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工人,现在怎么样了?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从“进厂”到“常驻”,人形机器人还要走几步?

文|编辑部

2023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第一次以“工人”的身份走进工厂车间。一台台拥有双腿、双臂的人形机器人,被派往车间一线执行物料搬运、上下料、封箱、转运、质检等任务。

资讯配图

部分进厂的打工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如今到了 2025 年 8 月,“第一批人形工人”已经入职一年多:有的已经领到“工资”,开始进入商业部署;有的仍在陪跑阶段,尚未稳定接班。也有一些项目,在沉默中走向停滞。

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共同构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第一代工人群像”。本文将通过梳理多个进厂项目,追踪这些机器人企业的现状及商业进展。

Agility Robotics

Agility Robotics 的商业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三步:进厂试点—付费部署—量产支撑。从 2023 年到 2025 年,Agility Robotics 基本沿着这条路径把关键台阶踩了一遍。

试点阶段始于 2023 年 10 月。当时,亚马逊在西雅图以南的仓库设施引入了 Digit,让它在真实工位上执行“空周转箱回收与整列”任务。这类工位风险低、动作路径清晰,是理想的验证场景。亚马逊将其定位为探索性测试,外界也一度猜测它是否会在未来走向大规模部署。

资讯配图

同年 9 月,Agility 又宣布在俄勒冈州塞勒姆建设并投产 RoboFab——一座专为人形机器人量产打造的工厂,面积约 7 万平方英尺。工厂首年产能规划为数百台,未来目标则是实现年产一万台。值得一提的是,Digit 本身也会在 RoboFab 内承担物料搬运等岗位,既是产品,也是工人。

2024 年 3 月Agility 发布了 Agility Arc,一个面向 Digit 车队的云端自动化平台,能够支持站点建图、流程编排、设备互联和告警运维。公司随后在技术资料和产品说明中多次强调,Arc 可以把客户现场的规则、节拍与安全约束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层,为后续的“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打下基础。

商业化的突破首先出现在第三方仓配。2024 年 6 月,全球最大合同物流商 GXO 与 Agility 签署多年期合作协议:Digit 将以 RaaS 的方式进入 GXO 的运营网络,并率先落地在 Spanx 仓库。这被双方称为“行业首个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商业部署与 RaaS 合同”。在 GXO,Digit 按小时计费(约 30 美元/小时),成为“第一批真正领工资的人形机器人”。

同年,又与 Manhattan Associates、Zion Solutions 等供应链与系统集成商建立合作,把 Digit 接入更广泛的仓储 IT/自动化生态;2024 年 11 月又宣布获 舍弗勒战略投资与采购意向,把人形机器人引入其全球工厂网络的规划中。

2025 年初,媒体在佐治亚州 Spanx 仓库看到 Digit 以常规班次执行“提取料箱—搬运至输送带”的任务,表明它已嵌入日常作业流,而不仅仅是短期演示。不过,其部署规模仍处于从单点扩展到多点的阶段。

为配合从试点向交付过渡,Agility 在人事与生态侧也明显提速:2024 年 3 月任命前 Magic Leap 与微软高管 Peggy Johnson 出任 CEO,强调以销售、生态与规模化交付为导向的下一阶段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Agility在今年出现了多次高层人事变动。首席产品官 Melonee Wise 将于今年8月底离职。同时,Marco Marroquin将出任首席硬件官 。此外,该公司计划将应用软件和产品部门划归技术部门,并向首席技术官 Pras Velagapudi 汇报工作。

Figure AI 

Figure AI 成立于 2022 年,创始人 Brett Adcock 曾是 Archer Aviation 的联合创始人。从一开始,Figure 就把目标锁定在“通用人形机器人”上,希望通过物流和制造场景率先落地。2023 年,首款原型机 Figure 01 发布,公司拿到了 7,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并在行业内迅速崭露头角。

资讯配图

进入 2024 年,Figure 的扩张明显提速。2 月,公司宣布完成 6.75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微软、英伟达、OpenAI 的基金以及杰夫·贝佐斯旗下基金,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这让 Figure 一跃成为全球资本最追捧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之一。

几乎同时,Figure 宣布与 宝马(BMW) 达成合作,计划在其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测试人形机器人。

2024年8月,升级版 Figure 02 发布,集成更强的感知与控制系统,并首次具备接近工业强度的双手操作能力。这一系列动作,把 Figure 推向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前台。

资讯配图

然而,其与宝马的合作也受到了外界质疑。《财富》报道指出,宝马方面透露目前工厂里仅有“一台 Figure 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执行简单任务,比如将金属板插入夹具”,并非外界理解的“机器人车队大规模进入生产线”。这一报道迅速引发外界质疑:Figure 是否在过度包装其进展?

创始人 Brett Adcock 立即在社交平台强烈反驳,称报道“彻头彻尾的谎言”,甚至放话要采取法律手段维权。这场舆论风波让 Figure 在行业中陷入一场“宣传与现实”的拉扯,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走到了“产业应用”的门槛,还是更多停留在展示与试点?

进入 2025 年,Figure 的战略重点逐渐转向自主 AI 与规模制造。公司宣布推出 Helix AI 控制系统,采用“视觉–语言–动作”一体化模型,试图让机器人摆脱高度依赖人工脚本的局限。与此同时,位于加州的 BotQ 工厂 投入运行,号称年产能可达 12,000 台,并实现高度自动化与垂直整合。

此外,Adcock 表示,未来几年 Figure 将在商业与家庭两大场景同时推进机器人部署,甚至提到将与不公开的“另一家美国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有望在未来四年交付总量达 100,000 台,进一步推动成本下降与数据积累。

Apptronik

Apptronik 成立于 2016 年,源自德州大学奥斯汀的研究团队。经过数年的积累,这家公司在 2023 年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8 月,他们正式发布了首款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Apollo。

资讯配图

与许多依然停留在概念展示的人形项目不同,Apollo 一经亮相,就明确指向工厂与物流场景,被定位为可以在不改造既有车间的前提下,承担物料搬运、分拣、上下料等重复性劳动的机器人。这让 Apptronik 迅速进入了全球产业界和投资界的视野。

进入 2024 年,Apptronik 迈出了与全球制造巨头合作的第一步。3 月,公司宣布与 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达成协议,Apollo 将在德国柏林和匈牙利的数字化工厂中展开测试,负责零部件运输、托盘配送和质量检查等环节。

同年 6 月,全球最大合同物流服务商 GXO 宣布与其启动多阶段研发项目,在配送中心测试 Apollo 的适用性。双方从实验室 PoC 验证起步,逐步向实际分拨中心延展。这一合作让 Apollo 得以进入仓储物流场景,在包裹搬运和分拣等工序中检验性能。

资讯配图

2025 年,Apptronik 的扩张进入了新阶段。2 月,公司宣布与制造与供应链巨头 Jabil 建立战略合作。Apollo 不仅在 Jabil 工厂执行质检、分拣、零部件配送和工位供给等重复岗位,还首次参与自身部件的组装,形成“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闭环。

2 月中旬,公司宣布完成 3.5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由 B Capital、Capital Factory 和 Google 领投。3 月融资进一步扩充,总额达到 4.03 亿美元,新投资者包括 Mercedes-Benz、Japan Post Capital 和 ARK Invest。这让 Apptronik 成为融资规模最大的独立人形机器人公司之一。

随着融资与合作不断深入,Apptronik 也在战略层面扩展布局。2025 年 6 月,公司宣布成立子公司 Elevate Robotics,专注于非人形形态的重载自动化场景,尝试覆盖 Apollo 难以胜任的高强度任务。这标志着公司不仅要在“类人”维度发力,还希望在更广阔的工业自动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Sanctuary AI

Sanctuary AI 创立于 2018 年,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致力于打造具备“人类智能”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核心产品 Phoenix机器人 搭载自研 AI 控制系统 Carbon™,在业内被视作通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代表。

资讯配图

2023 年初,Sanctuary AI 在加拿大零售商 Canadian Tire 的 Mark’s 体验店,首次完成 Phoenix 在 零售环境中的商业部署。机器人一周内执行了 110 多项任务,包括拣货、打包、标签、折叠等“枯燥但必要”的操作,高度验证了其多功能适应力。

2024 年 4 月,Sanctuary AI 宣布与全球领先的汽车配件制造商麦格纳国际( Magna International 达成战略合作,后者不仅成为早期投资方,还将展开 Phoenix 机器人在其制造工厂中的多学科评估与试点测试。

紧接着两周,Sanctuary 发布第七代 Phoenix:系统重量、功耗优化显著,任务学习速度从“数周”极速提升至“24 小时内”,操控系统更加靠近人类。

 2024 年 Q4 公司迎来重大人员变局:创始人兼 CEO Geordie Rose 离职。官方称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并高度赞扬了 Rose 的历史贡献。但媒体披露,该离职是由董事会主导,并伴随着裁员:包括市场负责人和约 30 名员工被调整或离开。同期,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 CTO Suzanne Gildert 也宣布离开,转向 AI 安全伦理领域深耕。这接连的领导班子变动让公司短期内进入战略重整期。

资讯配图

尽管团队震荡,Sanctuary 的技术迭代并未停滞。2025 年初,公司宣布与微软合作,使用 Azure 云平台扶持其“行为大模型”(Large Behavioral Models)研习,以强化 Phoenix 的认知与控制功能。

但与此同时,业界对 Sanctuary 的进度与可信度也产生一定怀疑。有用户评论直言:“Sanctuary 宣称自己推进通用人形学习机器人项目,但其实只是远程操控,并没有真正自主学习能力”,质疑其宣传夸大成分较多。

优必选

优必选自 2023 年将人形机器人商业定位明确为“工业实用工具”以来,在汽车制造与智能工厂领域实现了多维度、快速落地的突破。

2024 年 2 月 22 日,优必选在其官方平台公开了一段视频: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已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厂进行了首次“实训”。视频中, Walker S 完成了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检测和贴标等任务。

随后,优必选又在多个工厂开展了人形机器人实训,已经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以及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等多家3C、物流领域知名企业合作,是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资讯配图

2024年10 月,官方渠道披露 其新款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已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并与L4 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AMR 及制造管理系统协同演练。

2025年3 月初,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训提升为“实训 2.0”: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数十台 Walker S1 分布于总装、SPS 仪表区、质检、车门装配等多场景,完成协同分拣、协同搬运、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展示了“群体智能 + 端云结合”的车队化能力。

2025年7月,优必选全新推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通过迭代的群脑网络2.0(BrainNet 2.0),搭载自研的全球首个专用于工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技术Co-Agent。Walker S2以全球首创的自主换电技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

资讯配图

此外,优必选透露,公司预计年内交付 Walker S 系列机器人 500–1000 台,未来产能规划指向数千台乃至万台级别。

特斯拉

特斯拉在 2023 年持续强化对外展示。9 月,官方发布视频,Optimus 完成了颜色方块分类、瑜伽姿势保持等动作,显示出基础的视觉与动作控制能力。

2023年12 月,Optimus Gen 2 正式亮相:整体更轻(减重约 10 公斤)、更快(提升约 30%),并拥有全手指触觉感应,可完成“捡鸡蛋”等灵巧演示。这标志着 Optimus 从笨拙原型迈向具备实用潜质的迭代版本。

资讯配图

进入 2024 年,特斯拉逐渐把 Optimus 拉近工厂场景。5 月,视频显示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中自主避障、搬动电池单体,虽仍带有演示性质,却透露出“嵌入真实产线”的企图。

同年 10 月,在 “We, Robot” 活动中,Optimus 与人类合演调酒、舞蹈、同步走等节目。Elon Musk 在活动上再次强调目标:把 Optimus 定位为“大规模普及”的产品,单价要压到 2–3 万美元,比多数汽车还便宜。然而,媒体和分析人士提醒,这些演示可能仍包含远程操控成分,距离“完全自主”尚有差距。

原本,马斯克 在 2025 年初对外宣称 Optimus 将于年内实现“数千台”部署,并在工厂担任基础工序工人。但到了年中,Reality Check 出现:供应链与内部人士披露,特斯拉仅完成了“数百台”的制造,远未达到 5,000 台的规划。关键问题包括关节电机、续航电池、系统稳定性不足。

资讯配图

项目负责人 Milan Kovac 在 6 月离职,更加剧了外界对进度与团队稳定性的担忧。分析普遍认为,Optimus 的大规模量产最早也要到 2026 年。

不过,特斯拉仍在不断对外造势。Gen 3 设计方案于年中浮出水面,传闻配备 OLED 显示屏、22 自由度高柔性机械手,强调“更像人”。

马斯克在投资者场合重申宏大愿景:到 2029 年实现百万台年产规模,把 Optimus 打造成“比电动车更有前景”的产品。7 月的 Tesla Diner 现场,Optimus 甚至被展示为服务员般端爆米花,再次刷屏社交网络。

结语

除了以上这几家企业,智元魔法原子银河通用、智平方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也已经进入到了工厂车间进行试点及应用。

回顾 2023–2025 的进展,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程化验证”的关键期。未来几年,行业将进入更严峻的考验期:技术突破、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与资本信心,将共同决定这些“第一代工人”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实验者,还是会成为流水线上真正的新劳动力。

9月11日,2025(第二届)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暨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与训练技术论坛即将召开。该大会聚焦“感知-控制-数据”核心环节,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敬请期待!


资讯配图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推荐阅读

超140亿!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盘点

超75款!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四个角色眼中的“人形机器人训练真相”

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

 本体 

优必选|宇树|智元|云深处|开普勒

越疆|众擎|数字华夏|威迈尔

魔法原子|逐际动力|星动纪元

供应链

电机-步科六维力-坤维科技航凯微电

控制器-阿普奇睿芯行灵巧手-灵巧智能

触觉-帕西尼戴盟|视觉AI-微亿智造

空间智能-无穹创新空间计算芯片-芯明

自主导航-小驱智能|激光雷达-万集科技

场景应用

3C-富士康|智能产线-豪森智能天奇股份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厂 机器人
more
富士康撤离印度工厂300名中国籍工程师
工厂乱象:谁提议谁干!谁能干谁干!谁老实谁干!
深蓝汽车与斯达半导体合资工厂投产下线 布局功率半导体研制
韩国人形机器人又添一新兵,通用人形ALLEX 要从工厂“打”到养老院,家里 |CyberRobo
工厂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工人,现在怎么样了?
机会难得!快来报名!「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智能工厂考察」9月2日启程
NVIDIA 推出 Spectrum-XGS 以太网,助力分布式数据中心迈入十亿瓦级 AI 超级工厂
【机器人】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工厂
四川:智造工厂的过人之处
乐道L90爆单后,省长实地考察工厂!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