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全球新一代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创新企业瑞龙外科宣布,完成6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亿元)的D轮融资,由强生创投领投,礼来亚洲基金(LAV)、渶策资本、GraniteAsia跟投。

同时,瑞龙外科与强生医疗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结合瑞龙外科海山一®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模块化优势与强生医疗科技在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先技术,在中国部分区域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化微创手术解决方案。
此轮融资之前,瑞龙外科早已是资本圈的“香饽饽”:纽尔利资本、翼朴资本、礼来亚洲基金、VivoCapital、经纬创投、纪源资本、LongRiver、江远投资、国联通宝、漢策资本等一众一线投资机构纷纷押注,Pre-B+轮融资近2亿人民币,B轮融资更是超3亿人民币。资本的持续加码与密集青睐,背后是行业对其技术硬实力、商业化想象力和核心团队的高度信赖。毕竟,能让众多“挑剔”的资本巨头接连出手,绝非偶然。
当传统手术在“精细度”和“恢复速度”上越来越力不从心,临床医生们早已盼着更高效的“帮手”。而手术机器人,正是打破这一局限的“外科新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起,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就成了行业“新风口”,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更是妥妥的“行业标杆”:1995年,直观医疗推出第一代“达芬奇”,直接打响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第一枪”,让“机器人做手术”从科幻概念变成了手术室里的真实操作;2007年,“达芬奇”首次登陆中国,在泌尿外科手术中“上岗”,为国内精准外科打开了一扇新窗。
长期以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被“达芬奇”垄断。它既是后来者的“参考模板”,推动技术向更精准、更普惠迭代,却也像一道“高墙”。但很快美敦力、史赛克、强生等国际医疗巨头嗅到这块“蛋糕”的味道,纷纷下场布局,而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
2019年,瑞龙外科正式成立。该公司创始人马长征是是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曾是GE医疗总经理、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更曾任“达芬奇”母公司直观医疗的全球高级副总裁。他的好搭档——联合创始人毛颖博士也不简单,曾主导强生旗下AurisHealth的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发,是Ottava手术机器人项目的重要开发者,还参与创立增强现实公司DreamworldAR。这样的“黄金搭档”,一出手就自带“行业顶配”光环。

不过,手术机器人面临多专科术式覆盖不足、设备性价比失衡、医护人员学习与操作门槛较高等问题,且部分企业存在“以仿制起步”的路径依赖,制约了技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而瑞龙外科响应临床需求,推动手术机器人多专科规模化应用,坚持创新不必从仿制开始,致力于提高手术机器人多专科术式覆盖、优化性价比、降低学习及使用难度为创新重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长征的带领下,瑞龙外科历时4年,把“海山一®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从图纸变成了“临床利器”。
海山一®通过“分体式、模块化、灵巧型”设计,革新了传统手术机器人形态,实现了“分体式架构+全专科适配”双重突破。其模块化台车摆位布孔灵活,并可根据术式需要进行配置,也可在不同手术室之间便捷移动,突破了场地限制,降低了临床使用门槛。同时,瑞龙外科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开创了“按需选配”模式,医院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配台车数量及型号,无需改造场地即可快速部署。
3月,海山一®平台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批准,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平台,也是中国首个初次注册即获批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与胸外科四大临床专科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

产品获批后,海山一®的临床落地速度加快: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团队用它成功完成乳腺手术;7月,山东首例分体式手术机器人子宫内膜癌手术成功完成。
而瑞龙外科的“野心”不止于此。4月底,瑞龙外科全球生产基地在扬州正式投产,这是国内首个分体式模块化手术机器人量产基地,更是国内领先的覆盖“生产﹣临床﹣培训”三位一体的分体式手术机器人全链条产线。据悉,该基地12000平米,设计产能年产500套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50万个高端手术器械,为后续抢占市场打下了“产能地基”。
目前,瑞龙外科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至今已形成150多项海内外专利申请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已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虽以超40%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占比却仅7%,93%市场增量与利润仍由海外企业主导,国产企业突围空间广阔。
展望未来,该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48.1亿元,全球市场更将突破269亿美元。依托庞大人口基数与广阔地域,中国基层医院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远未满足,未来随技术普及、成本下降,其有望下沉基层、实现“遍地开花”。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