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在行业尚未落地的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第一批“客户”,不是工厂、商超或消费者,而是那一群正在定义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力的开发者们。
如今,几乎所有人形企业都在争夺这个稀缺群体——第一代具身智能的创新者。在这场心智战中,谁先提供真正好用的平台,谁就更有可能率先跑出自己的生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逐际动力正式发布其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LimX Oli。售价15.8万元起,面向科研人员、算法团队、机器人开发者和系统集成商提供标准构型、全开放接口与完整工具链支持,并将在8月8日于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完成首次亮相。

不同于聚焦演示效果与应用落地的整机方案,LimX Oli 的定位更为纯粹——它不是一台用来“干活”的机器人,而是一套面向AI科研、算法开发与系统集成的“工程平台”。
它为具身智能的开发者、创新者与集成商提供可反复验证、可深度定制的标准工具底座,试图回答一个长期被争执不休的问题:
行业需要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
开发者用得起、用得顺、用得好的通用人形平台
LimX Oli 的定位,从来不是最终落地的“打工人”,而是好用的“开发基座”。它不是为表演而生,而是为验证算法、调优控制系统、搭建具身智能闭环而来。
在设计逻辑上,LimX Oli 从三个关键维度出发,力求成为一个“开发者用得起、用得顺、用得好”的平台。
首先,是构型的通用性。LimX Oli 采用 165cm 标准身高,配备 31 个主动自由度,覆盖头部、躯干与四肢的完整运动链。这种拟人化结构不仅意味着它能进入大多数人类空间,更为全身运动控制、操作规划与多模态感知等算法训练,提供了贴近现实的物理反馈环境。

其次,是架构的模块化与开放性。
硬件上,LimX Oli 支持包括夹爪、灵巧手、视觉模组、IMU、激光雷达等多种末端与传感器的灵活组合,开发者可以像“搭乐高”一样按需配置系统;
软件上,逐际动力提供了丰富且定义清晰的 SDK 接口,覆盖从底层关节控制到高层任务调度,方便团队快速接入自研框架与控制策略。
最后,是平台的持续进化能力。LimX Oli 支持本地部署与云端调用融合控制,动作库与控制器资源可通过 OTA 持续升级,开发者既能调用系统内置的稳定动作,也能上传个性化任务实现快速迭代。
同时,它兼容大模型本地部署,支持多模态数据流融合与自然语言交互,具备从感知、理解到决策、执行的完整链条,为 Agent 构建提供底层支撑。
产品体系上,逐际动力设立了 Lite、EDU、Super 三个版本,覆盖从教学训练到前沿研究的不同需求。值得一提的是,EDU 版首发阶段将赠送一台双足机器人 TRON 1 EDU 版,进一步拓展实验维度与场景适配能力。
对平台型产品而言,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是否能跑出繁多炫目的 demo,而在于它的硬件是否能长期稳定地支撑算法研发与系统集成,是否具备可持续迭代的工具链体系,以及是否能培育出一个活跃而自主的开发者生态。
LimX Oli 并不试图成为人形机器人“终局形态”的那台整机,它要做的,是这个时代最紧迫的一件事:
为每一位探索具身智能的开发者,提供一个通用、灵活、值得信赖的工程平台。
不造全能本体,而是为开发者量身定造
LimX Oli 并非逐际动力在开发者中的首次出击。事实上,在 LimX Oli 之前,这家公司在足式机器人上的积累就已经无比深厚。在去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们的人形机器人CL-1的行走稳定性,以及在现场展示全身运控搬箱子的能力,无疑让人印象深刻。

CL-1小跑进入模拟仓库,在货架前平缓减速
随后,他们凭借其双足机器人 TRON 1,在开发者与科研机构中打开了知名度。
这款高度集成、结构极简、适配多地形的双足机器人,自 2023 年 10 月发布以来,已在智能设备企业、高校实验室与 AI 公司中完成多轮交付。
TRON 1 也陆续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交互与操作套件,在语音交互、感知拓展、动作控制等方向持续迭代,为其在科研与行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双足机器人 TRON 1
很显然,逐际动力不打算打造出“一步登顶”的全能本体,而是从“卖铲”做起,逐步构建软硬件生态、数据体系与工程交付能力,走出一条可验证、可持续的产品演进路线。
在战略层面,逐际动力提出“IDS生态协同”理念,面向创新者(Innovators)、开发者(Developers)与系统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s)三类角色,打造一整套涵盖人形机器人本体、大脑模型、小脑控制系统、工具链与数据引擎的通用平台体系。
得益于这一战略清晰性,逐际动力在资本市场也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在2025年初,公司已完成总额达 5 亿元的 A 轮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联想创投、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尚颀资本、彼岸时代等产业方,以及明势创投、绿洲资本、峰瑞资本等财务机构。
其中,2025 年 7 月京东作为战略投资方的加入,则让逐际动力的行业协同版图进一步打开。双方将在零售、物流与服务场景共同探索具身智能技术的实际落地方式。
仅两日后,公司又与上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成为首家具身智能方向的上汽合作企业,携手推进人形机器人在汽车产业链的系统集成、数据采集与算法部署。
这也意味着,LimX Oli 作为具身智能平台的关键载体,已不仅服务科研验证与模型训练,也正在进入具备实际价值链与落地场景的产业系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工具”。
结语
具身智能仍处在早期阶段,这是逐际动力并不讳言的现实。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技术跃迁从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条需要与市场紧密耦合、不断试错、持续演进的技术长坡。正如他们反复提到的“沿途下蛋”策略——每一次阶段性成果,都应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产品,在解决开发者真实需求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的技术积累和数据反馈创造条件。
商品化并不意味着放弃长期主义,反而是让技术拥有落地验证、不断自我修正的机会。LimX Oli 的推出,正是这种路径的体现:
它既是具身智能工程化的一次实践落点,也是技术体系持续演化的入口平台,它构建了一套可持续迭代的“基础设施”,帮助开发者和集成商以更小代价、更快节奏开展验证、创造与集成。
随着逐际动力在开发平台上的技术迭代,软硬件技术必然会变得更便宜、更高效,开发者群体也将迅速壮大,这也是LimX Oli产品定义的关键:在生态还在早期时,占领开发者们的心智。
当这个行业真正迈进下一阶段,回望当下,人们或许会意识到:具身智能的真正实现,并不是由某个高光时刻决定的,而是由无数开发者日复一日的调试、验证与打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而这一切的起点,往往不是某个“终极形态”的机器人产品,而是一套被反复使用、持续进化、真正服务于开发工作的通用平台。
它不是奇迹,但它让奇迹有发生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