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100家-大脑公司丨高通 Qualcomm

HHT先进技术服务 2025-08-21 11:40



高通从一家不起眼的研究机构,到全球无线通信技术与半导体设计的绝对巨头,高通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史。而今,站在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的浪潮之巅,高通正将其积淀数十年的移动技术优势,倾注于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新领域——人形机器人,旨在成为驱动智能实体世界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资讯配图

公司基本情况

资讯配图


高通的灵魂人物是艾文·马克·雅各布斯(Irwin Mark Jacobs),在创立高通之前,雅各布斯已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后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知名教授,在信息理论和通信技术领域著述颇丰,曾合著了通信领域的经典教材《通信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学术背景赋予了他对技术深刻的理解和前瞻性的眼光。

 

1985年,52岁的雅各布斯与六位同样技术背景深厚的同事(包括安德鲁·维特比(Andrew Viterbi),其发明的维特比算法是现代通信的基石之一)共同离开了他们之前创立的Linkabit公司,成立了Qualcomm。这个名字源自“Quality Communications”(高质量通信),清晰地表明了公司的初心和使命。


发展历程


公司创立初期,高通主要承接一些政府的合同研究项目,业务范围包括卫星通信、军用无线电等。然而,雅各布斯很快将公司的未来押注在了一项当时被视为“异端”的技术上——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

 

在当时,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的主流是TDMA(时分多址,GSM技术的基础)。与TDMA将频道按时间切片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CDMA允许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上进行通信,通过独特的编码来区分信号。理论上,CDMA拥有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好的通话质量和更强的安全性。但因其技术复杂性极高,几乎被整个行业判了“死刑”。

 

高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为CDMA正名、并将其推向世界的史诗:

 

1989年:高通成功进行了CDMA技术的首次公开演示,证明了其可行性。

 

1990年代初期:面对巨大的质疑,高通孤注一掷,不仅开发技术,还开始设计和制造支持CDMA的芯片组和系统设备,甚至亲自下场推动网络建设以证明其商用价值。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垂直整合”策略。

 

1993年:CDMA被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采纳为2G标准之一,这是第一个重大胜利。

 

1995年:全球第一个商用CDMA网络在香港和美国启动,标志着CDMA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99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3G标准之争中,高通的CDMA技术成为3G两大核心标准——WCDMA和CDMA2000的基础,奠定了其在3G时代的王者地位。高通也成功地从一家设备制造商转型为以技术授权和芯片设计为主的知识产权(IP)公司。

 

这场豪赌的成功,不仅为高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种独特的、至今仍威力巨大的 “技术许可+芯片销售” 双轮驱动商业模式。


资讯配图

主要产品与解决方案

资讯配图

双轮驱动:核心业务与主要产品

 

技术许可(QTL - Qualcomm Technology Licensing)

高通拥有全球范围内数量最为庞大的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SEPs)。任何想要生产符合3G、4G、5G标准的设备(手机、基站等)的公司,几乎都无法绕开高通的专利墙。通过QTL部门,高通向这些设备制造商收取专利许可费。这部分业务利润率极高,为公司的研发投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一个“研发-专利-许可-再研发”的强力正循环。

芯片产品(QCT - Qualcomm CDMA Technologies)

这是高通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面。QCT部门设计并销售全球领先的无线半导体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线包括:

骁龙(Snapdragon)系列移动平台

这是高通皇冠上的明珠。它远不止是一个CPU(中央处理器),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的SoC(系统级芯片),集成了:

Kryo CPU:负责通用计算任务。

Adreno GPU:负责图形渲染,在移动游戏领域一骑绝尘。

Hexagon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高效处理音频、传感器等数据。

Spectra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决定了手机的拍照和视频能力。

调制解调器(Modem):这是高通的看家本领,负责设备的蜂窝网络连接(5G、4G等),其性能和能效一直是行业标杆。

AI Engine:融合了CPU、GPU、DSP和专用AI加速器的异构计算架构,专门用于加速终端侧人工智能应用。


此外还包括安全处理单元、Wi-Fi、蓝牙模块等。骁龙平台已成为顶级Android智能手机的性能代名词。

骁龙座舱平台(Snapdragon Automotive Platforms)

针对智能汽车推出的平台,驱动数字仪表盘、信息娱乐系统、后排显示屏、车内助理等,提供沉浸式的车内体验和强大的连接能力。

物联网(IoT)平台

基于骁龙技术,为无数物联网设备提供计算和连接能力,应用领域涵盖AR/VR眼镜、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相机、智能零售等。

射频前端(RFFE)

提供包括功率放大器、滤波器、天线调谐器等关键组件,与调制解调器配合,共同实现卓越的无线连接性能。

高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与应用:

随着5G和AI技术的融合,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通用平台。高通敏锐地洞察到,其在移动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高性能低功耗计算、顶级AI性能、强大的连接能力(5G/Wi-Fi)和空间感知技术——正是解锁下一代机器人潜力的钥匙。

技术禀赋的天然契合

人形机器人需要在一个复杂、动态的真实环境中自主感知、决策和行动。这对其“大脑”(计算平台)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高能效计算:机器人依靠电池工作,必须在严格的功耗限制下完成大量复杂运算。

强大的终端侧AI:许多决策必须在设备端实时完成,不能依赖云端,以避免延迟和网络不稳定带来的风险。这需要强大的异构AI计算能力。

全方位的感知:需要同时处理来自多个摄像头、激光雷达、惯性测量单元(IMU)等传感器的海量数据,理解周围环境(计算机视觉、SLAM)。

极速可靠的连接:需要5G或Wi-Fi 7进行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用于远程监控、集群控制、数据上传和复杂的云端协同AI训练。

高度集成:机器人的空间有限,计算平台必须高度集成、体积小巧。

这些要求,与高通在过去十几年里为智能手机解决的挑战高度同构。骁龙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为在功耗和散热严格受限的移动设备上,处理多模态传感数据、运行AI算法并保持永远在线连接而优化的“机器大脑”雏形。

具体应用与合作伙伴

高通并没有直接制造机器人,而是通过提供机器人RB系列平台(Robotics RB Series Platforms) 和骁龙平台,为机器人制造商提供核心技术和参考设计,加速创新。


2022年,高通与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 合作,为其著名的四足机器人Spot和双足机器人Atlas提供通信解决方案,并探索将骁龙平台用于其下一代产品的计算和AI任务。

2023年,高通宣布与宝马(BMW) 合作,将其机器人平台应用于宝马的下一代制造工厂,推动工业自动化。


在2023年的骁龙峰会上,高通设立了人形机器人专区,骁龙X Elite平台被演示用于驱动多个机器人原型,展示其强大的终端AI能力,如实时物体识别和自然语言交互。

2024年,高通推出了专为机器人设计的RB系列Gen 2平台,集成了强大的AI算力(支持运行高达70亿参数的AI大模型)、先进的影像能力、5G连接和强大的CPU/GPU,为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机器人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目前,多家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都选择了高通作为其核心计算平台的供应商,例如:

擎天柱(Optimus):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被曝出早期原型使用了高通的系统芯片,尽管特斯拉未来可能自研芯片,但初期对高通技术的选择证明了其成熟度。

宇树科技(Unitree):在推出其H1人形机器人时,明确表示采用了高通的RB5平台进行开发,用于感知和AI处理。

小鹏鹏行:小鹏汽车旗下的机器人公司,其PX5人形机器人也采用了高通的解决方案。

Agility RoboticsFigure AI等国际明星初创公司也与高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高通的目标是成为机器人产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底层赋能者。它希望复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模式:通过提供性能强大、能效出色、开发工具完善的标准化平台,降低所有机器人公司的研发门槛和制造成本,让它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机构设计、运动控制、具体应用开发等。高通则通过销售芯片和提供技术许可,伴随整个生态的共同繁荣而成长。



资讯配图

核心人物

资讯配图


高通创始人:艾文·马克·雅各布斯 (Irwin Mark Jacobs)

艾文·雅各布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硅谷企业家,他首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和工程师,其次才是一位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的商业领袖。他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如何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转化为颠覆世界的商业技术。

 

学术背景与早期生涯 (1933-1985)

出身与教育:

雅各布斯于193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对工程的兴趣很早便显现出来。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酒店管理,但很快转向电气工程,并于1956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师从信息论鼻祖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的弟子,并于195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根基深深扎在了通信理论这片沃土中。

 

杰出的学者生涯:

毕业后,雅各布斯留在MIT担任副教授,成为一名备受尊敬的学者。

1966年,他移居加州,参与创建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工程系,并成为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首任系主任之一。在学术领域,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与人合著了通信领域的经典教科书《通信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这本书教育了整整一代的工程师,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第一次创业:Linkabit Corporation:

1969年,雅各布斯与他在MIT的同事安德鲁·维特比(Andrew Viterbi)(他发明的维特比算法是现代通信和数据网络的基石)共同创立了Linkabit公司。Linkabit主要承接政府和军方的合同,专注于卫星通信和加密技术领域。公司非常成功,于1980年被M/A-COM公司收购。这次创业经历为雅各布斯提供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管理一家技术公司的宝贵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人脉。

 

创立高通 (Qualcomm) 与CDMA豪赌 (1985-2005)

再次启航:

1985年,52岁的雅各布斯和包括维特比在内的其他6位Linkabit的元老,离开了M/A-COM,共同创立了Qualcomm。公司名字源自“Quality Communications”(高质量通信)。公司初期延续了Linkabit的模式,从事一些合同研发项目,涉及领域包括卫星系统、军用无线电等,规模很小,生存是第一要务。

 

押注CDMA:

在众多项目中,雅各布斯敏锐地意识到一项当时被视为“异想天开”的技术——CDMA(码分多址)——的巨大潜力。当时全球移动通信的主流是TDMA(时分多址,GSM的基础),整个行业都认为CDMA理论虽美但无法商用化,因为它对同步和功率控制的要求极高,技术复杂性远超TDMA。然而,雅各布斯凭借其深厚的通信理论功底,看到了CDMA的本质优势: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好的通话质量、更强的安全性和更大的网络容量。他坚信这是无线通信的未来。

 

“传教士”与“殉道者”:

为了推广CDMA,雅各布斯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传教士”。他飞往全球各地,向所有持怀疑态度的运营商、设备商和标准组织不厌其烦地讲解CDMA的原理和优势。

面对无人相信的困境,高通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自己动手。高通不仅研发技术,还开始设计芯片、制造网络设备、甚至自己建设试验网络,以证明CDMA的商用可行性。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几乎耗尽了公司所有资源,也使高通一度与整个行业为敌。

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雅各布斯作为学者的执着(坚信技术真理)和企业家的魄力(敢于All-in)。

 

历史性的胜利:

1993年,CDMA终于被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采纳为2G标准之一,这是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1995年,全球第一个商用CDMA网络在香港和美国启动。

1999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确认3G标准,而CDMA成为了所有3G技术(WCDMA和CDMA2000)的核心基础。这意味着,无论全球采用哪种3G标准,都无法绕开高通的专利。

这场豪赌取得了空前成功,雅各布斯和高通彻底改变了世界通信的格局。

 

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雅各布斯的领导下,高通做出了另一个关键战略决策:从设备制造中抽身,专注于技术和芯片。

公司确立了 “专利许可(QTL) + 芯片销售(QCT)” 的双引擎商业模式。通过向全球所有手机制造商收取专利授权费,高通获得了巨额利润,并将其反哺给规模巨大、投入惊人的研发工作,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循环。这一模式虽饱受争议,却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


HHT

先进技术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机器人】英伟达推出新的Cosmos世界模型,专为机器人和实体应用而设计
上交大团队研发软体电液鳍驱动两栖机器人:三种运动模态自如切换!
Humanoid Occupancy:首个多模态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解决运动学干扰和遮挡问题
宇树180芭蕾机器人,究竟啥水平?
我们为什么要在“光博会”上谈人形机器人?
快讯|Evri 尝试将机器人狗用于送货;NVIDIA首款人形机器人将于11月亮相;哈佛大学团队发明柔软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
近百个中标项目披露:人形机器人“大订单”时代来临?
全球首个1:1柔顺机械手设计!韩国WIRobotics重磅发布ALLEX人形机器人上半身!
免示教技术落地船舶钢构,焊接机器人“自主决策”时代开启 | 报名通道
拿下数千万元订单!揭秘全球首款可护膝、AI自适应外骨骼机器人的泸州“智”造密码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