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十年,中国eVTOL产业的格局将经历一场深度淘汰。
eVTOL不是“会飞的电动车”,而是“以航空标准管理的分布式电推进飞行系统”。
资本泡沫退去后,只有具备航空工程底蕴、系统验证能力与十年以上战略耐心的企业,才能真正“飞得起来,也活得下来。
从某电动汽车之困,看中国eVTOL产业的镜鉴与警示
作者:eVTOL爱好者
近日某电动汽车遭遇风波,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从消费电子向系统工程跨越的巨大鸿沟。造某产品依靠供应链整合与用户体验创新,而造车是一个涉及结构强度、整车热管理、电驱安全、功能安全(ISO 26262)、软件集成、NVH与法规验证的全链条工程体系。业内普遍认为,电动汽车的系统复杂度与研发成本约为某智能产品的五倍,单车研发投入动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验证里程需数百万公里,零部件体系超过2万个。而创始人本人虽具备出色的产业组织能力,但缺乏汽车工程体系经验,这种“从快节奏消费品到慢变量重工业”的转折,或许正是该电动汽车目前遭遇爬坡瓶颈的根源。
对eVTOL行业而言,这一现实是放大镜,更是前车之鉴。eVTOL的工程复杂度、验证深度与安全约束远超电动汽车。汽车的系统安全目标(ASIL-D)约为10⁻⁶/h,而民用航空要求的灾难性失效概率不超过10⁻⁹/h;这意味着安全冗余和验证严苛度高出三个数量级。一架典型的四到六旋翼eVTOL需具备多通道飞控系统(3–4冗余)、电源分区隔离、容错控制律与高压高能量密度电池(>300 Wh/kg)系统,且在任何单点失效情况下仍需维持受控飞行(fail-operational)。一台eVTOL的验证试飞周期通常超过3000小时,涵盖气动数据库构建、飞控律验证、结构疲劳试验、电池热失控评估与系统级故障树分析。与电动车几百项法规相比,eVTOL需满足上千条适航条款与验证项目。可见,这不是“多几倍难度”,而是跨越两个数量级的安全工程体系差距。
从产业面看,中国目前登记或对外公布eVTOL项目超过60家,部分产业数据库统计甚至超过百家。但截至2025年,仅有亿航EH216-S获得完整适航证(TC、PC、AOC)并实现有限商业运行,仍局限于受控低风险航线和旅游观光场景。可比参照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中国在册新能源整车品牌约129个,工信部和行业预测显示,到2030年可存续者不超过15个,约存活率12%。若以相同逻辑叠加航空适航与安全门槛(成本约高10倍,周期长2–3倍),则eVTOL领域的实际生存率可能低于8%。换算即在约60家中国eVTOL企业中,最终能获得适航认证并进入商业化运行的,不会超过5–10家。
这意味着,eVTOL行业的出清将比汽车更为壮烈与惨烈。汽车企业的淘汰多由市场竞争决定,而eVTOL的淘汰来自“系统性达不到飞行安全标准”——即使技术成熟,若不能证明系统安全性(SSA)达标,也无法起飞。加之飞行器基础设施、运行规则、保险体系与公众心理接受度滞后,商业模式极难在短期内兑现。
综上,系统工程能力无法速成,航空安全文化不可替代,公众信任无法速建。 eVTOL不是“会飞的电动车”,而是“以航空标准管理的分布式电推进飞行系统”。未来十年,中国eVTOL产业的格局将经历一场深度淘汰。资本泡沫退去后,只有具备航空工程底蕴、系统验证能力与十年以上战略耐心的企业,才能真正“飞得起来,也活得下来”。

本文系网友供稿,作者:eVTOL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