 17 Pro供应链;天马的LTPO屏功耗降低15%,进入OPPO旗舰机型


国产LTPO占有率从2023年的4.3%提升至2025年的27.8%,逐步打破韩企垄断。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图5
尾:


下一个十年,它将不仅改写全球显示产业的格局,更将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可控的[新名片]。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屏的[最后一公里],终将被踩在脚下。


部分资料参考:洞见新研社:《国产OLED屏幕,距离领跑还有多远?》,中商情报网:《2025年中国OLED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智研咨询:《2025年中国OLED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现状、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分析》,湘论科技:《面板行业专题:LTPO OLED渗透率不断提升,国内全产业链突破加速》,连线Insight:《被低估的中国面板:国产面板厂商从跟随到引领的蝶变之路》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OLED
more
影石杀入FPV战场!FPV进化,1.03英寸Micro-OLED+双屏协同
硅基 OLED 显示器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丨国产OLED冲刺中:还差一段路,还是最后一公里?
200万尼特红光!鸿石智能QDPR+混合堆叠破局,MicroLED全彩化加速
苹果首款可折叠iPhone所需OLED显示屏 研发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2K 500Hz,6999 元微星 MPG 271QR QD-OLED X50 27 英寸显示器开启预约
iPhone二十周年纪念款将采用更薄更亮OLED显示屏
天马发布高端OLED品牌“天马天工屏”,OPPO Find X9首发搭载
新品 | 天马推出全新高端 OLED 品牌;vivo X300 系列手机曝光
【品牌】9.4见 三星发布会定档 14.6英寸OLED屏大平板来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