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 | 评论

中国汽车报 2025-10-28 17:00

平衡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 | 评论图1

当越来越多的智能网联汽车在各个城市街头开启商业化运营,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交通革命正迈向关键十字路口。自动驾驶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安全边界模糊与商业化成本过高仍是发展瓶颈。其中,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石。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应对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新形势,是助推新时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正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所言,机器驾驶虽能规避人为疏忽带来的安全隐患,却也面临着本质上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应对“长尾场景”的能力不足,面对训练数据中未充分覆盖的罕见场景,机器决策系统可能因缺乏先验知识而失效,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二是感知与认知固有的局限,机器的环境感知依赖传感器数据与预设的算法,易受恶劣天气、传感器噪声、模型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误识别与误判;三是黑箱效应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尤其是端到端等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其过程不透明、行为不可解释,导致行为逻辑难以追溯,责任主体难以认定,可能在出现错误时缺乏有效的干预与控制手段。

因此,在AI大模型、车路云一体化、低轨卫星通信等新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如何让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同频共振,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当前,新技术正从不同维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例如,AI大模型重构了自动驾驶的决策逻辑,通过海量真实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系统,可在毫秒级速度应对“非标场景”,其持续进化能力使机器驾驶能不断填补认知盲区。同时,车路云一体化是保障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行驶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该技术路线,已形成发展共识。车路云一体化通过复杂系统工程设计,将智能路侧终端的感知能力和云端高算力的优势赋能给智能网联汽车,为安全行驶铺就了新一代的“数字轨道”。同时,构建了融合车辆自主上报、路侧感知、交通信号和交通事件等全维度数据获取模式,为AI大模型训练建立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泛、交通场景更复杂、数据种类更完备的“数字发电站”。

低轨卫星互联网因其“低延迟、高带宽、低成本”优势,以及频轨资源的有限性而成为全球大国竞逐的高地。今年7月27日到8月26日,短短一个月内,我国发射了6组低轨卫星。此外,由上海国资委投资的垣信卫星旗下“千帆星座”也已将5批卫星送入轨道。对智能驾驶行业来说,低轨卫星信号传输距离短,延迟接近地面5G(10~30毫秒),可满足自动驾驶等低延迟需求,还能降低自动驾驶车辆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值得关注的还有,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入发展,安全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被动碰撞安全,拓展至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行驶安全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安全。这种升级,不是对创新的额外要求,而是创新拓展产业边界后,必须匹配的责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部署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要求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政策标准将更具指导性、落地性;新兴技术融合将催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新范式;专业化、高质量安全产品服务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要加快制定数据流通与共享规则。

技术创新绝非脱缰野马,惟有以安全为锚点,才能行稳致远。通过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证明机器开车比人开车更安全,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结果让全社会相信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零事故出行”的愿景越来越近。创新速度是产业突围的引擎,安全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底盘,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动态平衡的核心。若只求创新而轻安全,技术突破终将沦为空中楼阁;若只求安全而不敢创新,产业则会错失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文:赵玲玲 编辑:陈伟 版式:王琨

平衡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 | 评论图2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安全
more
杨裕生:多条大道通向锂离子电池的高安全性 | 专论
确保道路车辆ECU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远程验证方案
整合STPA、ISO 26262与SOTIF的自动驾驶安全需求推导与验证
理想汽车MEGA起火,理想表示车门能打开,人安全!
全球低空经济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光明日报 | 低空经济:构建安全监管新秩序
Anker曝安全问题:紧急召回超51万台设备
微软紧急警告:Win10已成"不设防系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真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实测岚图梦想家闯 3 大险地,智驾破局太惊艳,安全防护无死角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开通市内及城际低空客运航线
“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低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