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预告

文|编辑部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数可能已经突破3万台。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根据各大人形机器人企业主动披露的订单情况,经过保守统计得出的结果。
2024年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发现,有超30家企业宣布将在2025年开启量产,因此我们判断: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延伸阅读:2025,超3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将实现量产?)
而现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远远超出预期。要知道,2024年中国市场全年出货量还不到3000台。短短数月,订单量级便实现了十倍跃升,“量产元年”的到来已不再是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我们将部分企业当前的商业进展与2024年底的目标对比,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已提前甚至超额完成计划。若这些数据属实,那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少量试水”加速迈向“规模交付”的新阶段。

图: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商业化进展情况(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01
订单狂飙:全场景扩张下的“爆单潮”
2025年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需求膨胀。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单潮”。
仅在过去两个月内,行业接连出现多笔千万级、亿元级订单,采购方不再局限于教育科研机构,而是迅速延伸到工业制造、商业运营、仓储物流、政企服务等更具规模化潜力的场景。(延伸阅读:连下千万级大单!人形机器人“大订单”时代来临?)
在工业与物流方向,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和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
在家庭与康养场景,8月20日,天太机器人与多家合作方共同签署全球首例“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协议”,计划在2026年底前交付至少1万台康养机器人。
在教育、文旅和公众服务领域,松延动力披露,在参加北京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后,公司一个月内收到意向订单超2000台,合同额超过1亿元,其中教育教具和商业演出需求占比超过六成,文旅展厅订单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和优必选等头部企业,均已手握数百到上千台的订单。
8月21日,智元机器人表示,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明年预计数万台,未来几年希望年出货规模达数十万台。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达数千台,虽然未公布具体数量,但凭借在各大高校与展会中的高频曝光,成为行业“出镜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优必选预计 2025 年全年将实现 500 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交付目标。此外,其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的科研教育机器人“天工行者”在手订单已达百台,全年教育科研领域交付量预计超300台;
星动纪元表示,截至2025年7月,已交付机器人产品超300台,另有在手订单超500台,其中海外业务和国内业务各占50%。
天链机器人也表示,今年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
银河通用表示,其商超值守机器人Galbot已经获得100家门店订单,计划于年底前实现全国范围投用;
智平方今年也收获近500个通用智能机器人订单,涵盖工业和公共服务场景,已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华熙生物等工厂落地,并将在上海虹桥机场投入运营;
可以看到,无论是千台级、万台级的“大单”,还是百台、数百台的“落地”,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全线爆发。但值得注意的是,订单的井喷并不等于交付能力的兑现,大规模量产与产业链协同才是接下来必须直面的真正考验。
02
爆单之后: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尽管行业订单数量令人振奋,但当我们将目光从“爆单”转向“兑现”,问题便开始逐渐显现。尤其是在量产落地的关键环节上,一场关于能力、节奏与结构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订单≠交付:量产能力远未跟上热度
从披露数据来看,许多企业收获了千台级乃至上万台级别的订单,但真正具备年交付千台、万台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以松延动力为例,尽管7月交付105台,创下单月纪录,但与其订单数对比,月均产能仍需大幅提升。
类似地,大多数企业仍处于量产早期阶段。“排单到明年”“测试周期延长”“定制化改造”等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爆单之后,企业产能并未同步扩张。这使得“爆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压单”:不是企业不想出货,而是“短期交不了这么多”。
初创企业扎堆,代工模式兴起,质量稳定性待检验
在这轮爆单潮中,有相当一部分订单来自尚未实现量产能力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多采用“轻资产”运营路径,将人形机器人本体交由第三方制造,通过代工形式完成交付。(延伸阅读:量产狂欢背后,人形机器人代工厂才是真赢家)
然而,代工本身并不自动等于交付稳定。人形机器人是一种软硬深度融合的产品,涉及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整机装配、测试验证等多个精密环节。代工虽然在初期可以快速支撑出货,但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迭代能力,很容易导致“量产一致性差”“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错位”“售后无法闭环”等一系列问题。
意向单与实交付混杂,市场预期或被放大
从信息披露情况看,许多企业公布的订单多为“意向订单”“框架协议”或“战略合作”。这些订单虽有商业价值,但距离真实交付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例如,天太机器人的“万台康养机器人协议”,虽然意义重大,但交付期设在2026年底,合作方角色复杂,项目规模庞大,是否具备如期量产条件尚需观察。
同样,许多企业披露的订单亦为“意向订单”,而非正式合同。在当前行业过热、资本高度聚焦的背景下,不排除部分企业存在放大数据、抢占叙事高地的行为。对于真正落地的订单,除了合同金额,更需要关心履约能力与执行路径。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买单?
目前披露的订单中,B 端客户占据绝对主流。教育科研机构、工业制造企业、政企部门、商业运营方,构成了订单的主要来源。比如智平方落地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华熙生物等工厂,银河通用进入百家商超,星尘+仙工智能合作推进工业物流场景。
相比之下,C 端需求极为有限。尽管多家企业将产品上架电商平台,但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个人消费者仅占销量的约 5%。
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象征性采购。一些大型企业或地方政府,出于展示、招商或战略合作目的而进行批量采购,但是否会形成持续复购或深度应用,仍需观察。换言之,订单并不完全等同于稳定的市场需求。
03
写在最后
从2024年的不足3000台,到2025年可能已突破3万台,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现实。产业热度的迅速升温,让“量产元年”成为既成事实,也让资本、市场与社会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期待达到了顶点。
然而,订单狂飙并不意味着产业基础已经牢固。交付能力的短板、意向订单与真实需求的差距、核心零部件与系统软件的掣肘,仍在提醒行业保持冷静。
可以说,2025年的“爆单潮”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它既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一次全面考验。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谁先喊出“万台订单”,而在于谁能在未来几年里,稳稳交付、持续运营,并在真实场景中站住脚。
9月11日,2025(第二届)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暨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与训练技术论坛即将召开。该大会聚焦“感知-控制-数据”核心环节,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敬请期待!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