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汽车电气系统在过去百年间经历了从6V到12V的演进,而随着ADAS、信息娱乐系统等智能电气设备的增加,12V系统逐渐难以满足整车日益增长的功率与能效需求。近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升级,汽车48V低压系统也正在逐步提至各大车企、汽车供应链的研发日程。意法半导体(ST)中国区汽车市场及应用总监,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Gavin FU表示,48V系统正凭借更高能效、更小线束、更好大功率输出的优势,成为汽车电气架构升级的趋势。特别是在高阶功能如线控转向(SbW)、电子机械制动(EMB)等应用需求推动下,48V系统能解决以往12V系统架构难以实现的大功率输出问题。意法半导体(ST)中国区汽车市场及应用总监,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Gavin FU功率需求的提升,是升级48V系统的核心动力,而随着功率、电压提高,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也正在进行一些变化。首先电子电气架构正向更高功率密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支持更复杂的负载和高级智能驾驶功能。其次,48V系统将与高压系统协同工作,形成多电压共存的架构,满足不同功率和安全需求。此外,功能安全和系统冗余设计成为关键,尤其是在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场景中,确保系统的fail-operational能力。在技术上,ST采用独创的BCD工艺和VIPower技术,以及GaN器件等,推动系统集成度和能效的显著提升。未来随着48V架构的发展,还将会出现更高效的双向DC-DC转换器、更智能的电源管理和诊断能力,以及更完善的功能安全闭环机制。不过目前来看,市面上真正采用48V低压系统的车型数量还比较少,更多的还是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应用48V。Gavin FU提到,自2023年底以来,48V系统成为业内热议焦点,尤其在中国和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及轻度混合动力汽车项目中。市场研究显示,48V系统在2020年代中期将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由高端和大批量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推动,应用于轻度混合动力、电动增压器和先进辅助装置。EEA 电源架构的不同实现路径48V系统的产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预计2027年前后,主流新能源品牌将推出48V车型,产业链逐渐成型;第二阶段,更多传统整车厂加入,随着供应链的全球改善,成本逐步下降,48V系统将被更多车型采用。目前来看,市面上真正使用48V低压系统的车型有特斯拉Cybertruck和蔚来ET9,定位都较为高端,距离全面普及仍有一定距离。未来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推动48V系统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快速渗透。而当前,48V系统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器件选择有限、参考标准尚不完善(ISO21780为主要标准)、系统设计复杂度高、成本与散热平衡难题,以及电磁兼容和电弧等技术难点。与此同时,电压从12V提升到48V后,相关的芯片也有大量升级需求。据介绍,在48V系统中,低压MOSFET需要具备更低的导通电阻、更快的开关速度以及更强的耐雪崩能力,以适应更高功率和更严苛的工作环境;HSD智能高边开关和eFuse电子保险丝,需要具备更丰富的诊断和保护功能,确保供电网络进行可靠且智能电源和配电网络管理;三相无刷电机驱动器要兼容多电压系统,并支持外部MOSFET以优化功率密度和效率;双向DC-DC转换器则需实现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功能安全认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此外,功能安全芯片还需集成自检、实时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满足汽车级安全标准。而这又带来了电弧防护、电磁兼容(EMC)设计、系统冗余、热管理及成本控制等新的挑战。基于ST在功率器件、电源管理和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目前ST已经构建覆盖48V系统关键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包括STi2Fuse控制器,具备可编程保护曲线、数字诊断、软启动和快速关断功能,满足智能辅助驾驶对高可靠性电源网络的需求;高边智能开关,支持12/24/48V配电网络,实现智能配电和负载驱动;三相无刷电机驱动器(L99HBL01),兼容多电压系统,应用于EPS、TMS和EPB,支持外部MOSFET优化功率密度;多路有刷直流电(L99HMH98), 8路半桥, 应用于车窗,座椅,雨刮等电机负载驱动低压MOSFET(STripFET F7/F8系列),针对48V系统优化能效和可靠性;Stellar G MCU系列,面向软件定义汽车,支持高带宽以太网和大容量存储。未来,随着汽车行业逐步推进48V架构落地,在当前产业链尚未成熟的节点,电压架构的升级将会为半导体行业带来很大的市场增长机会。Gavin FU认为,随着48V系统的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需求将大幅增长,包括高性能MOSFET、智能开关和高集成度芯片;其次,功能安全和高可靠性芯片市场迅速扩大,以满足自动驾驶对冗余和安全的严格要求;高效能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如PMIC和DC-DC转换器)需求提升,同时智能控制MCU及系统级方案成为新热点。“随着48V系统标准化和产业链完善,半导体厂商有机会与整车厂及Tier1供应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