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2025:半场“无战事”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上半场拼声音,下半场拼订单。‍‍‍

文|编辑部

2025年的进度条已悄然走过60%,人形机器人这条产业热赛道仍在加速奔跑。

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数据: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金额突破140亿元,数量与体量均超去年全年;同期新品发布数量达到75款,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款新机型亮相。

与之同步的,是越来越多科技巨头、传统制造企业、AI大厂纷纷入局:京东、美团、蚂蚁集团、比亚迪、美的、海尔等相继披露机器人相关布局,行业扩张之势前所未有。

然而,当我们站在这个数据高峰节点重新回望,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资本虽热,真正完成B轮以上的公司仍屈指可数;产品虽多,大多数仍停留在样机或Demo阶段;订单虽涨,仍集中在教育科研、政务展示等“低风险”场景;玩家虽多,真正进入稳定交付周期的企业尚属少数。

热潮正在持续,但真正的战事尚未打响。这是一场所有人都已站上赛道、却尚未开始交锋的中场对峙。

01

上半场:资本、技术、品牌的“练兵期”

从外部视角看,2025年上半年是一场全面升温的产业热潮;但从产业内部观察,这更像是一场高密度、全要素的“练兵”。上场的人越来越多,枪支设备日益齐全,但距离真正进入规模落地、订单兑现、结果导向的“主战场”,还有距离可走。

资本层面:融资频发但重心聚焦,“结构性下注”取代撒网式热钱

2025年上半年,资本依旧在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注入高热。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已披露的融资事件超过83起,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数量与金额均超过2024年全年。(延伸阅读:超140亿!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盘点

资讯配图

值得注意的是,融资门槛正在不断抬高,破亿融资成为常态,其中有9起单笔金额超过5亿元,出现了一批典型的“资本强信号”事件。

从轮次分布来看,天使轮至A轮仍是主流阶段,大量初创企业还在技术研发与样机验证期,但也有C轮至E轮项目逐渐浮现,部分头部企业已逐步迈入商业化推进阶段。而宇树和智元两家明星企业的资本布局也备受关注,前者已经开启了IPO辅导进程,后者更是凭借收购上纬新材这一动作站上了风口浪尖。

资讯配图

与此同时,投资人对项目的选择标准发生了转变,不再盲目追求“热门标签”或流量叙事,而是将关注点集中在团队构成、交付经验、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场景化推进路径上。结构性下注逐渐取代撒网式投资,头部企业与长线资源的绑定正加快进行。

产品层面:新品密集,结构分化,实用主义抬头

产品方面,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上半年全球共发布人形机器人整机新品超过75款,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台新产品亮相。(延伸阅读:超75款!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资讯配图

产品形态不再是去年那样的“百花齐放”,三类主流技术路线逐渐清晰一类是追求仿人比例和功能的双足双臂通用机器人;一类是兼顾运动能力与部署效率的双臂轮式结构;还有一类是聚焦工业协作的升降平台型形态

与此同时,轮式结构正快速上位。在2025年第二季度,轮式机器人在新品发布数量上首次超过双足机器人。企业普遍认为,轮式方案在续航、成本、稳定性和工程可落地性方面更具优势,更适合作为早期商业试点的工程载体。

另一个变化来自价格端,宇树科技、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企业率先试水低价策略,部分产品售价已探至3.99万元。这些价格多数出现在结构精简、配置收缩的中小尺寸产品上,但依然释放出明确信号:市场竞争正在向“价格+可交付性”双维度切换。

资讯配图

应用层面:中标项目上涨,但以“展示+试验”为主

市场端也出现了积极动向。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近3.3亿元,双双高于去年同期。延伸阅读:83项,3.3亿 - 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中标情况全解

资讯配图

教育科研仍是最大买家,占比达到75%。一批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将机器人纳入教学系统或实验平台,推动了项目订单的基础盘增长。政务与商业场景正在起步,部分政企单位、机场、营业厅和商业综合体也开始小规模引入人形机器人,用于迎宾、导览、问询等任务。不过,这类落地多为形象展示、政绩工程或“样板项目”,仍未进入真实业务闭环。

资讯配图

从市场结构来看,多数订单仍为“1~2台+展示服务+教学配套”的组合,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比超过60%。这意味着行业虽已有真实订单,但仍处在验证阶段,距离商用部署的规模化、标准化还有不小距离。

企业层面:入局者激增,多元扩张、人才焦虑并行

企业端也在持续扩张。截至2025年中,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超过300家,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延伸阅读: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300家!

企业类型的构成日趋多样化:有专注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创业公司,有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延伸过来的厂商,也有源自汽车、家电、消费电子、AI大模型等行业的跨界团队。据统计,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超过四成,而其中部分公司在短短半年内就实现了产品首发乃至中标交付。

资讯配图

从大企业角度看,商汤科技正在筹备设立独立的具身智能公司;京东早在去年已成立专门的机器人业务部,投入超过10亿元;蚂蚁集团、美团、腾讯、vivo、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也均设立具身智能团队或相关实验室,覆盖从家庭陪护到工业作业的多类目标场景。

但越是扩张迅速,越暴露出产业尚未解决的核心问题:人才极度紧张、组织能力尚未沉淀。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和机械结构工程师成为所有公司的共性缺口,薪资持续上浮,岗位流动频繁。(延伸阅读:太过火爆,市场急需好好做“人”的人

大量创业团队由大厂“整体出走”而来,团队构成往往高度依赖原班人马,在组织管理、工程体系、量产经验等方面尚未形成冗余。

而头部玩家之间的“挖墙脚”更成为常态,企业一边加速招人、扩队、立项,一边也在面临组织沉淀薄弱、技术路径频繁调整、团队持续性难以保障的现实挑战。这种高流动与薄组织的结构,为下半场的规模落地产生了不小的不确定性。

02

下半场:不谈梦想,只看结果

上半年的热闹更像是一场带着想象空间的“产业选秀”,而下半年开始,行业将进入“结果导向型竞争”阶段。梦想仍在,但只有能交出成果的企业,才有资格继续谈未来。

买单的场景端,还没有“真客户”

从当前的落地节奏看,市场的热闹更多集中在“愿意尝鲜”的环节,而非真正的“买单者”环节。尽管上半年项目数量显著增加,但教育、科研、政务等系统机构占据主导,大多以技术展示、教学实验、跨学科课程开发为目标,这类客户对先进性、展示效果的偏好高,但转化为规模化商业采购的意愿和能力有限。

资讯配图

相较之下,真正拥有强支付能力和使用刚需的工厂、商超、写字楼等高频商用场景尚未完成心理与流程的转化,仍在观望阶段。某种程度上,人形机器人仍处在“被介绍给客户”的阶段,还远未进入“客户主动找来下单”的周期。商业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能动的Demo”,而是一套“可部署、可运行、可维护”的长期解决方案,这正是当下整个行业面临的核心门槛。

产品力与交付力,将决定谁能活下来

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逻辑也在调整。在上半场,讲一个好故事、做一个好视频、赶一次大展会,往往就能获得外界关注甚至融资认可。

而进入下半场之后,同行们更关注的将是企业在工程端的扎实程度:是否具备批量制造的基础?是否拥有标准化部署文档和工具包?是否有团队专职负责客户现场交付和维护?这些“后台能力”正逐渐成为行业新的壁垒。

某种程度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仿人”到“实用”的路径转变。是否像人类已不重要,是否像一个能上岗、能执行、能闭环的“产业工人”,才是决定市场价值的核心。

在客户犹豫、应用不稳的情况下,交付能力开始成为行业的“隐性分水岭”。比如宇树科技凭借产品工程化程度较高、交付文档完善、品牌认知稳定等因素,在高校体系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其产品已多次被集成商列为“标准设备”纳入方案中。

比拼正在转向“结果导向型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只看结果”的竞争并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甚至不局限于产品本身。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将服务能力、响应速度、维护效率和系统集成能力纳入采购考量。

一些传统以硬件为核心的机器人企业正在加快构建软件交付平台和自有应用生态,以提高系统闭环度和客户粘性。与此同时,价格维度的竞争也正在浮出水面。当Demo不再稀缺、基本动作趋于普及、结构平台差异性减弱之后,性价比就成了客户最直观的选择依据。行业的定价体系还未统一,但采购方对于“性价比天花板”的期待已经形成。

可以预见,下半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一次由“表达能力”向“兑现能力”的集体转向。谁能交付一批、维保一年、部署三地,谁才是真正的“产品型公司”;谁能在价格逐步透明、配置趋于标准的前提下,保持盈亏平衡与可持续运营,谁才算真正具备了产业化基础。

那些停留在概念层面、路径模糊、组织不稳的企业,或将被逐步边缘化。经历过初期的集中亮相之后,行业终于要开始回答“谁留下来”的问题。

热闹是表象,真正的产业战争,注定属于那些用结果说话的人。

03

结语:战鼓声渐起,等待第一个真正胜出的“玩家”

从融资到产品,从人才到场景,从技术突破到交付验证,2025年上半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走得快、动静大,但回望这六个月的进度,其实仍停留在一场准备充分的预演中。而从现在起,时间将开始偏向那些真正“做对了事”的人。

决定下半场走向的,不再是视频播放量,不是演讲稿里的宏大叙事,而是一个个实打实的交付节点,是客户验收时的数据反馈,是订单能否转为复购,是从一个场景延展到三个场景的能力。站在中场线上的企业,无论头顶光环与否,都会被市场逐一检验。

这并不意味着梦想结束。相反,下半场才是梦想开始兑现的舞台。只不过,所有关于未来的愿景,都必须以“能活下来”为前提。

上半场拼的是声音,下半场拼的是订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战争,才刚刚开始。


资讯配图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推荐阅读

超140亿!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盘点

超75款!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四个角色眼中的“人形机器人训练真相”

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

本体

优必选|宇树|智元|云深处|开普勒

越疆|众擎|数字华夏|星动纪元

供应链

电机-步科|空间计算芯片-芯明|触觉-帕西尼

控制器-阿普奇睿芯行|视觉AI-微亿智造

六维力传感-坤维科技|空间智能-无穹创新

自主导航-小驱智能|灵巧手-灵巧智能

场景应用

3C电子-富士康|智能产线-豪森智能天奇股份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机器人IPO潮下的“系统闭环”:从减速机到整机,川机器人携新品Ultra亮相2025WRC
GPT-5发布时间定了,图标版本曝光/大疆发布首款扫地机器人/马斯克Grok4或称霸AI象棋大赛
大赛动态 |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决赛圆满结束!
全城放手充:首程控股联手万勋科技打造全国首个“机器人充电+智慧停车”体验站
傅利叶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正式发布 能否撬动30万亿蓝海市场?
【机器人】理想汽车:超充站5个车位只放4根桩方便停车,还在测试自动充电机器人
募资超2亿美元!又一机器人企业拟赴港IPO;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融资
【人形机器人】专业评测引领场景创新: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加速推动技术实用化突破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中国水下机器人产量为5000台,销量为4927台。
节卡机器人将携具身智能成果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面向真实场景多点落地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