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即用”的AI长什么样?我们在WAIC找到了样本|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 2025-08-04 19:25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星辰大模型背后,天翼AI的可信底座


作者|田思奇

编辑|栗子


在AI飞速发展、智能硬件遍地开花的2025年,对普通用户来说,真正的门槛其实只有两个:我能不能即开即用?我能不能放心交互?


这一点,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7万平方米的展厅里格外清晰——人们对技术本身的好奇正在消退,新的侧重点是寻找值得托付的系统:用得起、连得通、不泄露隐私,也不被算法摆布。


在上周人潮汹涌的上海世博展览馆,一副轻巧的AI眼镜成了本届WAIC的热门展品。它吸引人群围观的原因很直接——操作简单、响应自然,终于能让人抬起头和世界互动。


这副来自中国电信天翼AI的智能眼镜,仅重38克。只需一句“小辰小辰”唤醒,它就能实现拍照录像、识别文物、分析食物热量、翻译多语对话等多重功能。体验者无需掏出手机、打开APP,只需开口说出需求,答案便即时通过AI智能助手小辰在耳边播放。


资讯配图


它背后的价值不在于功能的叠加,而在于重塑了人与AI之间的交互路径。从终端交互到平台响应,从模型理解到场景决策,天翼AI正在构建一个人人都可感知、可接入、可信任的智能网络。


从让人抬起头即时交互的眼镜,到会主动提醒诈骗风险的手机,再到复刻父母声音的智能玩偶,这套产品与生态的背后,是作为“AI国家队”的天翼AI在用全链路自研为这份承诺背书。它重新定义了“普惠”的含义:不仅要易得,更要可信可控。




1.AI设备迈进日常

资讯配图


过去的人工智能多以算法形态存在于后台系统。但如今,人们更期待AI不只是计算机中的一段代码,而是就在手边的工具。


在WAIC的天翼AI展区,观众往往首先被智能眼镜吸引——不仅因为它体积轻巧,更因为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嵌入日常、无需学习成本的智能使用方式。


售价1999元的天翼AI智能眼镜看起来非常日常——黑色半框、轻巧,没有科幻电影里炫酷的光效和投影。但真正戴上后,体验者很快意识到,它的设计初衷并非单纯展示技术,而是处理日常中频繁但重要的小任务。


看展时,人们不再需要扫码或查资料,只要说一句“小辰小辰,这是什么”,眼镜就能自动识别博物馆的文物并提供语音讲解;走进夜市,用语音拍照,小辰就会在耳边播放热量和营养建议;在国外旅行时,也能通过小辰进行实时中英互译。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都可以呼唤“小辰小辰”即刻拍摄留存。


与其说这是一副眼镜,不如说它是一扇用AI打开世界的窗口。


资讯配图


要让这个窗口真正“抬头即用”,背后的技术部署并不轻量。该眼镜内部搭载了高通骁龙AR1芯片,集成一颗12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支持拍摄1440P/30帧视频,还配置了5麦阵列麦克风和开放式扬声系统。


支撑这副眼镜运行的,是天翼AI自研的央企首家开源大模型——星辰大模型。它集成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多语翻译等能力,保证用户在嘈杂展馆或开放街区依然能获得快速、准确、自然的交互反馈。


IDC数据显示,智能眼镜正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增长点。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幅超过一倍。这一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用户对 “轻量化智能设备” 的强烈需求。比起复杂的功能堆砌,人们更需要天翼AI智能眼镜这样能融入日常、解决实际问题的随身工具。


眼镜解决的是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它让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拥有即时的AI辅助。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仍然有更复杂的需求——比如语言、信任和风险判断。


这时,AI手机里的“星小辰”就登场了。


在展区的另一侧,体验者不断测试手机的“反诈能力”:一个陌生来电响起,手机可以进入“智能反诈”功能,实时判定此通话是否有潜在风险,并生成反诈报告,给出详细的风险原因和防诈建议。这一过程中,用户不必说一句话,一切判断、响应、沟通都由AI完成。


资讯配图


刚刚完成全面升级的星小辰终端智能体,也不仅局限于通讯安全场景:它还深度整合了高德地图、航旅纵横等生态伙伴的能力,同时融入爱音乐、天翼出行PLUS、翼支付等自有服务,构建出覆盖出行导航、票务预订、通讯安全、生活服务、数字娱乐的全场景智能平台。无论是出差时一键规划行程,还是周末想找附近美食,只需开口说需求,它都能联动多类服务快速响应。


从守护通讯安全到包办生活琐事,AI 的触角正在延伸至家庭场景——在这里,它不仅能接电话、辨声音,更开始承担起陪伴与教育的温暖角色。


展区另一侧,“智伴小熊” 展现了家庭AI的温度:5秒复刻家人声纹,用 “妈妈的声音” 读绘本、答疑问,星辰大模型确保内容安全且贴合儿童语系,同时记录孩子阅读偏好与情绪曲线,实时同步家长端,形成情感与学习的闭环。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拓展了AI的行动边界:凭借5G低延迟与强化学习,既能模仿武术舞蹈的连贯动作,也能通过遥操作系统远程完成高危场景巡检,在康复训练、技能教学等领域发挥作用,让AI从 “交互” 走向 “行动”。


真正让这些终端可以连接更多服务、生成更多功能的,是背后的天翼AI开放平台。


这个平台连接了终端与模型,向个人与政企两类用户开放不同层级的能力接口。对于个人用户,它提供基于星辰大模型的智能问答、内容生成、智慧办公等服务,覆盖日常生活、学习与创作等多种场景;而面向企业与政府机构,平台则支持定制化大模型训练与应用部署,并推出近30款针对不同业务场景的核心产品,帮助传统系统快速叠加智能能力,降低接入门槛。


在近日将上线的更新中,天翼AI开放平台上线了18项星辰大模型API服务,覆盖语音、图像、多模态等方向。最受关注的是其中的超多方言实时识别能力——这是业内首家单模型同时支持中文、英文及60种方言自由混说的API服务,无需切换模型或分阶段处理,在客服、热线、基层政务、医疗问诊等对语言多样性要求高的场景中具有明显优势。以上功能可直接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跳转至天翼AI开放平台体验。


与行业常见的“技术展示”不同,天翼AI开放平台更强调的是从技术到生态的实际过渡。开发者无需自建算力和工程团队,也能调用同一套星辰大模型的底层能力,实现多端部署与业务融合。


这使得AI的接入逻辑发生了变化——每个组织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从平台上灵活组合出适配的AI能力,而不必依赖某个“万能产品”。




2.技术沉淀托举安全普惠

资讯配图


要让开发者轻松调用底层能力、让AI在多场景稳定落地,离不开一套扎实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正是天翼AI通过长期自研与结构性整合构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 “安全普惠” 得以实现的根基。


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星辰大模型。不同于多数基于开源模型微调的方案,星辰大模型是央企首个“全尺寸、全模态、全国产”的“三全”大模型体系。它在中文语义理解、多模态融合表达、语音全双工交互等具体能力上进行深度垂直优化,意图解决的是落地中的真实问题:听得懂混说语言、识别得出方言上下文、生成内容时能配合多模态提示。


资讯配图


为了适配不同业务体量与场景,星辰语义大模型已在GitHub、HuggingFace等知名开源社区全面开源,包括1B、3B、7B、12B、35B、39B(MoE)、52B和115B多种参数规模。对于不具备自研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它可以作为通用能力调用;而对拥有一定数据资源与运营体系的组织,则可以基于模型权重进行特定场景微调。


当然,大模型的质量不能只看参数,更取决于数据合法性、丰富度、清洗深度及算力稳定性。中国电信积淀海量跨行业数据,构建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数据脱敏、可溯源与审计,其安全治理的逻辑从AI部署之初便已内化为系统工程。


为了完成高质量训练,中国电信还搭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化万卡集群和国产深度学习框架训练的万亿参数大模型(万卡万参)。这意味着从硬件底层到分布式框架,再到训练任务的调度机制,全部采用国产架构,无需依赖海外算力框架或云端算子库。


从数据、算力到模型的三层结构,为天翼AI的开放平台和终端矩阵提供了共同的运行底座。但要让AI真正进入生产系统、服务体系甚至管理流程,仅靠模型能力还远远不够。


企业在部署AI时,面对的现实问题往往是:业务规则复杂、系统接口多样、运营团队不具备技术能力。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API,而是一个能把模型“变成人”的系统——能听懂、能操作、能反馈,还能不断自我修正。


为此,天翼AI搭建了智能体平台。这不是一个模型调用工具集,而是一整套智能体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智能体的创建、接入、部署,到后续的行为分析、优化建议、知识更新,都有标准化接口与自动化流程支持。


甲子光年《企业级AI Agent(智能体)价值及应用报告》指出,2025年,To B市场的关注点正从模型参数规模转向AI应用的实操性和落地价值。企业在推动AI落地时,更看重方案能否覆盖全流程、持续带来效益,而非短期试验。


报告还强调,企业级AI必须更深入地贴合“一米宽、百米深”的垂直业务场景,突出安全性、合规性、可靠性及隐私保护,确保在实际业务流程中稳定运行。


如今,政府热线项目可以直接在天翼AI智能体平台配置功能、导入数据,即可自动生成对话助手,能自主响应业务、优化识别偏差、适配流程变化,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同时,该智能体平台也支持行业模型轻量调度:金融领域可调用反诈专属模块,延伸覆盖全金融场景的风险交互;教育、医疗场景则能联动多模态能力生成个性化方案。所有部署依托国产算力与隔离机制,确保权限清晰、数据可控。


这种从底层大模型到智能体平台的体系化能力,恰恰打破了 AI 落地的传统壁垒。所谓 “普惠AI”,核心不在价格高低,而在于能否扫清部署复杂、运维昂贵、效果难持久的障碍。


天翼AI通过标准化组件与自动化运维,将技术复杂度封装于平台内部,让各类机构都能按需取用、即插即用。这为AI技术的规模化落地筑牢了技术根基,也为构建可信的智能生态铺垫了底层逻辑。




3.央企做AI:可信、普惠、共生

资讯配图


要让“随取随用”成为常态,仅有技术积累还不够。


随着2025年1月1日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及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等专项行动展开,能否被信赖、能否在关键行业合规落地,正在成为AI竞赛的新门槛。


这种信任,首次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底座之上。天翼AI以星辰大模型为核心,构建“全模态、全自研、全国产”的体系:数据可溯源、训练平台国产软硬件自建、全链路满足可控要求,构成了具备可信度的AI运行闭环。


但“可信”只是第一步。AI真正走进现实,还要能被快速复用与低成本部署。天翼AI开放平台目前已向企业与开发者开放的18项标准API,以及从7B至115B的多个权重版本亦已开源的星辰大模型半年内下载量突破四万次,这些都为轻量部署和二次开发提供了广泛支撑。


在「甲子光年」看来,这种能力的开放,并非资源让渡,而是重新划定了AI的协作边界——将曾经集中在技术部门的能力,转化为全行业都可使用的“工具层级”,真正贯彻了普惠的内涵。


从可信起步,走向普惠可用,再延展到产业共建,天翼AI正搭建起一条环环相扣的能力路径。不只是提供标准化API,更通过与16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开发者合作联盟、向高校与开发者开放真实业务场景,推动AI工具链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这种面向未来的机制设计,不靠单一技术突破,而在于能否为更多人提供稳定可复制的能力支点。


未来,当你在偏远山村接通5G,用星辰大模型写计划书;当你戴着38克眼镜走入博物馆,听到文物解说;当家中老人拿起手机,星小辰在第一声铃响前就替他过滤骗局——你或许不会关心背后用了多少参数、跑了多少GPU,但一定会记得,可信与普惠,已经在“AI国家队”上协同并进。


这,便是中国电信天翼AI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交出的答卷,也是它送给所有用户的一颗“定心丸”。


(文中图片来源:天翼AI)


资讯配图



END.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AIR 科研|超越GeminiDiffusion,每秒推理速度2000+tokens,Seed Diffusion发布
谷歌深夜放出 IMO 金牌模型,多项测试力压 Grok 4、OpenAI o3!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AI】国产AI最强一击!智谱发布GLM-4.5,新一代模型狙击OpenAI
高德地图「史诗级更新」!全面拥抱AI,地图也能「思考」了
展商直击 | WAIC 2025腾讯AI应用全景图亮相:1+3+N,加速打造“好用的AI”
Claude断供OpenAI,AI编程竞争再升级
工业AI“真打实练”的赛场来了! “中控杯”工业AI创新挑战赛火热开启!
马斯克:多名Meta重要工程师已加入xAI
“开箱即用”的AI长什么样?我们在WAIC找到了样本|甲子光年
AI重构EDA生态,国产工具加速国产替代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