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10月27日,“机器人第一股”新松机器人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18亿元,同比下降8.73%;归母净利润亏损1.6亿元,同比扩大59.96%;扣非净利润亏损2.04亿元,同比扩大25.9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9亿元,业绩数据呈现短期承压态势。

单看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8亿元,同比下降27.44%;归母净利润亏损6415.55万元,同比扩大69.16%;扣非净利润亏损8205.75万元,同比扩大52.72%。
尽管盈利端面临显著压力,新松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却持续加码,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1.4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3亿元增长11.91%,彰显出以技术立企的核心战略定力。

中国第一家从事机器人产业化和实现机器人出口的企业
2007年,新松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全球招标中成功突围,成为国产机器人首次叩开国际供应链大门的标杆企业。
历经多年深耕,新松已构建起以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自主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伺服系统设计、机器人软件编程、运动学规划、3D视觉、力感知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储备不仅支撑起覆盖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洁净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多元化矩阵,更成为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坚实"护城河"。
凭借深厚积累,新松机器人成为中国第一家从事机器人产业化和实现机器人出口的企业,工业机器人领域内产品品类丰富的企业之一,国际少数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供应商......

今年前三季度中,新松机器人在技术转化与产品升级上双线发力:一方面加速推进六轴工业机器人产品标准化,实现销量快速增长,同时发布点焊机器人应用包,自主研发Nurbs曲线优化运动规划算法、伺服电机变加速功能及IMRS2.0软件平台,"软硬协同"能力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紧跟具身智能技术风口,于上半年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开启"机器人+AI"融合创新新征程。
7月,新松机器人发布了两款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品——睿可系列MR73A轮式人形和MR73B升降人形机器人。这两款产品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的局限,将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潜力。


其中睿可MR73A配备21个自由度的双臂系统,依托"双臂柔顺控制"和"智能感知"核心技术,可在仓库、工厂、展馆等场景自主移动,灵活执行搬运、拾取、巡检等多元化任务;睿可MR73B则以"智能升降"与"灵活调度"为核心优势,能以1m/s的速度移动,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及充电功能,在物流仓储、产线上下料等场景中可突破空间限制,大幅优化作业效率。
从老本行工业机器人到新兴的人形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正以技术迭代为纽带,筑牢长期竞争力根基。
写在最后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增长,为企业转型铺开了广阔赛道。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品牌仅占市场的四分之一份额,差距明显。而十多年后,MIR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产化率已突破55%。
十年间改写的不仅是市场占有率,还有产量。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5.64万台,较2015年翻了15倍,规模直接上了一个大台阶。
2025年增长势头更猛,据国家统计局与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产量同比涨29.8%,出口增速更是飙到54.9%,国内外市场一起发力,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行业竞争也进入白热化,政策层面也持续加码,从产业规划到“机器人+”应用方案,再到把“具身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方位为产业保驾护航。
接下来,随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不断突破、“机器人+AI”加速融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会从“拼规模”转向“提质量”,国产企业有望在高端市场拿下更多份额,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再上新台阶。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