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各地产业园招商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通用机场 453 个,飞行服务站 32 个,低空经济相关改革试点覆盖 80% 以上省份。面对这股热潮,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园入驻?结合国内标杆园区实践,我们总结出七大核心考量要素。

一、政策支持体系:从短期补贴到长期生态
政策支持是企业入驻的首要考量。优质产业园往往具备多层次、全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深圳市龙华区推出的低空经济扶持政策颇具代表性,对新引进企业按年产值规模给予 50 万 - 200 万元落户资助,对数字化改造项目最高补贴 3000 万元,特别对获得适航认证的企业提供 300 万 - 1000 万元专项奖励。
政策连续性更为关键。安徽芜湖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从 2014 年首次出台航空产业政策,到 2023 年推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形成了持续优化的 "1+5+6" 政策体系。这种长期主义的政策保障,使华明航电等企业即便面对其他城市的优厚条件,仍选择留在芜湖发展。
企业还应关注政策的落地效率。民航局推进的告知承诺制审批、诚信体系建设等改革举措,显著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芜湖航空产业园通过专门设立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将新增航线审批时间压缩至 5-7 天,每次飞行只需提前一天报备,极大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
二、基础设施配套:从单点建设到体系支撑
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合肥蜀山区的无人机共享机场创新模式值得关注,其构建的 "空中高速公路 + 共享机场" 体系,集成低空大模型、AI 智能调控等功能,可同时控制 6000 架无人机,实现航线自动规划、避障执行、全自动闭环作业等全流程服务。
专业化起降设施尤为重要。龙华区对建设无人机起降平台、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企业,按实际投资额的 50% 给予资助,单个中型起降场最高补贴 300 万元。芜湖航空产业园则围绕整机制造需求,配套建设了通用机场,实现 "生产 - 试飞" 无缝衔接。
空地一体的通信网络是另一核心。民航局正推进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技术应用,构建低空三维数字化空域地理信息系统。企业应优先选择已实现与区域信息处理系统互联互通的园区,如全国 27 个已纳入民航空管运行体系的飞行服务站所在区域,可大幅降低通信成本。
三、产业链生态:从企业集聚到价值共生
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能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经过十余年发展,芜湖航空产业园已形成涵盖整机组装、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实现 "不出园区便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这种生态集聚效应吸引了劲旋风航空等配套企业入驻,甚至带动汽车零配件企业跨界合作。
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芜湖通过引进奥地利钻石飞机技术,衍生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钻石航空发动机等核心企业,再以此为抓手吸引上下游配套商,形成产业集群。2023 年,该园区低空产业产值达 400 亿元,同比增长 26.58%,印证了产业链生态的发展活力。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生态成熟的标志。芜湖的钻石航发、华明航电和劲旋风 3 家企业正联手开发通航飞机动力总承包项目,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种协同不仅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风险,更能形成技术合力,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竞争力。
四、应用场景:从试点示范到规模落地
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企业成长的市场土壤。京东物流在重庆巴南区的实践显示,4 条常态化无人机航线使单程配送时效缩短至 10 分钟,较传统陆运提升 70%。顺丰则在深圳试点 "无人机跨城急送",实现 4 小时内完成跨城运输,填补了个人消费者长距离物流空白。
场景的多元化程度决定市场空间。合肥蜀山区规划的无人机共享机场,将覆盖低空物流、应急救援、智慧农业、文旅开发等多元场景。龙华区则通过消费券补贴低空飞行体验,并将无人机应急救援、医疗配送等公共服务纳入采购目录,为企业创造稳定需求。
场景的可持续运营能力考验园区实力。京东在贵州山区通过 "无人机 + 无人车" 联合模式,使整体配送时间缩短 50%;顺丰在河南信阳茶山部署的无人机,3 分钟即可完成鲜叶运输,解决了山区道路颠簸导致的损耗问题。这些场景的成功运营,离不开园区在空域协调、地面配套等方面的系统支持。
五、安全监管:从合规底线到发展保障
安全监管体系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民航局已上线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空域划设、适飞查询、飞行申请等一体化服务。企业应优先选择监管体系完善的园区,降低合规成本。
灵活高效的空域使用机制尤为关键。芜湖航空产业园通过参与空域改革试点,建立了快速响应的航线审批机制,使企业能更灵活地安排飞行任务。民航局正在推进的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将进一步优化低空资源配置,企业可重点关注试点区域进展。
技术赋能的安全保障能力是重要考量。顺丰打造的 "天图" 系统,通过融合无人机运行数据与城市数据底座,动态优化航线规划,降低空域冲突风险。合肥共享机场的集中式调度指挥平台,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安全高效的低空交通管理。
六、人才与金融:从要素供给到生态培育
专业人才支撑决定企业创新能力。芜湖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院地合作,引入北航科技园作为产业园运营方,提升了招商和服务的专业性。龙华区则将重点低空经济企业纳入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工程,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多元化金融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芜湖设立总规模 5 亿元的政府投资母基金,通过 "政府领投 + 企业跟投" 模式,吸引 20 亿元基金投向低空经济产业链。龙华区对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按产品产值的 2% 给予最高 500 万元资助,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七、标杆案例:芜湖与合肥的差异化路径
芜湖航空产业园以 "全产业链布局" 取胜,通过引进整机制造龙头企业,构建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交付的完整链条,政策连续性和产业协同能力突出。2023 年其 400 亿元产值规模,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功。
合肥无人机共享机场则以 "基础设施创新" 破局,通过打造全国首个无人机共享机场示范应用场景,构建 "空中交通管廊",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服务。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物流、巡检等运营服务类企业入驻。

结语:理性选择方能乘势而上
面对低空经济的发展机遇,企业入驻产业园需综合评估政策连续性、基础设施完备度、产业链协同性、应用场景丰富度等核心要素。建议优先选择政策体系成熟、产业链完整、场景落地能力强的园区,同时关注安全监管效率和人才支撑力度。
低空经济的竞争最终是生态的竞争,企业与园区的关系不应局限于场地租赁,而应追求战略共生。只有选对生态伙伴,才能在这轮产业浪潮中真正实现 "振翅高飞"。
参考来源
中国政府网《低空经济 "振翅高飞"》(2024 年 4 月 1 日)
芜湖市人民政府《布局航空产业 芜湖如何起飞》(2024 年 11 月 28 日)
深圳市龙华区政府《深圳市龙华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 年)
合肥市人民政府《"共享机场" 助力低空经济加速起飞》(2025 年 7 月 11 日)
《无人机物流配送常态化:京东、顺丰构建 "空中快递网络" 的实践与探索》(2025 年 7 月 26 日)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