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破题:低空安全告急,“天网地网” 应势而生
2025 年 6 月,四川乐山一架违法试飞的无人机失控坠落成昆铁路,引发火灾致线路中断 4 小时 13 分,直接损失达 19 万元。

这并非个例 —— 随着民用无人机保有量突破千万级,“黑飞” 已成为威胁机场净空、边境安防、重大活动秩序的高频风险。在此背景下,融合 “天网监测预警 + 地网精准处置” 的低空反制系统正式上线,为低空经济安全运营提供核心解决方案。
二、技术解构:“天网 + 地网” 的立体防御逻辑
(一)天网:全域感知的 “空中雷达”
天网以 “广域预警 + 精准锁定” 为核心,构建三层监测体系:
天基预警层:接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群,每 15 分钟完成全域扫描,结合 AI 图像识别实现 98% 以上异常识别率,从源头捕捉边境越界、园区异动等宏观风险。
空基管控层:毫米波雷达形成 360 度立体网,对微小目标保持 0.5 米识别精度;多光谱光电转台融合可见光与红外技术,昼夜识别准确率超 99%,搭配 5G 网联无人机集群补盲地形遮挡区域。
数据中枢层:通过加密专线整合卫星、雷达、光电数据,构建 1:1 虚拟场景,实现 “一点报警、全域响应”。
(二)地网:末端处置的 “精准铁拳”
地网聚焦 “分级反制 + 低成本拦截”,形成三类处置能力:
信号干扰:如猎鹰背负式干扰器覆盖 1.2G/1.5G 定位频段及 433/5.8G 无人机通信频段,1500 米内强制目标迫降或返航;成都 BSSY-B8A 设备更实现 445MHz-6GHz 八频段同步干扰,秒级响应高速穿越机。
激光毁伤:3000W 激光器在 300 米内毁伤成功率达 99.8%,单次成本仅为导弹的 1%,可熔毁目标飞控主板且无附带损伤。
智能溯源:通过信号指纹识别定位飞手至 10 米范围,2025 年成都警方借此破获多起穿越机盗窃案。
三、场景落地:三大领域的实战验证
(一)机场净空防护:5 公里 “无死角” 防线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部署 “雷达 + 光电 + 定向干扰” 阵列,2023 年大运会期间,3 分钟内迫降 3 架 “黑飞” 无人机,避免民航险情。某国际机场应用后,管控圈误报率下降 87%,印证 “天网探测 + 地网处置” 的闭环效能。
(二)边境防御:高原的 “反渗透屏障”
车载式反制系统在海拔 4000 米高原部署,整合雷达跟踪与多频段干扰,成功拦截多起改装无人机越境事件;西部边防更通过该系统挫败集群目标突袭,极端 - 40℃环境下仍稳定运行。
(三)城市重大活动:网格化 “动态防控”
杭州亚运会采用 “无人机侦测 + 激光拦截 + 地面抓捕网” 系统,拦截多架高速穿越机;成都万人演唱会依托自动起降机巢实现 7×24 小时巡航,达成 “零安全事故”。中国电科 “天卫” 方案还在合肥蜀西湖区域落地,复用城市视频网构建融合感知能力,实现 “黑飞” 溯源查证。
四、运营保障:从政策到产业的协同支撑
合规先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铁路、机场等禁飞区,违规飞行最高追刑责,系统数据可直接对接监管平台。
产业链协同:成都通过 “城市机会清单” 促成 146 项供需对接,腾盾科创将反制技术融入 “翼龙” 无人机自卫系统,实现 “以无人制无人”。
数据闭环:系统运行数据显示,部署区域 “黑飞” 事件下降 92%,误报率低于 0.3%,为迭代算法提供依据。

五、结语:安全筑基,低空经济方能 “高飞”
“天网 + 地网” 系统的上线,打破了传统安防 “探测滞后、打击脱节” 的困局 —— 从卫星广域预警到激光精准拦截,从机场到边境的场景覆盖,再到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这套方案正在重塑低空安全规则。当每一架无人机的飞行都处于可控范围,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新业态才能真正释放潜力。
低空经济的 “蓝海”,终究要靠安全的 “灯塔” 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