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斯坦福校友联合创立具身智能大模型创企【RoboScience】(机科未来)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

值的注意的是,这是[京东集团]在7月领投的第四家具身智能领域创企;2025年以来,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科技大厂以“自研+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多家大厂迎来投资首秀,而京东则是投资+自研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的典型代表之一;投资层面:公司于5月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后,开启本波具身智能浪潮的投资首秀,于7月先后领投[千寻智能]近6亿元PreA+轮融资、[众擎机器人]近10亿元Pre-A++轮和A1轮融资和[逐际动力]新一轮融资;自研层面:公司于今年2月开始内部组建具身智能团队,中山大学教授林倞于8月1日也正式入职京东探索研究院,担任具身智能技术研究一号位;生态层面:公司通过Joy Inside平台附身智能,已经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整体而言,京东正以“投资+自研+生态”三种方式,全方位入局具身智能赛道。
【原创】车企、产业链公司、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回到[RoboScience](机科未来):
[RoboScience](公司全称“北京机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底北京注册成立,今年3月开始正式运营,由前苹果技术主管田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邵林两位斯坦福校友兼好友共同创立,公司专注于跨实体通用具身智能(Cross Embodiment AI)的研发,并基于快慢系统的机器人学习框架与自监督训练技术,致力于打造机器人的具身操作系统(具身智能大小脑模型及产品)。
核心创始团队:(学术派+产业派结合)
(创始人兼CEO)田野: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201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AI Lab,师从吴恩达教授,专注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毕业后(2017年)加入苹果公司,是总部最年轻的主任工程师之一,负责AI平台与端侧深度学习框架的开发与优化工作,带领团队打造了苹果的机器学习平台并推出多项世界领先的端侧训练和推理技术;
(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邵林(教授):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深耕具身智能领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后(201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16年加入了几何计算组,师从几何计算的先驱、美国三院院士Leonidas J. Guibas;于2017年初转至交互感知与机器人学习实验室,聚焦机器人领域研究,师从负责人Jeannette Bohg,Leonidas为共同指导;毕业后(2021年)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于2023年与上交大卢策吾团队联合发表的论文提出SAM-RL方法,有效解决了对世界进行高效建模的问题;于2024年带领团队提出了 D(R,O) Grasp方法,成功实现了对机器手与物体几何形状的高度泛化能力,重塑了跨智能体灵巧手抓取;
(联创)刘朋海:曾任科沃斯集团副总裁、凯航电机(科沃斯电机公司)总经理,公司战略委员会和机器人产品委员会核心成员,从0到1搭建了科沃斯的产品开发流程与集成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50余款机器人产品量产,助力机器人产品年度营收从8亿元增长至80亿元;拥有飞利浦、通用电气、创科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16年的管理积淀以及20余年新产品开发与导入经验;
(联创)汪涛:曾任商汤国香资本募资负责人,主导了国香资本数十亿规模产业基金的募资与落地工作,并拥有近10年的股权投资、投行经验;
公司核心技术基于Model-based RL+Manipulation路线,邵林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经历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详细解读,查看星球内文章:【原创】【技术干货】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 详细解读(含主流玩家梳理)
延伸:
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创企主要分三种: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本体和两者同时涉及;国内仅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的创企比较少,典型代表是[穹彻智能],更多的是大模型和本体同时涉及;国外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研发的企业比较多,如[Physical Intelligence]、[Skild AI]、[Genesis AI]等,且备受资本青睐。
小编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有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性进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但同时大模型发展瓶颈也同样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因此,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或创业时,软件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且提升空间及市场巨大,毕竟具身智能大模型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可应用于其他实体机器人,如自动驾驶车辆和机械臂。
当然软硬件一体的全栈路线也备受推崇,如估值超160亿元的智元机器人,处于独角兽阵列的银河通用、星海图、千寻智能等;「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曹接受多家媒体访谈时,表示:十年前,无人机很火时,中美出现一大堆无人机公司,英特尔甚至在美国开了20多个实验室,但都只能做大脑,但现在都已不存在,我们现在记住的名字是:DJI(大疆);虽然只做大脑也可以跟硬件结合一起,但我认为一定是软硬件一起迭代的全栈路线,会笑到最后。
值的注意的号称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仍旧有待商榷,目前来看众多具身智能领域头部创企并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作为核心瓶颈的机器人“大脑”要想实现突破,仍旧道阻、路长。
有关具身智能创企面临困境、发展乱象等详细解读,已放到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点击后方链接,加入星球查看):【原创】人形机器人创企们,下一阶段的故事怎么讲?
接下来,小编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点击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与1060+位行业从业者一起,深度探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具身智能赛道更多解读:
【原创】浅谈人形机器人创企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才是未来唯一出路!!
【原创】车企、产业链公司、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全球AI+Robotics领域,华人图谱(含具身智能赛道“师徒关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