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广东省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三市作为低空经济先行示范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开通市内及城际低空客运航线,并探索制定大湾区跨境无人机物流配送规则。这一举措标志着广东在低空经济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政策创新与场景开放,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
先行先试:三市试点构建“低空交通走廊”
根据《措施》,广州、深圳、珠海将率先开展低空客运航线的规划与运营。三市计划以“高频次、小单元”模式开通市内通勤航线及跨城低空公交,例如连接广州天河CBD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1小时空中通勤圈”,以及覆盖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低空公交网络”。
以长三角地区为参考,2025年5月,上海至绍兴的城际低空公交航线已实现首航,每日4班次,单程飞行时间最快62分钟,票价体系灵活(单程398元起,多程联票最高698元)。广东拟借鉴此类经验,结合本地人口密度高、产业集聚度强的特点,设计阶梯式票价与定制化服务,满足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多元需求。
安全托底:空域改革与技术攻关双轮驱动
低空飞行的安全性是核心关切。《措施》提出,广东将推动省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设省综合飞行服务平台及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飞行服务站,实现空域动态优化与协同管理。同时,通过智能化手段规避人口密集区、核心设施等敏感区域,例如利用5G+AI技术实时监测飞行轨迹,确保安全底线。
在技术层面,广东将低空经济关键技术纳入省重点研发计划,对航空器新构型、低空飞行保障系统等攻关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例如,支持企业研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提升载客量与续航能力;推动适航审定机构与省市共建技术服务体系,加速航空器取证流程。
基建支撑:预留空间与财政投入并举
低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航线运营的基础。《措施》明确,省级财政将加大对低空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鼓励地市在城市更新、交通枢纽建设中预留起降点、充电站等空间。例如,深圳计划在宝安国际机场周边建设综合型低空枢纽,集成直升机、eVTOL及无人机起降功能;广州则拟在南沙自贸区布局跨境低空物流中转站。
此外,广东将强化通信、导航、气象等配套建设,确保低空飞行“看得见、管得住”。例如,在珠三角地区部署低空监视雷达网,实现航班实时追踪与应急调度。
产业联动:从客运到物流的全链条布局
低空客运的试点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措施》提出,鼓励地市对新开通的低空物流航线给予运营补贴,例如珠海横琴至澳门跨境无人机配送航线,单程15分钟即可完成文件、药品等紧急物资运输。同时,支持传统通航企业转型,对常态化运营的直升机载人航线提供用地、用电等要素保障。
在消费端,广东将发放低空旅游消费券,推动景区建设飞行营地、垂直起降场地,开展空中游览、无人机表演等业态。例如,深圳世界之窗拟推出“夜空灯光秀+无人机编队”组合产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全国示范:塑造低空经济新动能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拥有应用场景丰富、产业配套齐全、市场机制完备等优势。此次政策出台,不仅为三市低空经济试点提供制度保障,更通过“先行先试—经验复制—全国推广”的路径,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广东方案”。
业内专家指出,低空经济的崛起将重构城市交通体系,缓解地面拥堵,同时带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据预测,到2030年,广东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措施》的落地实施,广州、深圳、珠海的“低空时代”正加速到来。从空中通勤到跨境物流,从科技攻关到消费升级,广东正以创新为笔,书写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这片“低空蓝海”或将重塑大湾区的时空格局,为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