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锂金属电池凭借超高能量密度和高输出电压,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储能电站等领域的下一代理想储能设备。但实际应用中,两大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一个是例子传输缓慢,传统隔膜无法实现锂离子均匀快速迁移,尤其在快充条件下,离子分布不均导致充电效率低;另一个则是锂枝晶失控生长,在充电时锂金属负极易形成树枝状的枝晶,这些尖锐晶体可能刺穿隔膜引发短路,甚至导致热失控,这是电池安全的最大隐患。而隔膜作为电池的核心屏障,承担两大核心功能:一是物理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二是构建离子传输通道。传统聚烯烃隔膜(如 PP、PE)存在三大缺陷,成为快充瓶颈的直接诱因,包括例子电导率低,电解液润湿性差以及热稳定性不足等。因此,开发功能化隔膜成为突破锂金属电池快充难题的核心方向,而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可调控孔道、高比表面积的特性,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此前行业对MOFs结构与离子传输的关联缺乏系统认知,尤其不同晶面如何影响界面动力学尚未明确。近期,西安交通大学郗凯教授团队在锂金属电池快充隔膜领域的研究成果,精准破解了该类电池快充难、循环短、安全风险高的核心瓶颈。这项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技术,通过晶面工程调控MOFs基复合隔膜,实现了离子传输效率与界面稳定性的双重突破,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材料解决方案。这项成果以《晶面工程调控复合隔膜实现选择性离子筛分 助力锂金属电池稳定快充》(Crystal Facet–Engineered Anion Regulation Enables Fast–Charging Stability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阐述了团队如何破解离子筛分与枝晶抑制难题。该团队摒弃传统机械混合MOFs颗粒的粗放方案,转向精准的晶面调控与分子作用设计,以 ZIF-8为核心,打造出电荷选择性离子筛分隔膜。MOFs 材料的晶面结构直接决定其与离子的相互作用,团队对比ZIF-8的(100)与(110)两种晶面后,选择暴露(110)晶面。(110) 晶面表面存在大量不饱和锌位点(路易斯酸位点),对电解液中的TFSI⁻阴离子(电池中阻碍锂离子传输的主要阴离子)的吸附能量更强(Ead,TFSI⁻=-0.50 eV,高于(100)晶面的-0.47 eV)。并且通过选择性锚定 TFSI⁻,减少阴离子随锂离子迁移的干扰,让锂离子单向快速通过,大幅提升离子传输均匀性,从源头抑制枝晶生长。ZIF-8 (110)的六边形微孔(孔径约3.4 Å)不仅是锂离子的专属通道,还能通过空间限制效应降低局部电流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团队未直接使用纯MOFs材料,而是将ZIF-8 (110)与传统PP隔膜复合。这样既可以保留PP隔膜的机械强度,同时通过MOFs的功能化设计弥补其离子传输与热稳定缺陷。这种传统基材+功能涂层的方案,兼顾性能突破与产业化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隔膜的锂金属电池在2 mA cm⁻²和1 mAh cm⁻²条件下实现了超过1400次的稳定循环,平均库仑效率高达98.7%。此外,在高负载条件下,锂铁磷酸盐(LiFePO)电池在5 C倍率下循环3000次后仍保持99.9%的库仑效率,展现了优异的快充性能。该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MOFs晶面结构与离子传输、枝晶抑制的关联机制,明确了开放金属位点+微孔网络在锂离子脱溶剂化、离子筛分中的作用。西安交大郗凯教授团队的研究,并非简单的隔膜性能优化,而是通过晶面工程与分子设计,从根源上解决了锂金属电池快充与安全、循环与成本的核心矛盾。这项技术既填补了行业研究空白,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可行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电池性能,更在于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的商业化扫清障碍。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