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Intel Inside”的年代吗?从电脑到服务器,从芯片到云端,英特尔几乎是科技时代的代名词。可如今,这位硅谷巨人,却不得不挥起手术刀,对自己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断臂求生”。就在新CEO陈立武(Lip-Bu Tan)上任的第二天,英特尔宣布——要裁员。不是几百,也不是几千,而是多达20500人!如果再算上前任留下的“裁员遗产”——那就是两年35500人的惊人数字。这意味着什么?——英特尔在两年内“蒸发”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曾经遍布全球的工程师团队,如今有整层办公区灯火不再。截至2024年底,英特尔还有约10.9万人;而到2025年秋天,这个数字变成了8.8万人。换句话说,每3个英特尔人,就有1人被请回家。起初,英特尔高层说得冠冕堂皇:“我们要优化架构,减少中层管理。”可现实却让人心凉——在俄勒冈工厂的裁员名单上,真正被裁的不是经理,而是工程师。数据显示,被裁员工中,只有8%带“经理”头衔,其余都是那些在车间、实验室、测试间里默默奋斗的技术人员。他们曾经是英特尔的灵魂,是工艺创新的根基。如今,却成了财务表上的“成本项”。为什么英特尔要这样?原因简单又残酷:钱不够花了。在最新的季度报告中,英特尔虽然营收略有起色,但研发预算却同比减少了8亿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这说明什么?——公司在砍项目。那些原本还在孵化中的新架构、新工艺、新产品,在一张张Excel表中,被冷冰冰地打上“暂停”或“终止”。财务负责人David Zinsner说得很直接:“我们要在2026年前,把运营支出压在160亿美元以内。”“只投有回报的项目,其他的——一律省掉。”在他眼里,英特尔不是没未来,只是未来必须更“瘦”、更“狠”、更“算账”。陈立武上任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支箭”:客户端、数据中心与AI、晶圆代工。他清楚,英特尔已经失去了太多时间:台积电在制程上领先整整两代,英伟达用AI狂飙,市值飙到天上,连AMD都靠“技术+执行力”逆袭成功。所以他决定“收缩战线”——砍掉一切拖后腿的项目,把资源押在最有希望的方向:Intel 18A(1.8nm)要尽快量产;Intel 14A(1.4nm)加速研发;封装技术要全球领先;AI芯片要拼命追赶。“新英特尔不只是削减成本,而是重建专注力。”陈立武说。他要让这家老牌巨头从“臃肿的恐龙”,变成“灵活的猎豹”。英特尔的这场大裁员,当然刺痛人心。但在资本市场的逻辑里——这或许正是“重生”的代价。有分析师指出,英特尔的重组本质是“断臂求生”:一边止血,让现金流更稳;一边集中火力,打好AI与制程反击战。毕竟,如今的芯片战争,拼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战略定力、资本节奏和组织韧性。只是,对于那些被裁掉的工程师们来说,“公司变强”听起来再宏大,也抵不过手中那张“离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