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信部等十二部门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形成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新业态正加速落地。然而,传统地面 5G 基站 "低头看地" 的设计难以满足低空通信需求,如何构建一张覆盖广、时延低、可管控的低空通信网络,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命题。

低空通信的技术痛点与突破路径
传统 5G 基站的天线波束下倾角设计,导致 120 米以上空域存在明显信号衰减,如同为地面用户定制的 "通信地毯" 无法延伸至低空。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的测试数据显示,未优化的基站在 300 米高度时上行速率不足 10Mbps,难以支撑无人机 4K 视频回传等核心业务需求。低空通信面临的三大技术瓶颈尤为突出:垂直覆盖角度不足导致的信号盲区、地面与低空用户的同频干扰、以及对高速移动目标的动态管控难题。
针对这些痛点,中国电信在苏州的试点创新采用 2.1G NR"空地一体" 天线方案,给出了突破性解决方案。该方案由京信通信研发的双翼异形立体赋形天线,具备 "高仰角电平缓降、低仰角电平陡降" 的独特波形,对空波束增益达到 13.5dBi,如同为低空飞行器开辟了专属 "通信走廊"。通过两站三扇区的组网方式,除天线外全部利旧现网资源,实现建设成本降低 60% 的同时,达成 600 米低空 99.2% 的覆盖率和 93Mbps 的上行平均速率,完美适配农林巡检、医疗救援等场景需求。
中国移动则将 5G-A 通感一体技术作为低空覆盖的核心抓手。在浙江舟山与上海之间的跨海航线中,通过部署 128T 商用基站和光伏发电 "零碳基站",实现了横向 100 公里、纵向 300 米低空海域的连续覆盖。其独创的 "混合波形 OPIC 新空口" 技术,使基站同时具备通信和雷达感知能力,不仅能提供稳定的实时数据传输,还可精准捕捉无人机的高度、位置和轨迹动态,定位精度达亚米级。这种 "通信 + 感知" 双轮驱动模式,为低空飞行器构建了全天候的安全屏障。
频率策略创新成为破解干扰难题的关键。江苏宿迁试点的 5G-A 虚拟分频专网方案,在 3.5G 单载波上配置两个独立逻辑小区,分别服务地面与低空用户,实现 "独立使用,相互隔离" 的专网效果。测试数据显示,该方案使空域切换次数下降 20% 以上,无人机终端 100% 驻留低空网络,同时地面用户最高下行速率提升近 10%,巧妙解决了空地资源争抢问题。

场景化落地:从物流配送到城市治理
在舟山的跨海物流场景中,5G-A 网络正在改写生鲜运输的时空规则。通过多频协同和低空覆盖优化技术,无人机可在 300 米高度稳定飞行,海鲜从捕获到送达上海餐桌的时间压缩至 2 小时内。中国移动部署的中移凌云平台,能实时调整飞行路径避开障碍物,载波聚合技术则确保了轨迹监测和数据回传的无缝衔接,使百公里级无人机物流从概念变为现实。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海岛物流成本,更在应急物资运输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杭州未来科技城构建的全球首个 5G-A + 多模态 600 米低空网络示范区,勾勒出智慧城市的空中图景。这里部署的 128T 通感设备通过 HBF 权值算法优化,实现了 600 米空域的全覆盖,配合 SSB 错频和 5QI 专用承载技术,确保低空网络不与地面用户相互干扰。在监控大屏上,每个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状态都清晰可见,7×24 小时电子围栏和黑飞告警系统,使 "低空看得见、管得住" 成为可能。目前,该示范区已开展无人机送货、观光等混合试运营,为 2027 年杭州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 600 亿元的目标奠定基础。
城市重大活动保障中,低空通信网络展现出独特价值。在 2024 年宁德市马拉松活动中,中国电信构建的泛低空 5G-A 通信专网,支撑了固定翼与多旋翼飞机的联合保障任务。部署在主城区的 19 个 3.5G 站点形成立体覆盖,数传时延低于 25ms 的高性能网络,确保了现场调度指令和直播视频的实时传输。重点区域的毫米波通感基站则实时监测空域,通过反制平台有效拦截非法入侵无人机,为活动安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应急救援场景更凸显低空通信的不可替代性。宁德寿宁下党乡的低空网络覆盖,使无人机巡检、应急物资投送等操作成为可能。中国电信开发的泛低空 5G 专网运营平台,集成了 GIS 轨迹呈现、远程飞控和航线规划功能,在山林火灾等灾害中,能快速构建通信链路,为救援决策提供关键数据支持。这种 "低空 + 数字乡村" 模式,正在偏远地区构建起新型应急保障体系。

生态构建与未来展望
政策红利持续为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注入动力。《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明确提出发展通感一体等关键技术,《5G 规模化应用 "扬帆" 行动升级方案》则专门部署低空场景的行业虚拟专网。在政策引导下,中国电信联合 80 家合作伙伴成立 "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中国移动则计划 2025 年将 5G-A 网络扩展至全国超 300 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铺开。
技术演进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通感一体向多目标追踪升级,如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的基站已能同时追踪 96 个移动目标;二是频率资源深度挖潜,2.1G 与 3.5G 协同组网实现城乡全域覆盖;三是算力架构革新,两级 BBU 架构使基站侧能完成实时轨迹融合处理。这些创新共同推动低空网络从 "能通信" 向 "智能管" 跨越。
成本控制仍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苏州试点通过现网资源利旧,宿迁方案借助虚拟分频技术,都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未来,随着技术标准化推进和规模效应显现,低空通信网络的单位覆盖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中国电信研究院正在牵头制定 2.1G NR"空地一体" 技术的行业标准,将为成本优化提供制度保障。
当空中出租车穿梭于城市楼宇之间,当无人机编队完成精准农业作业,当应急通信基站随救灾队伍快速部署,这些场景的实现都离不开 5G 基站构筑的低空通信天网。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政策支持到生态完善,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正在成型。对于运营企业而言,把握多频协同、通感一体、智能调度等技术方向,深耕垂直行业需求,将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
随着 5G-A 技术的全面商用,低空通信网络将实现从 "覆盖" 到 "智联" 的跃升,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这场静默的基础设施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开启人类活动的全新维度。
本文案例与数据来源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 2.1G NR"空地一体"5G 覆盖试点(2024 年 5 月)
中国移动舟山 - 上海百公里 5G-A 通感一体跨海航线(2024 年 5 月)
中国电信江苏宿迁 5G-A 虚拟分频专网试点(2024 年 7 月)
中国移动杭州未来科技城 5G-A 低空网络示范区(2025 年 6 月)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 5G-A 通感一体化网络(2025 年 4 月)
中国电信宁德分公司低空通信网络建设(2024 年 12 月)
工信部等十二部门《5G 规模化应用 "扬帆" 行动升级方案》(2025 年)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这三大政策信号必须抓住
从 0 到 1 构建低空经济商业模式:这几步千万别走错—— 政策、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