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全球化图景:区域市场特点与趋势分析

数字化企业 2025-08-14 21:15

资讯配图

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既是必然趋势,也面临多重挑战。从合作机遇看,技术的跨域性决定了协同的必要性:中国的场景规模、北美的算法优势、日本的精密制造、中东的资本力量形成互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强调,机器人产业涉及机械工程、AI、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单一国家难以垄断全链条,诸如世界机器人大会、IEEE亚太协作网络等平台正推动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国际协同。

内容提要/OVERVIEW
 - 文章信息 - 


本文由e-works邓珊珊、王阳原创报道


从车间里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到医院中辅助手术的精密设备,从仓库里穿梭的物流机器人到家庭中陪伴老人的服务终端,机器人正以多元形态渗透进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全球各地的实践案例与战略布局揭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

2024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3%的下滑,这一数据背后,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化发展——亚洲持续巩固规模优势,欧洲深耕标准与生态,北美聚焦技术突破,中东以战略规划快速崛起,新兴市场则从刚需场景破局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Takayuki Ito指出:“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劳动力短缺与绿色转型将持续驱动长期创新。而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藏在区域特色与全球趋势的交织里。”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Part 01

资讯配图

亚洲:

规模主导与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


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腹地,亚洲市场呈现出“中国领跑、多极协同”的鲜明特征,既有规模上的对优势,也有技术上的快速突破。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逆势增长5%,全球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1%升至54%,持续扩大主导地位。这一增长背后,是电子行业的稳步扩张与金属机械行业的强势发力——前者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对精密装配机器人需求旺盛;后者则在高端制造转型中,推动焊接、搬运等机器人的普及。Takayuki Ito分析:“过去五年,中国市场从‘横向波动’转向‘稳步增长’,这不仅是数量的提升,更是质量的跨越,本土企业在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写全球产业链格局。”

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国家战略支持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代表,已成为产业核心增长引擎。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051.9万套。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初步统计结果,2013-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度安装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24年同比增长5%,安装量达290千台,同时全球超半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安装,占比达54%。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在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硬件端通过新材料与精密工艺提升物理性能,AI大模型赋予智能决策能力,标准化组件加速技术落地;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扩展至民生服务(老龄化助护、灾害救援),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企业发布的"十大潜力场景"(如汽车分拣、3C质检、电力运维)直击行业痛点;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预计两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将突破200亿元,资本市场强力驱动技术-场景闭环形成。

资讯配图

数据来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具体来看,中国各地机器人产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核心,依托政策与科研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突破,通过“双百工程(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培育200项创新产品和134种场景,并启动亦庄“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开放近千个数据采集点,推动人机协同产业化。长三角地区沪苏杭为核心产业链相对完备,工业基础雄厚,在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地已形成集聚效应。

2025 年一季度,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增长显著: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受新能源汽车、3C电子制造智能化升级驱动,杭州、宁波增幅均超62%,上海增长18.6%;服务机器人领域,苏州以165%的增速领跑全国,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场景加速规模化落地。截至一季度,长三角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50%以上,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2%。珠三角地区以深广莞为代表,以企业数量和应用场景见长。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聚焦消费级机器人与控制系统技术,依托完整电子产业链加速商业化。同时,近年来北京、广东、湖北、四川等地机器人创新及研发中心快速涌现,区域协同创新成果显著,产业链加速集聚,部分城市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标准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 “智能新动能”。

日本则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路径。2024年,日本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下降7%至4.3万台,但汽车行业逆势增长11%,达到1.3万台,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高。作为机器人技术强国,日本的重心正从“量”转向“质”,聚焦具身智能的长期主义探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Toshio Fukuda提出“具身智能”的发展方向时指出:“好的机器人应像汽车一样——需要时启动服务,不需要时安静待在‘车库’,创造舒适而非打扰的环境。”

资讯配图

源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


日本的机器人研发策略是聚焦“人机互相学习”——机器向人学习复杂场景应对经验,人向机器学习高效精准的操作逻辑,最终形成闭环。这种“人机共创”理念,强调机器人从“工具”向“协作伙伴”的进化。Toshio Fukuda的“登月计划”更是勾勒出长远蓝图:到2050年,实现人机共同合作、甚至“共创科学”,让机器人从医疗陪伴延伸至灾难救援、太空探索等复杂任务,成为人类的终身伙伴。此外,日本在医疗机器人、仿生结构领域的技术积累深厚,其“机器人4.0”愿景注重伦理与社会接受度,通过跨学科协作推动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东盟地区则是新兴增长极的代表。东盟智慧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介绍:“东盟11国(含东帝汶)总人口超6.5亿,GDP达3.2万亿美元,2025年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14.8亿美元,服务型机器人占比超50%。”区域内需求呈现显著分化:新加坡以146.2的机器人密度领跑东南亚,聚焦高附加值农业与智慧仓储,其室内农场机器人通过精准灌溉和光照控制,大幅提升粮食自给率;泰国依托汽车产业基础,服务型机器人增速达22.2%,尤其在汽车零部件检测、物流配送领域需求旺盛;越南、印尼则从低端制造业自动化切入,逐步向电子组装、食品加工等领域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联动持续深化,2025年一季度贸易额达1.7万亿元,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半导体、汽车投资,正带动当地机器人需求——比亚迪在曼谷的工厂已成为区域自动化标杆,推动焊接、涂装机器人的批量应用。


Part 02

资讯配图

欧美:

技术深耕与生态重构的协同探索


欧美市场虽面临短期装机量波动,却在技术标准、生态构建与应用创新上持续发力,展现出“稳健调整、厚积薄发”的特点。

欧洲2024年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下降6%至8万台,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位,十年间装机量实现翻番。与亚洲不同,欧洲的增长动力并非来自汽车行业(下降10%),而是塑料化工(增长22%)、食品工业(增长29%)等细分领域。

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Juha Roening解释:“欧洲的目标不是追求规模,而是让机器人真正服务于生活质量提升。”为此,欧洲正通过“euRobics机构”推动区域协同,试图以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破解“碎片化”难题。Juha Roening强调:“要覆盖从研究到产业、从市场到政策的全链条,建立独立于政治的生态,让知识产权被广泛使用而非垄断——谁拥有IP不重要,能共同利用才重要。”

在实践中,欧洲将数字孪生、AI等技术与农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结合:德国的食品包装机器人通过AI视觉识别,精准分拣不同规格的果蔬;法国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则通过触觉反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此外,欧洲特别注重“用户参与”,通过“IIDA”路径(认知问题→发现潜力→产生兴趣→投资技术→解决障碍→付诸行动)降低部署壁垒,让最终用户从研发阶段就参与产品定义。

北美市场呈现“传统与新兴并行”的特征。2024年,美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下降9%至3.4万台,连续两年放缓,但非汽车领域(航空、消费品、食品)占比已与汽车行业持平,显示产业多元化成效。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席Jeff Burnstein指出:“北美企业不在乎机器人是否‘人形’,只关注能否高效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解决方案导向”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创新:诸如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通过触觉感知重量,无需摄像头即可精准分拣包裹;建筑行业的双臂协同机器人将高楼螺栓安装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15分钟,大幅提升施工安全。人形机器人虽吸引大量风险投资,但商业化仍需时间,Jeff Burnstein坦言:“客户只在乎解决方案,不在乎是否是人形机器人。目前北美人形机器人部署极少,商业落地不会在3-5年内实现。”

资讯配图

源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


不过,仓库、建筑等劳动力短缺领域的试点已展现潜力,尤其生成式AI的融入正在重塑机器人能力——譬如英伟达的仿真技术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千万次训练,再快速迁移至实体场景,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Part 03

资讯配图

中东与新兴市场:

战略布局与刚需突破的崛起之路


中东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虽起步较晚,但凭借清晰的战略规划与独特的场景需求,正快速打开机器人产业的增长空间,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变量。

中东国家以“国家战略”推动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阿联酋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秘书长Mohammad Alshamsi介绍:“‘阿联酋AI 2031战略’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正将AI与自动化嵌入整个经济。”迪拜计划2032年部署20万台机器人,让机器人行业贡献GDP的9%;3D打印建筑目标2030年占新建筑的25%,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3D打印别墅(303平方米),通过机器人控制的打印臂,实现24小时连续施工,成本降低50%。医疗领域同样亮眼,克利夫兰诊所阿布扎比已完成超400台机器人辅助手术,2022年市场规模达1.578亿美元,203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16%。此外,阿联酋的太空探索计划大量应用机器人技术,火星任务与登月车通过自主导航与样本采集,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关键数据。

资讯配图

源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


沙特阿拉伯则依托“2030愿景”,在基建、物流、农业领域大规模部署机器人。从需求来看,基建领域是沙特机器人应用的重点场景。中央地区 1.3 万亿美元的大型开发项目以及 2034 年世界杯相关场馆建设,催生了对建筑机器人的迫切需求,例如双臂协同操作机器人可高效完成高楼螺栓安装等高危作业,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物流领域,沙特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是在仓储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全自动化的物流机器人系统成为解决方案,可实现货物分拣、运输的全流程无人化,适配电商增长带来的物流压力。农业领域则聚焦于土地恶化治理等问题,通过部署农业机器人实现精准播种、灌溉和采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应对传统农业模式下的资源约束。此外,宗教朝圣期间的智能垃圾管理也是特色需求,针对每年 3000 万朝圣人口产生的大量垃圾,机器人通过 IoT 系统和 AI 算法实现垃圾水平实时监控与高效清理,保障朝圣活动有序进行。

从趋势来看,沙特将机器人产业作为 “2030 愿景” 的重要支撑,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作为世界上首个倡导 AI 伦理的国家(2021 年),沙特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的同时,强调负责任的使用,通过建立反馈框架引导技术向善。在本土化研发方面,沙特积极与国际伙伴合作,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实验室,开发适配本地需求的机器人产品,例如 24 小时自动化服务机器人已在 200 多家沙特餐厅投入使用。国家层面还通过资金平台和人才发展项目支持创新,计划培养大量 AI 和机器人专业人才,其中 “一百万学生学习 AI” 的倡议为产业储备了人力资源。未来,沙特希望成为 “机器人实验室”,吸引全球创新者测试技术,其目标是让机器人不仅赋能企业发展,更能融入城市基建、娱乐服务等多元场景,从中小企业到全球百强企业都能借助机器人技术实现可持续增长。

卡塔尔虽为小国,却通过战略投资与经济多元化,展现出强劲的机器人需求。卡塔尔虽国土面积仅 1.1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 280 万,是地理意义上的小国,却凭借明确的战略规划与强劲的经济实力,在机器人产业展现出独特的需求与发展潜力。

从需求层面来看,卡塔尔的机器人应用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在能源领域,作为全球液态天然气最大出口国,卡塔尔需借助机器人技术优化油气开采、运输流程,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监控与安全预警,以保障能源产业的高效稳定运行。医疗健康领域,机器人辅助诊断与手术设备需求凸显,通过引入精密手术机器人,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与先进性,满足民众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交通管理机器人、环境监测机器人等成为刚需,助力实现交通疏导、污染检测等城市治理功能的智能化。此外,食品工业、物流配送等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机器人应用,以应对劳动力短缺和效率提升的挑战。

从发展趋势而言,卡塔尔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抓手,纳入国家 “2030 年计划”。该国计划吸引超过 2000 万亿美元投资,重点支持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落地,目标是通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传统能源产业的依赖。教育领域,卡塔尔正将 AI 与机器人教育纳入学校各层面课程,计划每年培训超过 8000 名学生,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新一代劳动力。同时,卡塔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全球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携手,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加速机器人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按照规划,到 2030 年,机器人技术相关产业预计将为卡塔尔创造超过 100 亿美元的新价值,到 2050 年,其在经济中的贡献将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讯配图

源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


尼泊尔、喀麦隆等发展中国家则从“刚需场景”入,在有限条件下探索机器人应用。尼泊尔机器人协会主席Bikash Gurung介绍:“机器人技术2003年始于博卡拉工程学院,2010年成立协会,目标2030年市场规模从250万美元增至2500万美元,2035年达10亿美元。”目前,尼泊尔在医疗领域已完成腹腔镜、神经外科等机器人辅助手术,10家大型医院计划引进更多设备;灾害响应中,无人机在珠峰运送氧气瓶、三维地图绘制,成为喜马拉雅山区的“生命通道”。喀麦隆机器人协会主席雅克·伊奥内则坦诚面临电力、资金等基础挑战,但强调:“能在喀麦隆90%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高效运行。”其核心需求集中在农业自动化(无人机种植)、物流配送(解决交通拥堵)、安防排雷(应对战乱)等领域,为此喀麦隆建立“非洲机器人合作平台”,呼吁国际合作——“非洲有55亿人口,60%在25岁以下,这是未来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一。”


Part 04

资讯配图

中国机器人的

全球角色与产业协同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中,中国企业正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以技术开放与生态共建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在全球产业链中构建 “技术输出-场景共享-标准协同” 的立体化角色。

当下,中国形成 “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落地” 的全链条创新能力,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例如,在核心技术领域,北京“双百工程”培育出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其中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通行、精细操作、高动态性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医疗机器人领域,术锐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实现6+1自由度全域运动,突破世界领先技术壁垒,使中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定义”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机器人中,遨博IS系列协作机器人速度与精度提升30%、20%,性能指标比肩国际顶尖水平。软件层面,京东Joy inside平台提供多模态大模型+IO交互能力,向全球开发者开放SDK/API接口,降低智能机器人开发门槛;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推动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复杂场景泛化”跨越,为机器人智能化提供核心引擎。

同时,中国以“场景创新”驱动产业迭代,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中国依托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与产业链协同优势,以“工程实用主义”策略推动人形机器人快速落地:企业从特定场景切入,在真实环境中形成技术闭环并加速迭代。商业化服务领域,擎朗机器人全球出货量超10万台,覆盖餐厅、酒店、医院等场景,海外销售额占比超50%,足迹遍布阿联酋迪拜、德国、韩国、荷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业务覆盖全球超过六百多个城市及地区;工业场景中,优必选、乐聚等企业将人形机器人嵌入汽车制造流水线,执行装配、搬运等高强度任务,验证多工位协同能力,乐聚机器人已在中东、欧洲工厂落地应用,承担重复性劳动岗位替代任务;公共与民生场景,智元、达闼等提供展馆导览、银行接待服务,傅利叶智能探索养老康复应用;城市治理层面,政企合作推进环卫巡逻、垃圾处理等“新基建”试点。这种 多维度、规模化 的场景验证体系,通过海量真实数据反哺技术升级,同时以全球市场拓展构建产业化壁垒,奠定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中的全球引领地位。

可以说,中国机器人产业正通过独特的协同模式,打通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闭环,贯穿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在技术方向上,企业基于双足运动控制、灵巧操作与 VLA 技术、力控与泛化应用、类脑算法与认知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互补,实现全链条技术覆盖;在产学研与创新链融合方面,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为枢纽,联合高校、企业攻关关键技术,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转化,并通过场景反馈形成技术迭代闭环;在场景驱动应用上,企业聚焦运动竞技、娱乐交互、生产服务等多元化场景,共享资源并通过用户需求反向驱动技术优化,构建 “技术-场景-产业” 闭环;同时,借助资金密集投入、人才跨界流动及行业信息共享等要素整合,形成 “四链融合” 的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创新”向“系统能力”跃升,为产业从“技术领先”向“产业领先”奠定基础。


Part 05

资讯配图

全球共趋:

迈向人机共生的智能社会


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既是必然趋势,也面临多重挑战。从合作机遇看,技术的跨域性决定了协同的必要性:中国的场景规模、北美的算法优势、日本的精密制造、中东的资本力量形成互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强调,机器人产业涉及机械工程、AI、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单一国家难以垄断全链条,诸如世界机器人大会、IEEE亚太协作网络等平台正推动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国际协同。

同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IEEE主席兼首席执行官Kathleen A. Kramer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强调,AI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并遵循工程伦理、包容性设计、系统透明度和偏见消除等核心原则。欧盟发布的2025《环境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技术报告,明确提出从硬件制造到模型训练,要减少 AI 产业链的碳足迹,提倡循环经济原则下的硬件设计与电子废弃物管理,将从材料、制造到回收的全链条减排要求融入其中。

如今,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站在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三大趋势将重塑产业格局:

🔷 一是技术普惠,随着开源平台与模块化设计的普及,中小国家可通过二次开发快速融入产业链,如尼泊尔通过机器人实验室培养本土人才,目标2035年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

🔷 二是场景融合,机器人将从单一功能向“多场景自适应”进化,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世界机器人运动会赛事等各种多样化活动,正推动机器人体能与智能的双重突破;

🔷 三是治理协同,国际组织与企业将共同构建“技术标准-伦理规范-数据治理”三位一体的全球框架,诸如京东“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等企业的商业实践,将加速这一进程。

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需求爆发期”与“技术临界点”叠加的关键阶段。各国发展路径虽有差异,但开放协作、伦理先行、绿色赋能已成为共同选择。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快速在线报名重磅论坛!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因月薪200万提案,这家机器人遭股东“掀桌”!
机器人产业全球化图景:区域市场特点与趋势分析
WRC2025观察丨人形机器人开始干活了么?
科技快讯 | 南京长江水面开启空中无人机配送,最快 10 分钟送达;久秉第八代煎饼机器人将于9月发布...
TechWeb早报:李想称理想i8市场反响不错,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人形机器人“奥运会”将启,哪些企业将出战?
圈粉全场!强脑科技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机接口技术再登《新闻联播》
泳池机器人厂商进军小型潜水艇赛道;清洁品牌新业务先拉订单后研发;割草机厂商「高端方案」实测崩盘丨鲸犀情报局Vol.17
Figure人形机器人首秀灵巧手叠衣服!只增加数据集就搞定
消息称理想汽车撤销五大战区架构,任命新销售负责人;两部门拟严管:OTA升级须备案;消息称苹果正研发一款桌面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