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6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启用仪式,标志着西北地区首个集临床治疗、科研攻关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脑机接口综合平台正式投入运营。
本次启用仪式由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主持,包括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罗坤教授、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汪永新教授、神经外四科郝玉军教授、神经外四科主任姜磊教授,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宇清教授、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郝红伟教授。
东南大学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剑飞教授、新疆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袁杰教授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为研究型病房揭牌。该病房的启用将为西北地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率先于2012年引入深部脑刺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并全面推动深部脑刺激与脊髓电刺激植入手术在全疆范围内的开展。近十年来,科室持续在各地州推广功能神经外科继续教育项目,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和群众对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认知。科室先后被授予全疆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全疆癫痫诊疗中心、全疆神经调控中心、脑起搏器5G远程治疗中心及全国精神外科联盟单位等称号。
依托新疆独特的区位与文化优势,新疆医科大学承担了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临床诊疗与医疗科研交流窗口的重要角色。通过吸引国际顶尖人才与技术资源汇聚乌鲁木齐,学校将进一步推动建立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区域与国际协作网络,为脑机接口及其临床诊疗应用发展贡献力量。

1
前沿学术活动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2025年7月5日上午,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主办,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同承办的“2025 Athome神经调控论坛(新疆站)”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脑机接口、神经调控与智能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邀请全国多位顶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从机制、技术到临床的最新进展。
论坛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张宇清教授及王守岩教授、汪永新教授共同主持。复旦大学王守岩教授以“脑机接口与交叉学科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人工智能融合的历程与发展趋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宇清教授详细介绍了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临床落地实施的路径;新疆医科大学罗坤教授分享了脊髓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疼痛与运动的多维度疗效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吕宝粮教授则展示了情感脑机接口在抑郁症评估与筛查中的创新应用。
此外,姜磊教授、王学廉教授、张晓华教授、加福民副研究员、魏婧副教授、梁莹副教授等国内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家,围绕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影像学研究、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迷走神经刺激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植入式脑脊接口技术、深部脑刺激程控优化、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神经调控中的应用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与实践经验。
2
专家义诊助力神经调控诊疗新技术普及
2025年7月5日下午,张宇清、姜磊、李继平、冯兆海等专家团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大厅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为逾100名患者提供了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和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专业诊疗咨询。专家们详细讲解了神经调控技术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建议,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诊疗方案。此次义诊不仅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知和健康意识,还切实解决了部分患者“看病难、看专家更难”的实际问题,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

3
脑机接口与智能科学交叉学科研讨会:共绘临床研究病房建设蓝图
2025年7月6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携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脑机接口与智能科学交叉学科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构建医工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探讨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规划与发展路径。

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新疆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袁杰教授、云中华副教授、孙帮勇副教授、加尔肯别克讲师等专家学者,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二十余位专家代表。与会专家围绕脑机接口与智能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及其临床转化应用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为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定位明确:加速国内外脑机接口创新医疗技术与产品的临床应用转化,让西部边疆地区群众早日受益于前沿科技成果。病房将聚焦神经调控与神经修复临床解决方案及创新医疗产品的应用,围绕植入式神经调控脑功能机制、临床诊疗与术后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临床与跨学科医工合作研究:
1.脑机交互神经调控脑功能研究:围绕深部脑刺激、脊髓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开展脑影像、场电位、脑电等多模态数据分析,应用脑机交互技术研究神经调控脑功能机制,进一步提升诊疗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2.深部脑刺激技术创新与适应症拓展:聚焦深部脑刺激核磁兼容、远程程控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快其在边疆地区的推广应用,同时支持闭环深部脑刺激、无线感知等新技术临床研究、积极探索深部脑刺激在新适应症中的临床应用,扩大其治疗范围。
3.脊髓电刺激技术创新与新适应症拓展:重点研究脊髓电刺激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下肢痉挛等新适应症中的临床应用,探索脊髓闭环神经调控技术,拓展其在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
4.药械联合神经调控研究:通过药物与神经调控的协同作用,应用脑电、可穿戴监测技术等开展综合管理策略研究,优化神经调控治疗方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5.智能远程程控与术后管理研究:拓展神经调控远程程控技术的可及性及探索智能远程程控模式,完善全流程术后管理体系,提升临床诊疗的规范性,同时扩大神经调控技术在新疆及中亚区域范围内的服务能力,惠及更多患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围绕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建设,重点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体系:
1.国际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脑机接口前沿技术临床应用国际示范基地,联合中亚五国共同筹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产品的国际推广与临床应用。通过开展国际临床诊疗与科研交流,提升区域影响力,助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走向世界舞台。
2.医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跨学科医工合作创新平台,联合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组建高水平医工合作团队。依托平台优势,强化脑机接口临床应用落地的跨学科支撑能力,加速诊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
3.青年人才培养平台:依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实施双向交流访问项目及研究生培训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研究生、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医师,为脑机接口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这三大平台的协同建设,将有力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创新发展,为边疆地区医疗水平提升和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为全面推进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及交叉学科建设,医院将实施以下战略性保障措施:
1.资金与硬件投入:医院计划前期投入100万元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研项目开展。
2.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医院将在5年内建成规模达100张床位的临床试验研究病房,打造高水平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平台,为创新医疗技术的转化应用提供坚实的临床研究基础。
3.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在新疆高等研究院的支持下,医院计划在未来3-5年内联合培养50至100名硕博士研究生,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脑机接口临床转化领域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4.技术支持与资源保障: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与产业团队,还将为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包括技术指导、数据共享和科研合作等,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措施,医院将构建起完善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体系,为前沿医疗技术的转化应用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专家观点与行业支持
“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以及产业界的强有力支持,这是将前沿技术与创新医疗产品高效应用于临床诊疗的关键。”王守岩教授强调,“当前,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建设蓬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任务规划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这不仅需要建立高效的医工合作团队,更亟需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
国内脑机接口病房自202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始,至今已正式成立11家脑机接口临床病房,今年成立的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机接口病房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新建的专门脑机接口病房,具备独立的空间与管理体系,作为交叉学科平台推进建设临床试验、科研攻关和技术转化综合能力;一类是原有科室的升级改造,通过引入脑机接口技术,拓展了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原有诊疗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一类是多学科、多科室集聚型机构,强调医工结合、产学研协同,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多元化临床应用和标准化建设。
脑机接口病房的建设,正逐步成为我国脑机接口前沿技术探索的重要基地、临床诊疗技术应用验证的核心平台,以及交叉学科和多科室协作体系建设的关键支点。
例如,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不仅承担了“北脑一号”等国产脑机接口设备的临床试验,还牵头制定伦理规范和临床路径指南,打造全国性培训和转化平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机接口病房承担着加速前沿医疗技术在新疆和中亚区域医疗体系中的普及和落地的定位。天津、成都、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也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积极推动脑机接口手术和病房常态化建设,逐步形成全国多点布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脑机接口病房的建设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正是总结经验、明确功能与目标的关键时期。建立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平台,让临床病房在重大科技攻关、临床应用推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挥支撑价值。展望未来,随着多学科深度融合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脑机接口研究病房有望成为我国神经科学、康复医学和智能医疗领域前沿探索的重要综合载体,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与福祉。
为推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集聚了500余名科学家、医生、企业家,建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网络,该网络为脑机接口领域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为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我国脑机接口研究提供了交叉学科合作支持。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将深度参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工作,提供病房建设及科研战略规划的咨询,组织高水平学术活动,协助构建科研合作网络,并推动人才培养。分会将与医院携手,共同打造服务于西北地区医患的脑机接口科研与转化国际基地。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及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功能神经外科、脑机接口等交叉学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医院将继续强化多学科协作,推动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区域乃至全国脑疾病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