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管放话,对标比亚迪海豚;A 车企谈判有狠招,供应商遭遇小黑屋;J 公司拟设需求部,销售将介入造车丨智驾情报局Vol.3

雷锋网 2025-08-21 18:13
资讯配图

A 公司谈判有狠招,供应商遭遇小黑屋

车圈年降谈判本是常规操作,但 A 公司的玩法格外“硬核”。

所谓年降谈判,就是主机厂会要求供应商在原有供货价格基础上降价。但据知情人吐槽,在处理涉及产品质量、技术整改或年降谈判等关键议题时,A 公司会将供应商的销售负责人关进物理意义上的 “小黑屋”。

具体就是把供应商销售负责人留在会议室里不让走,得等到降价达到预期或者问题解决才放行。虽说时长控制在 24 小时内,法律风险倒是规避了,但这阵仗,估计能让供应商负责人心里打鼓。

想想看,被 “圈” 在会议室里,一边要应付对方强势态度,一边急着算自家成本账,焦虑感拉满。毕竟价格不是菜市场砍价,质量问题也得细查,这样的沟通方式,实在不像商业合作该有的样子。

对供应商来说,合作本应平等协商,被这么 “拿捏” 着谈,心里难免不是滋味。商业合作讲究个你情我愿,A 公司这招事儿是办了,但供应商那儿的人也得罪了。

90 后高管放话,对标比亚迪海豚

外国知名汽车品牌事业部来了一位 90 后高管甲。

自从该品牌踏上年轻化转型之路,便开始大胆起用年轻人。而甲绝非空降的 “新手”,甲原本就负责过该品牌的年轻化新能源车型项目,凭借这份扎实履历,在内部早已被寄予厚望。

甲这人,向来以言论大胆、锋芒毕露著称。就在该品牌新车发布前的新品沟通会上,他毫不遮掩地放出话来:要直接对标比亚迪海豚,还直言只要价格跟着海豚 “抄作业”,他们就没理由失败。

这番直白表态,一边透着他对自家产品的十足底气,一边也让不少行业人士把焦点对准了该品牌的市场策略,都在琢磨这波操作会给新能源市场带来什么新动静。

年轻高管有冲劲儿是好事儿,但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向来激烈,市场策略是否可行还需市场的实际表现来检验。

A 公司高层换血,乙渐失权柄,丙重掌核心

当年,乙凭借在一收购案中的贡献,被 A 公司大老板提拔为公司控股 CEO,一度手握重权。

而那时呼声更高的丙在机遇擦肩而过后,转身出走创办了一个智能电动车品牌,成为 A 公司一系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掌权后的乙对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先和蓝厂联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又主导收购了早已 “掉队” 的 3C 公司,组建新品牌。为了推进上市,甚至把另一个销路不佳的汽车品牌也塞进了新品牌体系。可一番折腾下来,不仅相关业务未达预期,百亿资金打了水漂,还把 A 公司高层的耐心一点一点磨没了。

2024 年底,A 公司启动大规模整合,丙重新上位,牵头梳理业务,重塑 A 公司的新能源版图,而乙则被彻底边缘化,虽名义上还挂个职,实则话语权全失。

如今,A 公司的格局已然清晰:丙稳稳站回了中心位,而乙只剩工位,没有权力。

职场这条路,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坦途,起起落落才是常态,身为职场人也只能不断适应变化,拿实力说话。更多细节内幕,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Hugh-wangruihao 交流。

自主品牌收编智驾子公司,智驾整合定位尴尬

国产自主品牌早年间成立 B 公司,任命丁为 CEO。这位有技术抱负的掌舵人,一心想双线发力:既要做 L4 级 Robotaxi 树标杆,又要整合该品牌所有智驾供应商推动产品落地。

但该自主品牌一年仅 2 亿的投入,让丁难以兼顾两端,最终 Robotaxi 进展不顺,高阶智驾也没做出名堂。

更尴尬的是,B 公司 “智驾整合商” 的身份对该自主品牌和供应商来说颇为鸡肋。品牌与供应商直接合作不仅能省掉中间商差价,其高层还能实现利益二次分配,这就让 B 公司的存在价值被大幅削弱。

矛盾最终爆发。在一次供应链大会上,经销商提出 “穿透式合作”,拒绝中间商赚差价。随后该品牌还安插其他负责人与丁形成竞争,并反复强调压缩中间成本。今年 5 月,B 公司被并入该品牌的智能化中心,丁被迫离职,这场智驾整合尝试彻底落幕。

定位模糊又缺资源支撑,B 公司的结局早有伏笔。对丁而言,空有技术抱负却架不住现实掣肘,这份力不从心,或许是不少想干出成绩的高管都懂的无奈。

C 公司架构大调,乱了阵脚,也慢了项目

C 公司本想重整旗鼓,却自乱了阵脚。

今年以来,国内好多车企都在大调组织架构,为了跟上市场变化,C 公司也加紧了组织变革。

不得不说,排兵布阵可是门儿大学问。C 公司从7月7号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原来的两个技术部门团队合并,并有一位来自吉利的高层加入。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本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公司内部开始新一轮的拜山头,各自开山立派,瓜分地盘,一时间乌烟瘴气,让那些真正在一线踏踏实实干活、能推动事情落地的人叫苦不迭,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都无奈离开了。

也真不怪这些人要走,因为这次调整有些车型的新对接人一直没到位,辛辛苦苦熬夜推进的项目因为人事变动而拖慢了项目,的确是让人郁闷。

自动驾驶企业上市陷僵局,投资方博弈成端水难题

深圳自动驾驶领域的新锐企业 D 公司的递表上市进程卡在了关键的签字确认环节。

作为D公司的现有投资方, E 厂的签字对 D 公司的上市流程至关重要。但 E 厂始终不肯落笔,背后的症结清晰可见:其行业竞对 F 厂近期明确表达了参与投资 D 公司的意向。

对 E 厂而言,F 厂的加入绝非小事,这意味着自己在D公司现有的业务合作份额可能被分流,甚至被逐步侵蚀,这种潜在的利益损失让 E 厂难免生出不满情绪。

能同时获得两大科技巨头的青睐,对 D 公司这样的新锐企业来说本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可现实却让 D 公司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现有投资方 E 厂的明确顾虑,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当前合作;另一边是潜在投资方 F 厂带来的新机遇,得罪了可能错失发展机会。如何在这场巨头博弈把水端平,成了 D 公司推进上市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更多细节内幕,欢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无人车企业 G 公司陷侵权纠纷,上市进程受波及

无人配送车企 G 公司最近卷进了一场侵权风波,电商平台 H 公司已经就此事在今年 7 月正式立了案,具体细节还在调查中,不过这场纠纷已经明显影响到了 G 公司的上市进程。

纠纷的核心和 G 公司的团队构成有很大关联,G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大多来自 H 公司,因此 H 公司认为这些从公司离职的人带走了内部的技术资料和系统代码,这些东西又被 G 公司用到了业务发展上,这就是双方矛盾的开端。

更让 H 公司不舒服的是,有知情人称 G 公司在和谈合作的时候,会主动提及自家团队有不少 “原东家的资源”,甚至还借此拿到了 H 公司竞争对手的投资,这波操作无疑是给矛盾火上浇油。

据说,H 公司选在这个时候着手处理这起纠纷,正是盯上了 G 公司推进上市的关键节点,“上市前不解决,还等什么时候?”

不过 H 公司虽使了手段,但其愤怒也不难理解:人才流动本是常事,但四处宣扬挖人墙角、向对手表忠心的做法实在不地道,G 公司这次也算祸从口出。更多细节内幕,欢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少说少错,I 集团高管在外发声遭内部警告

向来风格偏保守的 I 集团,近来愈发收敛。不久前的公开论坛上,高管戊与其他公司老板简单交流了几句,回到集团便收到警告,理由是 “话多易惹麻烦”。

随后,I 集团直接下了死命令,要求无人泊车、自动驾驶等技术一律不许宣传,生怕被揪住字眼做文章。如今的 I 集团,技术细节不能提,战略方向不能谈,连营销也只剩颜色命名、静音座舱这类不会出错的安全表达。

据说,这样的策略与 I 集团领导风格全面转向保守有关。现在内部的风向是,改革就是降本,创新视为冒进,宣传成了雷区。员工间常念叨:“不是干不好活儿,是怕说错话。”

如今的 I 集团,行事像在走钢丝,少了搞汽车的冲劲。或许对打工人来说,这种处处得小心说话的滋味,比活儿累更让人憋得慌。

传闻 J 公司设用户需求部门,销售将介入造车环节

有消息称,J 公司近期计划成立用户需求研究部门,销售团队也将参与到造车环节,为产品开发提供用户需求反馈,不过该信息尚未完全证实。

此前,J 公司造车多由设计院主导:设计团队完成车型研发后,再交由销售团队推广。但问题在于,不少工程师眼中的理想配置,普通用户却难理解其价值,比如部分智能化功能参数虽然领先,却因缺场景化说明,让消费者摸不清实际用途。

这一现象与 J 公司工程师文化导致用户需求与产品衔接不足有关。好在企业已意识到问题,其实对用户而言,车企更聚焦实际需求,总归是件好事。最近 J 公司的变动还有很多,想要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读完这篇文章还意犹未尽?欢迎加入 “车厂行业交流群” 接着聊。群里汇聚了各领域从业者,每天讨论车厂的最新动向和行业的潜在机遇,入群可扫码或添加微信:XY8899672 ,助你紧跟行业节奏不落后。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

近期热门文章

资讯配图

智驾情报局Vol.2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比亚迪
more
比亚迪总工,成中国院士候选人!
7月SUV销量:问界M8第二,比亚迪仅宋PLUS进前十
比亚迪被曝大动作!
比亚迪销量创新高!
比亚迪新车曝光:最快9月份,正式上市!
长城汽车强攻比亚迪“后院”!
为了造超跑,比亚迪“疯”了。。
央视曝光:比亚迪|奇瑞|小米|蔚来等6车企未积极推进60天支付账期
1169元起!比亚迪进军两轮电动车市场,这是要“卷死” 同行?
卷王比亚迪,逼急了长城!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