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象过《钢铁侠》中的飞行战甲成为现实,或是《变形金刚》中的空中激战在眼前上演?

不久前,央视军事发布的AI短片《机甲纪元》引发广泛关注,短片中歼-10C、运-20等战机化身机甲,再次点燃了公众对“人形钢铁巨物”的期待。

尽管载人机甲仍处于概念阶段,但科研领域已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年来,多个研究团队致力于让双足机器人“飞起来”,相关技术正逐步从科幻走向实验室。
浙大湖州研究院
浙大湖州研究院在近日举办的2025IROS大会上,对外公开展示了其飞行人形机器人研究理念,并展示一款搭载喷气推进系统的人形机器人方案。

同时展出的喷气飞行背包则面向更实用化的应急场景。据了解,该喷气飞行背包是一款新型结构飞行器,以3组涡喷发动机为动力、煤油或柴油为燃料,主要通过单人背负主体、双手各握持一组推进器的方式,实现单人飞行,可进行应急救援、引水员登船、应急巡查以及体育演出、极限运动等场景应用。虽然其形态与人形机器人不同,但推进系统与稳定控制上的经验均具有共享价值,将为未来国内飞行人形机器人平台建设打下基础。
加州理工学院
一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受鸟类在地面行走与空中飞行间灵活切换的启发,开发了名为LEONARDO(LEO)的多模态机器人。
与传统双足机器人不同,LEO在肩部布置了四个螺旋桨,使其在保持站立和行走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短暂悬停越过障碍物、抵达高处或在湿滑环境中进行姿态稳定补偿。它身高约75厘米,仅2.58公斤重,内部搭载机载计算机与传感器系统,在狭小或崎岖的地面环境中仍能保持平衡。

更重要的是,LEO展示了一种新的移动方式:不是单纯把机器人“抬到天上飞”,而是让飞行成为地面运动的延伸,通过空地转换实现更连续灵活的环境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来自加州理工学院自主系统与技术中心(CAST)的研究团队还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技术创新研究所(TII)合作开发了了世界上第一个将人形机器人与变形无人机集成在一起的多机器人系统,该无人机可以从人形机器人的背部发射,然后开走。

在演示中,一台改装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G1背负一台可变形机器人M4,先步行到高处安全位置,再将M4以无人机模式释放。后者飞抵目标区域后落地变为轮式平台继续移动,并在遇到水域障碍后再次起飞越过。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先以最省能量的方式靠近现场,再利用飞行方式实现最终抵达,从而为应急救援、危险区域侦查等任务提供了完整链路支持。这样的实验让人形机器人真正具备“体系化作战”的初步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
相比“靠旋翼辅助行走”的路线,广东工业大学团队的Jet-HR2则采取了更激进的方案:让飞行成为核心能力,再辅以双足结构。
Jet-HR2在腰部和脚部安装了四个涵道风扇,通过调整足部角度来控制推力方向。在推重比并不高的情况下,它依然实现了稳定起飞与悬停,这对于高质心的双足机器人而言尤其不易,因为任何细微的姿态偏差都可能放大为不可控的倾覆。

研究团队通过推力矢量调控策略解决这一问题,让其以超过一米的高度悬停验证了技术可行性。这一思路突破了“必须推重比极高才能飞”的固有限制,让飞行双足机器人有机会以更轻、更安全的形式进入实际场景。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足部涵道风扇的推力矢量,可以有效抑制机器人起飞过程中的旋转和俯冲行为。该机器人以1.17的推重比(17公斤/20公斤)成功实现起飞,并保持稳定姿态,起飞高度超过1000毫米。
意大利理工学院
在由意大利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与机械智能小组主导的iRonCub3项目中,研究团队则在类儿童机器人平台iCub的基础上,打造了喷气动力机器人iRonCub3。

iRonCub3背部喷气背包提供主要动力,手臂集成推进JetCats喷气模块协助姿态控制。该模块最大推力为1000牛(约225磅力),排气温度上限达800℃(1472℉)。相较于iRonCub早期版本,iRonCub3虽然整机重量达到70公斤,但已成功完成稳定起飞与短时悬停,验证了将飞行动力系统、机器人关节执行机构与智能控制架构完整集成的可行性,形成具备完整飞行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平台。
该项目瞄准灾害响应场景,希望机器人能以飞行方式快速到达危险区域,在落地后执行开门、侦查、搬移等任务,并在完成救援后再次起飞撤离。这种“空地一体化部署能力”可能会在未来救援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让机器人承担更多需要快速响应和复杂协作的工作。
▍结语
从《钢铁侠》到《机甲纪元》,从实验室的悬停测试到实际应用探索,人形飞行机器人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拉近科幻与现实的距离。
尽管当前技术仍面临续航短、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等挑战,但随着硬件迭代、AI控制算法的进步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具备空地协同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救援甚至太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科幻作品常常以宏大场景描绘未来,而现实技术的前进往往从细微处开始。双足机器人能够悬停几秒、稳定起飞一米,这些看似有限的实验结果,却是“机甲时代”的真正起点。它们证明了机器人正在突破重力限制,从单一平面活动的机器演化为能够参与空中作战和立体救援的全域行动者。当这些能力整合成熟后,人类将在更多复杂环境中拥有新的行动伙伴。
或许,当你某天抬头看到一台人形机器人从天而降,那将不再是电影特效,而是一种真实的未来场景正在发生。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在被一台台飞行双足机器人逐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