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客服微信:myrobotics,备注“参会人员”,邀请进入会议群。
缴费成功后请务必将参会回执发送邮件至编辑部邮箱(cims_journal@qq.com)
点击蓝字下载参会回执文件:
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94个,披露的合同金额合计近3.2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上半年,三季度中标数量显著提升,显示出下游需求加速释放、招采频次密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正步入实质性进展阶段。(延伸阅读:)

图:三季度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从采购方构成看,第三季度人形机器人采购主体类型多元,涵盖企业、高校、产业园区等。其中:
企业客户成为最主要的采购金额来源。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石景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位列前三,分别采购9051万元、8295万元、3101万元,占总金额的29%、26%、10%。这类企业多为产业园区运营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或具身智能平台型公司,具备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与场景试点需求。

高校群体仍是采购主力军。中标项目中,高校院所采购多达59项,占比超六成,集中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搭建。其中,上海大学、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在招标数量上排名前三,反映出高校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投入。
这一结构说明,当前人形机器人落地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但“政产学研”多方联动仍是其发展的主线。
买来干啥?
三大用途浮现,教育科研仍占主导
从用途来看,2025年三季度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教育科研、产业示范应用与试点部署、数据采集,其中教育科研依然是绝对主流。

教育科研:高校仍是最主要落地场景。高校采购目的主要是用于实验教学与跨学科研究,推动具身智能相关课程建设,构建开放可编程的实验平台。这类项目虽然单个金额不高,但数量众多,构成当前市场最稳定的需求来源。
产业示范与试点部署:从“能用”迈向“可用”。企业及产业园区采购数量相对较少,但在中标金额上占据重要份额。部分项目明确用于安防、巡检、讲解、协作等早期场景验证,尤其集中在汽车制造、城市治理、智慧园区等领域。
数据采集:金额不多,含金量高。虽然数量不多,但部分中标金额较大的项目(如千万级订单)显示出人形机器人在数据采集和环境交互建模方面的潜在价值。这类采购通常来自具身智能平台企业或科研机构,目的是通过真实环境中的机器人运行,采集用于AI模型训练的多模态数据(视频、语音、动作等),为后续大模型训练和场景适配奠定数据基础。
整体来看,当前人形机器人采购用途呈现“学研为本、产业为翼、数据为器”的多层发展格局:教育科研为主力推动力
谁在中标?
头部厂商格局初显,三大企业占总额66%
三季度中标企业中,呈现出典型的头部效应与梯队分化。
从金额看,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9130万元中标金额居首,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8481万元紧随其后,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排名第三(3101万元)。三家合计中标金额占比超66%,体现出技术成熟度高、交付能力强的厂商在当前阶段占据绝对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与采购方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显现,一些项目背后隐藏着更紧密的合作网络与资本纽带:
例如,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为智元创新与东阳光集团合资成立,智元成为其项目供应商几乎是“顺理成章”,构成了一种半内部采购模式;
在高校采购中,宇树科技与上海大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其产品频繁出现在后者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中,显示出一定的合作惯性;深圳逐际动力机器人有限公司则为南方科技大学孵化企业,在南科大的项目中屡次中标,反映出高校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对校内孵化团队的倾斜与支持。
这种“项目联动+组织背书”的模式,在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导入期的背景下具有一定合理性:采购方更倾向选择熟悉、可信、交付有保障的企业,降低试错成本。但也意味着外部竞争者若无合作渠道或背书资源,在部分招标项目中面临较高的“隐性门槛”。
价值几何?
“小单为主、大单破局”
尽管项目数量激增,但从金额结构看仍以中小额为主:千万级以上中标项目仅3个,其余绝大多数集中于100万元以下,达到72个,占总数的76%。这表明多数项目仍为探索性部署或单点试用,订单规模有限。

平均单个项目金额不足350万元,仍以低成本测试、验证方案为主要目的。这反映出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未大规模铺开,多数采购以“控成本+试运行”为核心逻辑。但也可看出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大单拉开差距,逐步进入“标准产品+批量交付”的阶段。
结语:量变积累,产业加速向前
2025年第三季度的中标数据,展现出人形机器人产业从“PPT阶段”迈向“订单阶段”的清晰趋势。教育科研与示范园区构成主要采购场景,头部厂商借力先发优势加快卡位,市场需求正在形成“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效应。
虽然当前仍以“小单试点”为主,但随着产业链成本持续下降、软硬件技术不断成熟,更多“千万级订单”与“批量部署场景”或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现。这不仅意味着更明确的商业价值验证,也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样板工程”走向真正的规模应用。
行业洗牌已悄然开始,谁能抢占标准、谁能率先交付、谁能打通场景,谁就将在下一阶段的人形机器人竞速中占据先机。

商务合作
商务活动|宣传推广|转载开白等
邮箱|1784288990@qq.com
联系电话|18355423366
END
“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请点赞、转发、小心心,将公众号设置为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