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Air神话这次失灵了?!众所周知,苹果造“Air”产品确实是有一手,MacBook Air重新定义了轻薄本,iPad Air靠性能不缩水、价格更亲民圈粉无数。但轮到手机iPhone Air,剧情却翻了车...刚上市时还靠“全球最轻 iPhone”赚足眼球,结果如今销量遇冷,近期甚至被爆停产。这中间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可能是苹果失败的产品...所以这款试图复刻Air传奇的手机,怎么突然就凉了?其实iPhone Air的开局不算差,甚至能说有点“爆”。国行开卖当天,苹果官网短短几分钟,首批货源就售罄。而京东这边更夸张,当天 1 秒成交额就破了亿,不少配色和版本瞬间售罄,25-35 岁女性成了主力买家。销量排名iPhone Air也直接干到了第二,把标准版和Pro都远远抛在后面。不止线上,刚开售时线下也很高的人气,还有排队购买的盛况。库克为了销量也是操碎了心,亲自钻进Apple Store直播间搞起了直播带货,向国内用户安利iPhone Air,也算是活久见了。可热闹劲儿没过多久,问题就暴露了。首先是 eSIM 在国内成了 “坑”:三大运营商只支持线下办业务,异地补卡、多号切换得跑营业厅,对很多人来说太麻烦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量用户发出续航太差的吐槽。国内热度慢慢淡下去了,全球市场就更惨了,海外订单只占 iPhone 17 系列的 5%,退订率飙到 8%。最终苹果被曝出不得不紧急砍产能,2026 年一季度产能要缩减 80% 以上,部分零件年底就彻底停产。比较权威的《日经亚洲》也进行了实锤,表示苹果在“大幅”削减iPhone Air的产量,看来减产已经是必然了。这个信号也很明显了,就是这款机型卖不动了。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退热的同时,安卓厂商却纷纷亮出“Air”牌。中国电信旗下江苏电信已经发文:近期,华为、OPPO 等国内厂商将陆续上市 eSIM 手机。手机去除物理卡槽采用eSIM后,能减不少机身厚度,所以这些新机大概率是“Air”机型。还有数码博主也透露了,多家国产手机厂商正在测试超轻薄手机。首先是华为Mate 70 Air,近日已经上线了中国电信的产品库,产品代号为SUP-AL90,屏幕尺寸为 6.9 英寸,搭载 HarmonyOS 5.0 操作系统。这也能算上国产前五主流厂商当中第一个Air手机产品了。还有之前曝光的“OPPO Find Air”,6.5X 英寸 Air 超轻薄旗舰手机,内置 6000 毫安时电池,匹配长焦摄像头,厚度争取 5-6mm±。预计明年上半年登场。以及全新的小米 Civi 6 ,主打 6.6 英寸轻薄宽屏比,还在测试新模组,长焦升级。除了没发布的,还有已经开售和苹果同台竞争的。比如今天新鲜出炉上线的联想moto X70 Air,机身厚度5.99mm,重量159g。最关键的是与iPhone Air相比,没有牺牲太多基础配置,依然配备有双扬声器,还保留了实体SIM卡槽,甚至能双卡双待...同样主打极致轻薄的三星Galaxy S25 Edge,5月份就上线了。没有配备独立长焦镜头,3900mAh的电池以及只有25W的有线充电,发售价也是惊人的7999元起。可想而知销量也会远不及预期,如今跟iPhone Air成了难兄难弟,目前被曝出三星都准备放弃这个产品系列。到这咱们也能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和苹果三星相比,国产Air机型虽然在“跟风”,但配置明显学了乖:不牺牲电池和快充,甚至尽可能保留多摄模组。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啥国产手机厂商还敢头铁出Air,因为对“轻薄”的理解压根不同——可以薄,但不能阉割核心体验,而且价格也不会太高。所以说不定苹果完不成的事,最后让友商们捡漏了呢?接下来还有个最核心的问题:Air 机型真的有市场需求吗?翻了一圈用户和网友的反馈,答案还挺分裂的。首先东西肯定不是一无是处的,从首批iPhone Air的用户采访可以看到,因为有在国外使用过eSIM,所以认为切换比较方便。还有的表示eSIM更为稳定,实体卡可能存在触电不灵敏等问题。还有的愿意为手感和颜值买单。当然不看好的声音也很明显,目前很多人认为续航焦虑大于一切,综合配置太拉垮。不过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价格,如果苹果把价格砍一半,还是很有人愿意买单的。总的来说,Air机型的存在逻辑类似“跑车”:它不适合所有人,但特定场景下无可替代——比如商务人士需要减轻随身负担的备用机,或年轻人把轻薄视为新潮流。需求确实存在,但太“挑人”,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厂商能在“薄”与“用”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你看好接下来的国产“Air”吗?iPhone17 Pro真会掉色!苹果彻查,问题机型免费换新华为鸿蒙 6 炸场!首次支持苹果设备互传,流畅度暴增40%,余承东:就像换了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