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12英寸硅片作为芯片制造的“地基”,其技术突破与供应能力直接关系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根基。
01
科创板再添硬科技新星
10月28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挂牌,开盘大涨461%,市值最高达1600亿。作为“科八条”发布后首家过会并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其成功上市将直接推动12寸硅片国产化率突破20%,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为其他处于高速发展的科技企业提供了示范。

半导体制造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西安奕材攻坚的12英寸硅片,正是制造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高性能芯片的基石——一颗芯片中,约37%成本来自半导体硅片。
其技术门槛之高,体现在两个关键指标:一是纯度,电子级硅需达到11N 标准(即99.999999999%纯度,杂质含量低于百亿分之一);二是平整度,若将硅片等比例放大到棒球场大小,表面高低落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约0.05-0.1毫米)。
然而,这一芯片命脉曾牢牢掌握在日韩德厂商手中。2020年前后,国内97%以上12英寸硅片依赖进口,产业链随时面临“断供”风险。在这条全球需求持续爆发的赛道上,中国厂商正加速突围,西安奕材的上市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02
五年突围:从“测试片”到“大陆第一”的跃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消费电子市场回暖,半导体行业正步入上行周期,带动硅片需求增长。根据SEMI预测,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将从2024年834万片/月提升至2027年1064万片/月,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5%。其中国内12英寸晶圆厂产能将由2024年235万片/月提升至2027年353万片/月,占比从约28%提升至约33%。

而西安奕材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跨越,不仅获得国家资金的强力支持,更完成了从 “技术可行” 到 “全球认可” 的蜕变,关键里程碑清晰可见:
2022年: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完成12英寸正片出货,年底在中芯国际实现正片量产,打破海外垄断的第一步落地;
2023年:获得全球巨头认可 —— 三星电子、SK 海力士、联华电子、格罗方德等国际顶尖芯片制造企业,先后通过其产品验证;
2024年:商业化与国产化双丰收 —— 全球头部芯片制造企业跻身前十大客户,同时大量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
2025年:产能跃居行业前列 —— 第二工厂正式开工,第一工厂完成柔性化改造,总产能跃居大陆第一、全球第六。
2024年,西安奕材已实现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具备了可持续的 “自我造血” 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招股书显示,西安奕材过去三年营收实现从10.55亿元到21.21亿元的跨越式增长,复合增长率约为42%。
更是凭借拉晶、成型、抛光等全链条核心技术构建的竞争壁垒,产品已进入国内主流存储IDM厂与逻辑晶圆代工厂的核心供应链。此次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加速第二工厂产能建设,将为西安奕材冲击“全球第一”的宏伟目标注入决定性动力。
当前,奕斯伟科技集团旗下12 英寸硅片生产、Risc-V 芯片设计和面板级封装三大主业,正各自在细分领域突破半导体产业发展瓶颈,西安奕材的成功上市便是这一资本与科技人才有机结合的亮眼成果。


来源:公开信息
声明:Flink未来产链整理,转载请联系:18158256081(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