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四维图新在北京发布全新品牌战略——SEEWAY.AI,正式将英文名从“NavInfo”更替。这一看似简单的更名,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智能化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传统功能型供应商正加速向具备全栈能力的系统级赋能者转型。
在2025 EVOLUTION创想大会上,四维图新CEO程鹏明确表示,公司已从“地图人”走向“汽车人”,并正在向“AI人”进化。这一路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跃迁,更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的缩影。

Tier1的再定义:从模块供应商到“全栈可控”赋能者
过去十年,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集中在感知、决策、执行等单点技术上,主机厂倾向于选择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算法公司等“专精特新”供应商进行拼装。然而,随着L2+功能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系统集成复杂度陡增,车企对“可交付、可迭代、可合规”的整体解决方案需求日益迫切。
在此背景下,“全栈可控” 成为新一代Tier1的核心标签。四维图新提出,其能力已覆盖芯片、算法、高精定位、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五大模块,并通过软硬一体设计实现协同优化。例如,其基于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的PhiGo Pro+方案,能在行业最低算力条件下支持城市NOA Lite,背后正是算法对硬件资源的极致调度。
“我们不做最炫酷的技术展示,而是做最可靠的量产伙伴。”程鹏的这句话,道出了当前行业的真实痛点——技术先进性≠量产可行性。在成本、安全、交付周期的多重约束下,系统级优化能力比单项技术突破更具商业价值。
NOA平权:性价比与合规性的双重博弈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新增定点,覆盖20余家车企、100余款车型。这一数字背后,是其“梯度化”产品策略的成功落地:
- PhiGo Entry
(征程®6B):千元级行泊一体,主打15万元以下车型; - PhiGo Pro
(征程®6E):支持高速/城区领航,已在多款爆款车型量产; - PhiGo Pro+
(高通SA8620P):BEV+端到端模型,低接管率落地。
这一布局清晰指向“NOA平权”目标——让高阶辅助驾驶从高端车型的“选配”变为大众车型的“标配”。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成本控制,还需应对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
程鹏强调:“安全已从成本项转变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资格。”四维图新的P+V融合定位方案,在遮挡场景下水平误差≤2‰,可替代部分激光雷达依赖,已在近40个国家落地,服务终端超1000万台。这种“轻量化+高可靠”的技术路线,正成为车企出海合规的优选方案。
出海新范式:硬件通用化破解区域适配难题
中国汽车出海已从“整车出口”进入“技术输出”阶段。然而,不同市场的法规、路况、用户习惯差异巨大,给智能化系统带来严峻挑战。

四维图新提出“硬件兼容全球,体验本地化”的出海策略。其AC8015/AC8025座舱芯片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前装量产车型超百款,总出货量达500万套,海外占比超50%。标准化硬件设计大幅降低车企出海的开发与认证成本。
在座舱体验上,公司通过生成式HMI与多模态交互,实现个性化信息呈现与用户状态理解,推动座舱从“功能舱”向“情感空间”演进。这种“硬软分离、体验在地”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全球化的新范式。
“双破亿”背后:国产车规芯片的自主化进程

2025年上半年,中国前装智能驾驶芯片交付量同比增长42.3%。在此背景下,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SoC与MCU累计出货量双双突破1亿颗,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双破亿”的汽车芯片企业。
AC8025已通过AEC-Q100认证,支持极寒极热环境,承诺15年以上供货保障。这不仅是量产能力的体现,更标志着国产芯片在可靠性、供应链稳定性、生态适配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结语:AI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从NavInfo到SEEWAY.AI,四维图新的品牌升级,本质是从“地理信息服务商”向“AI驱动的出行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其路径表明:在智能汽车下半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单项技术的领先,而在于全栈协同、规模交付与全球合规的综合能力。
当行业从“技术军备竞赛”进入“量产马拉松”,那些能提供稳定、可靠、可扩展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或许才是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