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加速爆发阶段。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从2025年到204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将从20-50亿元逐步跨越到10万亿元级别,并在2045年后实现超过1亿台的在用规模。
资本也在快速涌入,2014-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投融资事件超过430起,其中中国企业就占40%,融资金额超过55亿美元。
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机器人行业仍存在共性难题:算力与功耗的平衡、复杂场景下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稳定性不足、芯片、算法与整机的割裂......这些问题制约了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机器人产业,需要深耕技术、解决痛点
近日,珠海横琴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平台企业一微科技完成更名,体现了一微科技的战略升级与业务结构的深刻重构,标志着其在蓬勃兴起的机器人赛道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应用的背景下进入行业视野。
一微科技深耕机器人行业十余年,但不做机器人整机,而是立足于“芯片+算法+系统方案”的一体化布局。其技术成果不仅加速了机器人终端产品智能化的迭代升级,更实现了“智能移动”能力从单一场景向多维度应用场景的跨越式拓展。

8月26日,一微科技新品发布会上,AM970机器人主控芯片正式亮相。该芯片采用12nm先进工艺,集成四颗64位通用大核+单颗32位实时小核,支持WDR/HDR图像处理的ISP,配备四路物理 MIPI-RX接口,支持virtual channel,可接多达10路sensor,同时搭载5TOPS深度学习硬件加速引擎(NPU)以及专用机器视觉处理单元。
AM970的问世,一举解决了机器人行业的多个痛点问题。
传统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难以实现高精度的环境建模与实时障碍物检测,尤其在动态场景中,容易因计算资源不足导致响应延迟或模型精度下降。AM970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环境模型构建,同时全速运转时对CPU算力零侵占,这意味着机器人能以极高分辨率实时构建环境地图,无需牺牲CPU算力来处理感知数据。这一特性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理解能力与即时反应速度,确保机器人在工业流水线、拥挤公共场所等高速移动或动态变化场景中的可靠运行。
机器人在强光、弱光、反光或阴影等复杂光线环境中,传感器易出现数据失真或检测失效,导致避障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风险。AM970搭载的高鲁棒性、高精确度、高帧率六目融合相机,通过多视角数据融合与高帧率图像采集,能够在强光直射、暗光环境等极端光线条件下对静态或动态障碍物进行高精度避障。这一能力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对光照条件的依赖,确保机器人全天候、全场景的感知稳定性,拓展了应用场景边界。
传统机器人仅能识别障碍物位置与轮廓,难以理解环境语义信息,如物体类型、可通行区域、空间关系等,导致决策局限性大,无法执行人机协作、自主导航等复杂任务。AM970通过毫米级精度建模与六目相机的多维数据融合,赋予机器人“看懂”世界的深度感知能力,即不仅能感知障碍物的几何特征,还能结合AI算法实现环境语义解析,从而支持更智能的任务决策。这一能力推动机器人从“被动避障”向“主动理解与适应环境”转变,加速了具身智能的发展。
传统机器人平台中,高负载感知任务(如SLAM、多传感器融合)常占用大量CPU算力,导致其他核心功能(如运动控制、AI推理)资源紧张,系统整体效率低下。AM970通过硬件架构优化(如专用NPU加速)与算法设计,实现了环境建模与感知处理对CPU的零侵占,将计算压力转移至专用模块。这一设计解放了CPU资源,使机器人系统可同时高效运行诸如实时路径规划、语音交互、复杂运动控制等多项任务,显著提升了整体性能与稳定性。
一微科技在推出AM970的同时,也推出了uSLAM(ultra fusion SLAM)技术平台,该平台通过输出高精度感知和路径规划能力,并将几何建图与语义理解深度结合,解决了机器人行业的多个痛点。
机器人的传统路径规划仅基于几何地图,无法理解环境中的语义信息,导致路径可能不合理或低效。uSLAM的语义增强路径规划能力,使机器人能理解场景语义,从而生成更智能的路径。例如,搭载了uSLAM的清洁机器人可以根据任务目标直接规划至目的地,而非仅依赖几何最短路径,显著提升了效率和实用性。uSLAM和AM970的结合更为无人机行业带来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智能感知解决方案,以专用视觉处理单元(VPU)为核心,应用于智能无人机自主飞行系统中,解决了实时避障决策与环境定位导航等最具挑战性的技术环节。

在特征稀疏或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如暗光、纹理少的区域,或存在频繁移动的物体),传统SLAM系统容易因特征丢失或误匹配导致定位漂移或地图失真。uSLAM通过语义信息辅助几何建图,利用物体类别和空间关系(如“墙壁”、“桌子”)作为额外约束,即使在特征不足区域也能保持定位精度。例如,识别并锁定固定结构(如门框、家具)作为定位锚点,减少漂移;同时,语义过滤动态物体(如行人、宠物),避免其干扰地图构建,提升鲁棒性。
机器人在与人类共享空间时,需理解环境语义以确保安全协作。例如,在家庭场景中,机器人需要识别“儿童玩耍区”主动避让,或在工业场景中识别“危险区域”禁止进入。uSLAM的语义理解能力使机器人能实时解析环境中的危险区域、功能分区和动态障碍物类型,结合路径规划,实现主动避让或调整行为。例如,识别“急停按钮”并远离,或预测行人意图以避免碰撞,增强人机协作的安全性和自然性。
综合来看,AM970芯片和uSLAM平台针对性解决了机器人行业在感知能力、环境鲁棒性、智能化程度与系统效率上的核心痛点。也正是因为能解决更多痛点,在全球清洁机器人市场中,一微科技才能以超过50%的品牌覆盖度领跑全行业,“SLAM主控”这一核心技术优势才能稳居全球市场占有率榜首。

机器人产业,需要打造生态、整合产业链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不仅要有技术纵深,还要有广度,也就是平台化发展。机器人行业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平台。过去几年,我们常见的局面是:芯片厂、算法厂、整机厂各自为政,各自都有亮点,但拼在一起就容易掉链子。
举个典型案例。某家做商场配送的机器人厂商,早期它们买了某大厂的通用处理器,再外包一套SLAM算法,最后自己拼装整机。实验室里一切顺利,但一到真实场景就暴露问题:算力和功耗打架,SLAM适配周期长,客户催得紧,工程师只能临时“打补丁”。结果第一批交付的机器人在电梯口频繁“掉定位”,商场运营方抱怨:“机器人每次卡住,重派订单的损失比买它省下的人力还高。”
一微科技的思路是把“芯片+算法+系统方案”串成一条完整链路,做成移动机器人的生态平台。采用一微科技平台方案的厂商,后续工作会轻松得多。厂商只需做少量工作,就能让机器人迅速进入到高效工作状态。
对整机厂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从零开始整合芯片、算法和系统,而是直接在平台上迭代产品。同一套技术底座下,今天可以造扫地机器人,明天可以造配送机器人,后天可以造巡检机器人。任务不同,但底座地基不变,整机厂的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对系统集成商来说,适配周期将大大缩短,项目交付将会更快,资金回笼速度也将更快。对渠道商来说,售后将更加可控。因为平台方案里已经预置了数据采集和远程诊断工具,能快速定位问题,不用再一次次派人上门。
实践证明,一微科技的生态平台展现了强大的跨场景赋能潜力,其核心的环境感知算法、运动规划系统、高精度控制执行模块构成的技术引擎,能够将智能清洁机器人领域验证成熟的技术积累,快速复制适配到割草机器人、商用配送机器人、工业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新兴、高增长品类,这种可以大批量复制的模式,将成为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潮流。

芯机融合,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当技术纵深与生态广度结合,行业将走向更深层的发展趋势——芯机融合。过去,芯片企业追求跑分指标,算法团队专注学术突破,系统集成商只管交付项目,彼此之间缺乏协同,导致“单点很强,整体翻车”的现象频频发生。如今,随着机器人走向具身智能时代,芯片设计与全栈工程必须被拉到同一张桌子上,以场景成功率、异常恢复时间、全链路能效为共同指标,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全新的协作模式。
从产业动态来看,芯机融合正在被验证。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登台进行擂台格斗,展现了实时感知与动作控制的协同能力;天工2.0则在跑步机上完成数小时连续奔跑直播,零失误运行凸显出芯片算力与运动控制算法的深度配合;开普勒K2“大黄蜂”机器人现场演示30公斤金属箱搬运与盲盒分拣,背后正是算力、视觉、灵巧手的系统性协同。这些案例显示,单点技术突破远远不够,只有芯片和机器人整体真正结合,才能把复杂场景的任务变为高成功率的落地应用。
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国内厂商也用量产行动加速芯机融合的落地。优必选发布的Walker S1已经进入比亚迪、吉利、富士康工厂进行实训,累计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宇树科技凭借在四足机器人上的经验,将人形机器人G1定价至9.9万元,并在2024年销量突破400台,实现“低成本+硬件强”的商业模式;乐聚则与华为合作,在其“夸父”系列人形机器人中搭载盘古大模型,推动大模型与机器人运动控制深度结合。
伴随AI大模型和算力芯片的演进,行业正在迎来“具身智能”时代。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十大趋势强调,物理模拟、世界模型与大模型的协同,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英伟达2025年年初推出的Cosmos世界基础模型,瞄准的正是制造和物流这两个价值50万亿美元的超级赛道。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将不只是执行简单命令,而是具备更强的理解与协作能力。
对于一微科技而言,芯机融合不仅是口号,而是长期竞争力的根本。AM970芯片为机器人提供高效算力,uSLAM平台输出高精度感知和路径规划能力,配合开放平台生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芯片-算法-系统”组合拳。未来,随着更多合作伙伴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的应用反馈回流到平台,芯机融合将进入“技术迭代-场景拓展-价值兑现”的正循环。一微科技也将从幕后玩家,成长为推动行业质变的核心引擎。

“双重驱动”模式下,机器人产业将释放增长动能
今年以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从行业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公司整体营收已达2888亿元,同比增长13.8%,近九成企业实现盈利,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头部企业的订单频出,行业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
2025年6月,智元、宇树先后中标中国移动的亿元级机器人订单;7月,优必选中标9051万元设备采购项目;8月,天太机器人与多家企业签署万台级战略合作协议,创下订单数量纪录。
机器人行业已经从前期的技术验证阶段,逐步进入到“规模化应用+稳定盈利”的新周期。对于处在底层的核心技术平台公司而言,这正是释放商业潜力的最佳窗口期。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板块毛利率达到22.54%,净利率9.31%,是整个产业链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这与一微科技的定位高度契合——作为“芯片+算法+系统方案”的底座型公司,它不仅能在价值链上牢牢占据技术高地,还能保证较高的盈利稳定性。不同于传统硬件厂商“一锤子买卖”的模式,一微科技通过开放平台,能够实现芯片出货、算法授权、技术服务的多重变现,把一次性的硬件交易转化为长期的生态收益,形成“硬件收入+生态增值”的双重驱动。
这种“双重驱动”模式的商业潜力在于,随着基于一微科技平台的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合作伙伴的应用落地反过来又会推动平台技术快速迭代,从而形成“平台-应用-反馈”的正循环,最终会助力一微科技从单纯的供应商,成长为推动整个行业前进的枢纽型企业,公司的市场天花板也将得到极大拓展。
事实上,资本市场对这种“双重驱动”模式的价值也在不断重估。过去,机器人企业更多被看作周期性硬件厂商,但如今,平台型企业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转变。参考国际经验,英伟达之所以能在GPU领域构筑深厚护城河,并称为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正是因为它超越了芯片本身,构建了软硬件结合的开发者生态。
同样地,一微科技的平台化定位意味着它不仅提供算力底座,更通过开放生态凝聚开发者、集成商和应用伙伴,成为全行业的“增长放大器”。这也意味着,公司未来增长不再依赖单点产品爆发,而是转向“长坡厚雪”的持续成长路径,商业潜力和增长动能将加快释放。
总的来看,随着全球智能芯片技术的突破和AI算力的爆发,机器人与AI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重构机器人产业格局,从家庭服务到工业制造,从商用场景到特种作业,机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下的一微科技,不仅在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平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通过其开放生态策略,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深化。从家用到商用,从工业制造到特种作业,一微科技在全球机器人行业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