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高科技点满!无人作战群亮相九三阅兵,“AI+机器人”装备成未来战场核心力量

头部科技 2025-09-03 17:58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文丨谭梓鑫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在此次阅兵中,无人作战方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它们集中展示了我国在AI技术和无人化军工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也预示着未来战场形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
资讯配图
受阅的新型察打一体隐身无人机、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等,可隐蔽突击、广域覆盖、自主协同;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炮艇、无人布雷系统,是立体化海战的奇兵利器;还有多种类陆战用的轮式、履带式无人装甲火力装备、无人扫雷排爆战车、特种机器狗等等。
不少网友表示,好多新装备见都没见过,军迷瞬间变“军盲”了,据央视报道,所有海、陆、空受阅武器都是我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些集中亮相的“新质战力”可谓刷新了世界认知。
资讯配图
反无人机成“标配”
在近些年的国际地域冲突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就是无人智能化装备的突出效能。
无人军事装备具有高隐蔽、精确和可消耗等特点,且量产价格相对低廉,可大规模制造部署,逐渐为各国备受重视的新武器种类,也是非对称作战的理想选择。
资讯配图
例如俄乌战场中,乌克兰多次宣称利用无人快艇重创了黑海舰队的主力舰船,而频频出现在战场上的改装投弹无人机则成为了地面装甲运输车、坦克和地面驻军的噩梦,这种“低成本杀手锏”往往以小搏大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
资讯配图
而在我国整个无人作战群亮相前,引发广泛关注的就是先行的装甲车辆方队中,好多炮塔上都配备了反无人机火力系统,紧随其后的还有大批专门的防空反无人机装备,例如反无弹炮系统、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电子干扰系统等,形成多技术维度的反制手段。
资讯配图
这些成体系建设的装备,可拦截无人机、巡飞弹等目标,既能软杀伤又能硬摧毁,构建起“反无人”安全屏障,直接传递出“既能发挥无人作战力量,也能筑牢反制防线”的攻防一体实战能力,而将这些能力公开也再现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化水平的全新高度。
资讯配图
“无人作战”黑科技满满
整个无人作战方队可谓是相当科幻,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国军事现代化装备不仅能“应对传统威胁”更能“掌控新型战场”,它们不仅是一件件智能武器,更是我国对“无人化战争”趋势的清晰认知、对安全风险的主动出击、对科技实力的自信展示。

现代战争中,无人装备已成为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变量”——很多场景下无需人员直接参战,AI+智能化的机器人装备、无人机等可在高危环境中灵活作战、成本远低于有人装备,使其成为“非对称作战”的核心力量。

资讯配图

无人作战方队的集体亮相,首次展示了“全域覆盖”的无人化打击作战能力,从空中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到海上无人潜航器、无人艇,再到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形成了 “空、海、地” 立体无人作战体系,覆盖从近海到内陆、从低空到高空的综合智能战力。

资讯配图

此外,无人装备也有望形成“零伤亡”作战优势,无人装甲车、机器狗可承担侦察、突防、排爆、自杀式攻击等高危任务,避免人类战士的不必要伤亡,大幅降低战争的人员损失代价。

资讯配图

当然,这些新武器还有“规模化威慑”的潜力,无人装备具备标准化、模块化生产特性,使其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蜂群作战”“集群协同”等战术的成熟,意味着未来能以较低成本迅速构建强大的作战力量。

无人装备的大规模运用,也会倒逼作战系统从“人工决策”向“AI辅助决策”转变升级——通过全域感知、多目标识别、大数据分析、实时战场建模等技术调配多域无人装备形成战场合力。

资讯配图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常规武器的对抗”、而是“智能作战体系的较量”,无人作战方队的融入,正在形成新的现代化作战范式。

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等装备可以与歼-20、航母舰群等形成“协同作战体系”,有人装备负责“指挥决策”,无人装备负责“前沿侦察、高危突防”;海上无人潜航器可在深海执行更长期的危险任务,执行长航时的水下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成为潜伏于深海的“幽灵哨兵”;隐身无人机可突防渗透敌方纵深区域,执行实时日夜侦察、监视、目标捕获等任务,解决传统侦察“远而不精”的难题。

整个无人作战方队的展示堪称是“AI技术、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新材料、核心器件”等诸多自主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

资讯配图

随着AI、具身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再过几年,组成一个“机甲士兵”军团也将变得不再科幻。

资讯配图
进击的中国新锐产业
无人作战考验的并非某项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军工科技全链条的协同进化。

首先是无人平台本体硬件,例如无人装备普遍需在有限体积/重量内集成作战、感知、通信等设备,考验材料、结构优化、模块化设计能力,此外还需高效的动力和能源系统,以及战场恶劣环境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的适应技术、抗干扰与防护技术等提升装备的生存能力。

硬件之上,涉及单体自主智能和多源融合导航、运动控制等技术,单体设备之外再形成“多智能体协同作战单元”,又考验规模化、分布式的指挥与协同,涉及一系列抗干扰通信与数据链技术,以及通过AI算法进行多源信息的感知、处理与融合分析,基于战场实时态势变化,AI辅助预测任务风险或推荐行动方案等

资讯配图

军工装备是精悍的产业缩影,折射出中国AI技术应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实现领先优势。

相关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2219.4亿元,工业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7亿元,两者合计将超过4000亿元,且中国在无人机专利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全球70%以上的无人机专利来自中国。

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全球竞争格局。2024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9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4%;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占全球84.7%,四足机器人占全球出货量的72.1%,人形机器人等作为新兴赛道全球市场占比也超过50%,多数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超90%。

正可谓:无坚不摧锐器呈,人机协作战旗擎;威加四海强军势,方队雄姿护太平。祖国加油!!!

-END-

资讯配图
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投稿或寻求报道,欢迎私信“投稿”,添加编辑微信。
【2025免费新年礼】:了解最新科技趋势分析、行业内部的独家见解、定期的互动讨论和知识分享、与行业专家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领取100份AI科技商业研报合集,加群共同探讨与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头部科技晶总微信!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机器人
more
风口上的智能机器人未来10年将加速“下基层”
【抢先报名】先睹为快!2025全球移动机器人新品重磅首发
稚晖君拿下湖北机器人大单,3101万元!
【倒计时7天】具身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
英伟达"最强"机器人大脑平台与5G物联网完成验证测试,RedCap支持人形机器人高效连接
钱江机器人再获鸿路钢构1888台焊接机器人订单
国家级试点!杭州3个机器人项目入选
马斯克:特斯拉未来80%价值将来自擎天柱机器人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九:一文读懂固定翼空中机器人:从原理到应用的全方位技术指南(附下载)
拟斥资约8个亿!国内工控领军企业加码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