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10月16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宣布小米汽车上市一年半的时间,已交付约40万辆。组合辅助驾驶第一期总投入达57.9亿元,智能辅助驾驶专属的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
与这些亮眼业绩形成反差的是,一个月前,他在年度演讲中讲述的那些“难以言说的焦虑”和“直面恐惧”的告白。
从2020年首次公开演讲至今,雷军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诉苦”叙事模式,即在展示成绩的同时,更强调创业过程的艰辛与内心的挣扎和焦虑。这种将个人恐惧与创业艰辛置于台前的“诉苦”,已成为雷军公开演讲的标志性特征。

“诉苦”叙事
不难发现,雷军的公开演讲已形成一套成熟而固定的“诉苦”叙事模式。
2020年,在小米十周年之际,他在首场公开演讲《一往无前》中用20个故事回忆了过去十年小米的难忘瞬间,讲述了供应链危机和国际市场的挫折,首次将企业发展中的“不完美”和“踩过的坑”置于公众视野。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这种叙事基调在后续演讲中不断强化。
2021年《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中,他首次揭秘自己最艰难的10个选择,分享了小米在美国制裁下市值蒸发3000亿的艰难时刻,雷军也动情回忆2011年兼任金山董事长的经历。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2022年,雷军的叙事风格进一步个人化,他以《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为主题,讲述了他人生中多次经历的挫折与迷茫,分享了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告诉“米粉”:所有的挫折终将转化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唯有直面低谷,才能践行“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信念。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2023年,雷军以“成长”为主题展开年度演讲。他回顾了大学阶段的成长历程,坚定认为“创业是成长最快的方式”。整场演讲雷军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是:唯有敢想敢干、持续学习,才能实现自我提升;坚持梦想是穿越困难和应对时代变迁的力量源泉。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雷军塑造出的“奋斗者”人设,在2024年的《勇气》演讲中达到新高。他讲述了2021年因制裁影响,他带队走访10座城市、进行了85场行业访谈,最终确立全资造车的发展路径的故事。分享了在产能布局上,他力排众议确定为7.6万辆,月均需交付1万辆,突破工厂物理存储极限的故事。雷军亲历170余辆试驾、考取赛车执照,以“冬测夏测死磕细节、产能决策直面风险”,雷军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成功搭建了一个“逆风翻盘”的爽文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2025年,“奋斗者”人设持续深化。他的演讲中依然保留着“经历至暗时刻”、“做过艰难决定”的叙事,即使此时小米已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拿下40万辆交付量,并且“干啥啥成”。

计算中的共鸣
不难发现,雷军的“诉苦”叙事并不是随意的表达,而是精准契合社交媒体时代的消费者心理。
在社交媒体时代,完美无缺的企业形象难以获得用户认同,而展现脆弱与挣扎反而能够建立情感连接。面对“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的网络质疑,雷军以“受困者”姿态拉近与用户距离。
这种“受困者”姿态的传播效果显著。在2025年演讲中,雷军讲述小米了SU7 Ultra征战纽北赛道的故事,团队连续发送20多封邮件石沉大海、争取到的两天测试时间因大雨泡汤。最终他引出“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的感悟,成功将一次产品测试转化为励志故事,强化用户情感认同。
此外,“诉苦”叙事还巧妙降低了用户对产品的预期阈值。当消费者预先了解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后,对产品的一些小瑕疵会更加宽容,甚至将购买行为转化为对“创业精神”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诉苦”叙事还能为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可能遇到的技术挫折铺设缓冲垫。当小米SU7遭遇事故质疑时,雷军在演讲中强调“直面差距才能后来居上”,将舆论焦点从当前不足转向未来潜力,为技术成熟争取时间。
雷军在2025年10月演讲中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进一步强化了小米作为行业“受害者”的形象,巩固用户共情。

“诉苦”叙事面临审美疲劳?
然而,小米高端化,需要“改变”雷军“诉苦”叙事讲故事的方式。
有行业观点指出:“成熟的世界级企业,哪一家不是在风浪中逆水行舟?中国硬核科技企业,也应该更少一点‘苦情’和鸡汤。”
在2025年9月的演讲中,雷军说,在很多人眼里,小米已经非常非常成功。但是在他内心却充满难以言说的焦虑。有媒体毫不留情的指出这种表达“味道还是熟悉的“预制”味”。显然,受众对“诉苦”叙事模式有点审美疲劳了。
雷军“真诚”到略显卑微的说,每次演讲,自己都非常紧张。他还自问自答,演讲不是长项,但为什么要坚持呢?和前五年相比,还有多少人吃这一套?
消费者和媒体开始更多关注演讲中未提及的内容。比如,在雷军回顾造车历程的演讲中,他对汽车安全只字未提:“既未回应过往争议,也未针对近期召回事件作出进一步回应。”
在高度专业化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过度依赖情感营销反而可能影响专业形象的建立。
当车企都在强调技术突破与安全性能时,诉苦叙事可能不再是最优选择。

小米需要怎样的新叙事?
在过去,这套“苦情”剧本无往不利。但这一次,为什么感觉“不对味”了?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产业竞争焦点已从营销转向核心技术突破。
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的表态已显示微妙变化。他不再局限于讲述小米的独有故事,而是强调行业协同与开放合作。
他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的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
同时,雷军开始将演讲重点转向小米的技术投入与产业贡献。他公开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具体投入:第一期总投资57.9亿元,专业团队超过1800人。
在回应行业关切时,他也表明小米正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未来,小米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所有同行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从北京会场归来,雷军的演讲风格是否会转变?那些精心雕琢的“苦难故事”是否会逐渐退居次位,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业共识与技术突破成为新的主角。
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下一场演讲的关键,或许不再是讲述更多苦难,而是展示更多突破。在自动驾驶这样的硬核科技领域,最终说话的不是故事,而是技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