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总是把简单任务复杂化,Karpathy无语:有些任务无需那么多思考

机器之心 2025-08-12 11:07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冷猫


随着推理大模型和思维链的出现与普及,大模型具备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同任务的泛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借助思维链,大模型能够对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完成任务规划与拆解,从而胜任长周期、复杂度高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能更直观地了解模型的推理与分析过程,从中发现执行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指令,以更高效地完成目标。


可以说,有了「深度思考」的推理模型,才有了现在拥有多种辅助功能与自主能力的 AI 智能体。


但现在的大模型渐渐有些偏科了。为了构建应用能力更强的智能体,对长周期的复杂任务能力的追求已经影响到了大模型的推理模式。


不知道大家在平常使用 AI 工具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打开了深度思考后,一些简单的任务也需要很多的思考,展示了非常冗长的思维链,而不打开深度思考的时候,又很难准确的得到想要的回复。


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当大模型进入工作流(例如编码工作)的时候,其负面效应就更加显著。


这不,AI 领域的大牛 Andrej Karpathy 也感觉到不对劲,发了长文推来指出这个令人无语的现象。


资讯配图

Karpathy 说,「LLM 在默认状态下正变得比我日常使用需求更具『自主代理(Agentic)』倾向,甚至有些超出了我的平均使用场景」。


最明显的的确是编码任务,模型现在往往会进行较长时间的推理,倾向于在整个代码库中列出并搜索(grep)文件,会反复进行网络搜索,对一些在开发中、且明显并不完整的代码里极少出现的边缘情况过度分析、过度思考,甚至在非常简单的查询中,也常常需要几分钟后才返回结果。


尤其是在简单的任务中,比如在运行脚本前快速检查索引错误或其他低级错误,根本不需要如此复杂的任务分析和代码处理。


因此 Karpathy 不得不经常打断 LLM,并用类似这样的指令限制它:「停,你想得太多了。只看这一份文件。不要用任何工具。不要过度设计。


这带来了很多麻烦,不仅是在编码任务,我们发现日常使用 LLM 工具时候的类似打断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简单拿刚发布几天的 GPT-5 举个例子,发布时 OpenAI 显然意识到深度思考的问题,所以他们强调 GPT-5 是一个集成模型,也就是说,你用它的时候不需要在不同模型之间切换,它会自己决定何时需要深入思考。


但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记得当时 GPT-4o 模型的图像编辑生成功能很好用,但在更新到新模型后就不太一样了。


我们给了 GPT-5 这个指令:「去除图中文字,把这张图变得高清一些,机器人的脸看起来更温和一些」,希望它能够调用图像编辑的功能。


但结果它就开始进行「深度思考」了:


资讯配图


经过了 38 秒的思考,它考虑了很多细节,但仍然未能开始使用图像生成功能,导致不得不打断它的任务进程。


或许这也是用户们无比怀念 GPT-4o 的原因之一。


正如 Karpathy 指出的,随着默认模式逐渐向这种「超深度思考」的高代理化状态靠拢,我们反而更需要一个相反的选项 —— 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去表达或传达我的意图和任务的紧迫程度,从「快速看一眼」到「花 30 分钟彻底确认后再回来」都能精确指定。


网友们也苦「过度思考」久矣,甚至为此回到了最朴素的使用方法。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对于这件事,Karpathy觉得罪魁祸首似乎是大模型「在长周期任务上进行了大量基准测试优化」,为了在基准测试上得到更好的成绩,LLM的思考就更倾向于长周期的复杂任务的实现,因此影响了普通任务的响应。


资讯配图


他指出了两种情境:


1. 我招呼同事过来看我屏幕上打开的一个文件,问他「这样对吗?」

2. 我让某人坐在桌前,他们有 2 个小时来作答。这是一场考试, 风险很高。题目是「这样对吗?」


人类协作者能很自然地区分情境 1 和情境 2。但 LLM 并不知道你问的是 1 还是 2,而随着时间推移、基准测试的不断「极限化」,它会越来越倾向于假设你问的是情境 2。


这指出了大模型过度思考,复杂化任务的可能原因,大模型的发展不能完全以基准测试分数作为追求。


关于大模型的「过度思考」,有相关经历和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资讯配图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R
more
ARPO:智能体强化策略优化,让Agent在关键时刻多探索一步
傅利叶发布全新人形机器人“Care-bot” GR-3,全身柔肤软包、可触摸交互,55个自由度
【半导体】Arm官宣:自研芯片
展商直击 | WAIC 2025 绽放锋芒:云锦微智能体路由器 ARGUS 引行业瞩目
傅利叶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正式发布 能否撬动30万亿蓝海市场?
全栈芯基建:Marvell重构AI芯片高速公路(五)附属芯片战略与互连技术突破
Dwarkesh Patel:我花了100小时,才发现AI最大的瓶颈不是智力,而是学不会
迅路创新获得数千万元融资,推出定价超五万的高端智能E-cargo bike|早起看早期
又一车企下场搅局!AR HUD行业竞争逻辑「生变」
LLM总是把简单任务复杂化,Karpathy无语:有些任务无需那么多思考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