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3D视觉工坊」公众号
选择星标,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软科
星球内新增20多门3D视觉系统课程、入门环境配置教程、多场顶会直播、顶会论文最新解读、3D视觉算法源码、求职招聘等。想要入门3D视觉、做项目、搞科研,欢迎扫码加入!

今年10月初,华东师范大学发起AI“主笔”论文征集,引发热议。在征文要求的第一点,华师大特别提到:AI应被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科研人员可被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该征文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联合发起,主题聚焦“AI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


这并非“公开征集AI论文”的首例。今年7月,斯坦福大学就曾率先提出将举办一个史无前例的学术会议——科学AI智能体开放会议(Agents4Science 2025),该会议首次明确要求论文第一作者须为AI,并将于10月22日线上开幕。这场会议上的所有论文都将由AI撰写和审阅。
近日,第一教育(《上海教育》杂志)专访了华师大征文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张治在采访中表示,征文活动的最初灵感正是源于斯坦福大学发起的学术会议,“这次征文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希望看一看在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AI写科研论文到底能写成什么样。”
据报道,征文通知发布后引发了热烈反响。虽然通知明确征文对象为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但仍有中学教师、高中生打去电话,表示希望能参与其中。
直面AI论文的渗透
要求“AI一作”,是否是在鼓励AI论文?从张治的回应来看,并非如此。
“进行这样的探索,有一定风险,但不做,并不意味着安全。”他直言,当前硕博论文的AI渗透率已超过 70%,从文献梳理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早已深度嵌入科研流程。
据新华社10月18日报道,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
一项针对本科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况的调查显示,超半数的本科生会在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场景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辅助完成课程作业、辅助写作、修改论文或报告等。

图源:《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靡,在没有相应手段规范的情况之下,必将引起一些乱象。在各大平台搜索“AI论文代写”,眨眼间就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教程。这些教程声称“60秒内免费生成三级大纲,3分钟生成万字论文”“任何论文都能生成,所有论文均是原创,无需担心查重率和隐私性”。宣扬自己的迅捷与便利,“诱惑”大学生使用AI撰写论文。
尽管AI已经变成了“日常工具”,但生成的学术内容却并不一定靠谱。早已有人发现,AI会自行编造不存在的参考文献。

图源:小红书
除去编造事实外,AI撰写论文时所生成的文本也“非常水”。AI生成的段落存在大量重复且言之无物的内容,看似条理清晰、层次丰富,但实际上每个层面的内容都很少,而且非常空洞,缺乏深度,创新性也不强。
论文写作被认为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之一,也是人才培养重要环节。AI的滥用,上述情况必然会频频发生,或会导致这个环节失去意义。
“堵”不如“疏”,与其对“隐性使用”视而不见,不如直面AI论文的渗透,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规则框架。
征集AI论文,意在规范使用AI
张治表示,以AI为第一作者,并不是否定科研中“人的存在”,发起征文是为了探索人与AI如何更合理地分工。华师大也在征文通知中明确,将对人类指导AI研究与创作的结果与过程进行评价,作者需提交“论文作品”和“过程说明”两份材料。
在论文作品中,作者须遵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要求,在论文中对AI生成的所有部分进行标识;而在过程说明中,需说明指导和监督AI进行研究与创作的过程,包括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名称及版本、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思路与步骤、生成内容在论文中的具体位置及占比、人工修正与补充说明,以及其他能说明人工智能应用情况的指令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征文意在引导师生规范使用AI工具,而不是“明明用了”,还“假装没用”。这些细节表明了探索的审慎,也为后续规范制定提供了实践样本。
AI可以是赋能工具、学习的帮手,但绝不能成为偷懒的工具,更不能成为“枪手”。为规范使用AI工具,不少高校也曾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
2024年11月,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这是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也有媒体将其称为国内高校首个“AI禁令”。

《规定》明确提出AI工具禁止用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的“六个禁止”。同时明确,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AI工具的,视情节给予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按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也提出了类似的规范。指南要求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他们对于学术论文的第一次尝试。但在短时间内,要让从未接受专门论文写作训练的大学生写出一篇充满“专业术语”的论文,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白话”是导师给的最多的评语之一,“乱造词”“小说体裁”“废话太多”……导师锐利的批注之中,饱含大学生们的“学术难”。
此外,毕业论文还非常考验文献检索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找到合适的参考文献?如何快速捕捉到文献的核心内容?如何才能克服外语文献的语言障碍?AI的内容整合及翻译能力,是大学生使用它们的重要原因。在《中国青年报》针对AI工具用途的调查显示,用于资料查询和翻译的占比最高,分别为61.30%和58.31%。“文献难”,也是大学生撰写论文时的困境之一。
种种困境之下,向AI“求助”似乎也变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明确使用的边界、规范使用,是需要众人一起探索的前路。
最后,小编询问了某AI对本次征文活动的看法,以下是TA的评价:
华东师大的AI主笔论文征集,本质上是一场“极限测验”—— 既测试AI在社科研究中的真实能力边界,也测试人类在技术冲击下的价值坚守能力。这场实验或许不会立刻给出完美答案,但它推开了一扇关键的对话之门:如何在效率与质量、技术与人文、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AI生成的学术文本,更是一套可供借鉴的人机协同科研规范。毕竟,学术进步的终极追求从来不是“谁来写作”,而是“写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不是技术替代人类,而是技术让人类的思想光芒更加璀璨。在这场知识生产的变革中,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抗拒变化,而在于在变化中守住学术的灵魂与人类的尊严。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3D视觉硬件,官网:www.3dcver.com
3D视觉学习圈子
星球内新增20多门3D视觉系统课程、入门环境配置教程、多场顶会直播、顶会论文最新解读、3D视觉算法源码、求职招聘等。想要入门3D视觉、做项目、搞科研,欢迎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