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机器人行业概述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康复机器人按康复作业姿态可分为坐卧式康复机器人、直立式康复机器人和辅助式康复机器人;按肢体训练部位可分为全身式康复机器人、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手部康复机器人、关节康复机器人;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康复机器人、悬挂式康复机器人和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
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持续深化,人口结构转型趋势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已达22%。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妥善解决老年群体的医疗康复需求已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民生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康复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行业有望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为康复机器人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变革。


康复机器人行业政策
康复机器人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政府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例如,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2025年5月,上海民政局等21部门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集成应用研究,鼓励我市研发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重点产品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


康复机器人行业产业链
康复机器人行业产业链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上游参与主体为软件与硬件服务商,主要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AI芯片、传感器、钢材等硬件供应商以及控制系统等软件服务商;中游参与主体是康复机器人生产商,康复机器人生产商包括全身式康复机器人生产商、上肢康复机器人生产商、下肢康复机器人生产商、手部及关节康复机器人生产商等;下游是以康复机构为主的需求端,尤其是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以及残疾人康复机构。

伺服电机是康复机器人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作为康复机器人的“肌肉”,伺服电机负责驱动康复机器人的各个关节,实现精准的运动控制。在复杂的康复机器人系统中,伺服电机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康复机器人的运动速度、精度和稳定性。当前,伺服电机行业正处于技术快速创新的阶段,高精度、高性能的伺服电机成为市场的新宠。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算法、更高精度的编码器和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机械元件的更加精准、快速的控制。近年来,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为82亿元,其中,交流伺服电机凭借其优异的控制性能和能效表现占据65%的市场份额。随着工业4.0转型的深入推进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伺服电机技术将持续创新突破,为康复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残疾人康复机构是康复机器人的重要需求领域。康复机器人通过辅助肢体运动、提供智能康复训练和优化康复流程,为机构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近年来,为全面提升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社区康复工作,多部门联合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加快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2024年,全国累计为4.8万名残疾人提供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完成1.8万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显著提升了行业人才素质。截至2024年底,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总数达13297家,同比增长6.69%,为康复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医疗机器人是指用于医院、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可以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大大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据统计,2024年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35.8亿元。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25年中国医疗机器人规模将达到149.4亿元。

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目前,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患者群体庞大(主要包括老年人群、术后人群、慢病人群、残疾人群),普通的康复治疗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行业需求日益增多。近年来,在政策支持、老龄化加速和科技创新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2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83%。各类康复机器人产品在医疗治疗、康复训练及老年护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带动市场需求持续扩容。未来,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87亿元,为康复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创造显著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机遇。


康复机器人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当前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涌现出程天科技、傅利叶智能、卓道医疗、华鹊景医疗、司羿智能、新松机器人、迈步机器人、大艾机器人、远也科技、如身机器人、中航创世、臻泰智能、英汉思动力、睿瀚医疗、奇诺动力、金矢机器人、极智医疗、富伯医疗、邦邦机器人、安杰莱科技等。这些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布局,形成了涵盖上下肢康复、运动训练、神经康复等多个细分领域的产品矩阵,能够满足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和家庭等不同场景的多元化需求。然而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企业分布较为分散。随着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和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完整服务体系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硬件系统;机器人本体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技术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可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天航空及医疗等众多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新松是国内少数实现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上市公司,其医疗康复类外骨骼产品包括下肢动力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和床椅一体化机器人等,覆盖脊髓损伤、脑卒中偏瘫等场景。数据显示,2024年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营业收入为41.29亿元,同比增长4.27%。

2、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企业。公司以全栈式机器人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多款医疗康复产品,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傅利叶康复专注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自主研发覆盖康复全周期、全系列、全功能的智能机器人产品矩阵,赋能治疗师与患者。智能康复港以康复机器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康复中心,设置多台功能互补、数据互联的康复机器人,实现诊疗全流程智能化、数据化、标准化,达到多机协同、少人值守、效率显著提升的效果,帮助医疗康养机构从零构建标准化康复服务能力。智能康复港涵盖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与平衡训练系统、物理因子治疗系列等30多款产品,覆盖神经、骨科、疼痛等多种康复治疗类型,全面满足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1、产品创新型增强
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将加速产品创新,推动技术迭代与功能升级。随着医疗需求的多元化和康复场景的细分,产品设计将更加注重差异化,例如针对不同康复阶段(如急性期、恢复期)开发专用机型,或针对特定部位(上肢、下肢、脊柱)优化训练模式。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航空铝材)的应用将提升设备便携性,而模块化设计则支持功能扩展,满足医院、社区及家庭等多场景需求。此外,结合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沉浸式康复方案,可通过游戏化交互提升患者参与度,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边界。
2、智能化水平提升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康复机器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的运动数据(如肌电信号、关节角度),AI算法可动态调整训练参数,实现个性化康复方案的自动优化。云端平台的接入支持远程医疗协作,医生可在线监控康复进度并及时调整计划。同时,智能语音交互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将降低操作门槛,使患者能够更自主地使用设备,减少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提升康复效率。
3、舒适度与人性化设计优化
未来康复机器人将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人机工程学设计提升舒适度。例如,采用柔性外骨骼或自适应贴合结构,减少设备对身体的压迫感;温控材质与透气设计的引入可改善长期佩戴的舒适性。心理层面的优化同样重要,如通过情感化设计(柔和的灯光、语音鼓励)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此外,低噪音电机与平滑的动力输出系统将进一步提升训练过程的自然感,使康复训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运动模式,增强患者的接受度与依从性。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 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往期推荐


中国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平台
智研咨询(www.chyxx.com)专注产业咨询十五年,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市场地位证明、专精特新申报、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企业排行、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智 研 产 研 中 心
深度剖析 全景思维 优质服务










部分案例







智 研 咨 询 优 势
专业 严谨 权威 客观

15年产业研究经验

自主研发数据库

10000+客户选择

100+团队成员

质量领先保障

精密准确的研究方法

权威资质

99.9%客户满意率

完善的售后保障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