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赋能:空域改革与顶层设计重构产业逻辑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司成立后,《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明确提出 “实现全域应急救援能力覆盖”“支持 eVTOL 适航取证” 等具体目标,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线图。
地方政府响应迅速,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建立 “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 等四大中心,2024 年无人机载货飞行超 77.6 万架次,直升机载人飞行 2.8 万架次,形成 “研发 - 制造 - 运营” 全产业链生态。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空域 “报备制”,彭州无人机测试基地年试飞超 3 万架次,都江堰、彭州等区域实现 “即报即飞”。苏州构建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阳澄湖、太湖等 21 条低空航线年飞行量达 9500 小时,位居江苏第一。
政策创新的核心在于打破空域管理壁垒。长沙依托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建成覆盖全省的 A 类飞行服务站和低空监视通讯网,实现飞行计划协同审批效率提升 40%。深圳通过 “低空智联” 平台接入三大运营商通感基站数据,实现 120 米以下空域 5G 网络连续覆盖,飞行冲突告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5 秒内。

二、市场破局:场景落地与技术迭代驱动商业闭环
当前低空经济已形成 “基础层 - 技术层 - 应用层” 的立体化产业架构。基础层包括无人机、eVTOL 等飞行器制造,深圳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 70%,工业级占 50%,云浮基地年产 EH216-S 超 200 架;技术层涵盖 5G-A 通感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等,中国移动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构建的 600 米低空网络示范区,实现无人机配送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应用层则聚焦物流、文旅、应急等高频场景。
物流领域:顺丰在深圳推出无人机同城即时送,补贴后单价 12 元 / 件,较传统配送效率提升 3 倍;舟山群岛通过 5G 网联无人机实现大黄鱼 15 分钟直达餐桌,相比轮渡运输损耗率降低 60%。文旅领域:蜜蜂低空以 “景区独家运营权” 模式切入,在 23 省 110 个景区部署观光直升机,单机日执飞 60 架次,季度营收破百万,验证 “产业 + 场景” 最小可行性闭环。应急救援:长沙航空应急救援基地 2020 年投运以来,累计执行森林灭火、医疗转运任务超 300 次,响应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
技术迭代加速商业化进程。亿航智能 EH216-S 作为全球首款获适航认证的无人驾驶载人 eVTOL,已在广州开通珠江夜游航线,单次飞行成本较直升机降低 70%。中兴通讯在绍兴试点的 5G-A 多元感知系统,实现对穿越机等高速飞行器的轨迹感知完整度超 70%,综合告警时延低于 5 秒。

三、落地路径:从基础设施到生态构建的全链条突破
空域管理精细化
深圳通过 CIM 数字底座划设 W 类空域(120 米以下),2025 年计划开放面积占比超 75%;成都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空域由 “一飞一审” 转为 “即报即飞”,审批周期从 3 天压缩至 2 小时。企业需关注各地空域划设动态,例如合肥骆岗公园试点 “15 分钟低空通勤圈”,优先开放商务出行航线。
基础设施智能化
全国首个市域级 “5G + 毫米波 + 卫星”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深圳建成,升级 5G-A 基站超 2.3 万个,实现低空通信零盲区。四川对新建 A 类通用机场给予最高 3500 万元补助,鼓励建设垂直起降场并配套充电设施。企业可联合运营商共建低空智联网,例如中国移动在安徽部署的 “中移凌云” 平台,为 eVTOL 载人飞行提供实时安全监测。
技术创新场景化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 5G-A 低空网络示范区,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无人机配送与地面交通信号联动,飞行冲突发生率降低 90%。企业应聚焦场景痛点,如蜜蜂低空开发的垂直场景 AI 系统,可自动识别景区人流密度,动态调整飞行频次,使游客复购率提升 35%。
商业模式生态化
深圳构建 “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 研发平台” 双轮驱动模式,大疆、联合飞机等 1700 余家企业形成 “材料 - 部件 - 整机” 全链条配套,关键配件采购周期从 30 天缩短至 48 小时。企业可探索 “装备销售 + 数据服务” 模式,例如丰翼科技通过空地一体蜂窝通信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飞行数据订阅服务,增值收入占比达 25%。

四、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地
低空经济正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5G-A 通感基站可同时实现通信、雷达探测和环境感知,杭州试点中基站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40%;数字孪生技术在深圳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SILAS 系统)中应用,可模拟极端天气下的飞行风险,试飞效率提升 50%。数据要素价值凸显,中国移动在舟山收集的无人机飞行数据,经脱敏处理后用于优化海岛交通规划,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全球竞争态势加剧。美国拥有超 5000 个通用机场,eVTOL 企业 Joby 已获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认证;日本计划 2025 年实现空中出租车商业化,本田、丰田均布局载人飞行器研发。我国需在适航认证、标准制定等领域加快突破,例如亿航智能 EH216-S 的适航认证为全球同类产品树立标杆,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国际。
结语
低空经济的落地绝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政策、技术、场景的系统性工程。企业需把握三大关键:一是紧跟政策窗口,例如深圳、成都等试点城市的空域开放红利;二是聚焦高频场景,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建立先发优势;三是构建生态合作,与运营商、科研机构共建低空智联网。正如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实践所示,当无人机配送与 5G 网络、城市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低空经济将真正成为 “新质生产力” 的核心引擎。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航局、深圳政府在线、新华网、人民网等公开渠道)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