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古晓婷
在过去的十年里,移动机器人行业经历过一场“过山车”。最热的时候,资本追逐,企业扎堆,工厂车间里随处可见新机器的身影;而当潮水退去,价格战与碎片化场景的交付难题接踵而至。
华晓精密工业(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晓”)同样身处其中。它既经历过扩张的喧嚣,也穿越了收缩的考验。但与部分同行不同的是,华晓在行业起伏中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定力。华晓总经理秦烨总结道:“华晓要做一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领先的、以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这句话不仅是定位,更是一种坚守。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华晓能够在“变”中找准方向,在“不变”中保持定力。这种“变”与“不变”的交织,锻造了华晓的两种核心能力,即小处着手的持续进化,大处着眼的全局系统性。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成为华晓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小处着手的持续进化
华晓的转型始于产品思路的重塑。随着行业从高速扩张走向稳步调整,价格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多样,许多企业陷入了增长瓶颈。华晓选择把重心拉回到最核心的环节---产品。
在产品矩阵上,华晓围绕牵引式、举升式、重载式和叉车式四大系列展开,强调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公司致力于打造安全、稳定、高效且兼容性强的产线级AGV,并通过研发积累,已实现80%以上的产品可支持非标定制化,能够满足最大负载超200吨的应用场景。为应对柔性化生产中遇到的空间、负载、载具等复杂需求,近年来华晓不断拓展产品线。例如,Omni全向激光重载潜伏车,保持紧凑体积的同时拥有3吨负载,实现SLAM自主导航,全向运行,精准避障,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客户可轻松实现“即插即用、快速换装”。

产品创新背后是技术的迭代。华晓在SLAM导航、运动控制、重载装运、集群调度等方向持续投入,逐渐形成了多机联动、百吨重载转运等领先能力。与市场上一些概念炒作的宣传导向不同,华晓更注重对工艺的理解、技术的应用、场景的创新。
这种以技术为基的演进,不仅体现在产品线拓展与技术迭代,更延伸至细分场景创新与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在月台装卸货这类效率压力大、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的场景中,华晓自研的激光叉车已经实现量产,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工厂物流全流程、全场景、全产品线的布局。
华晓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源于其行业积淀。正如秦烨强调:“我们从汽车行业起步,因此对工艺流程、效率瓶颈、项目管理乃至客户成本结构的理解,都远超一般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及时发现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可创新应用”。也正基于此,华晓产品设计不仅关注设备本身,更兼顾与周边设备的软件集成,助力客户从系统层面提升效率。

汽车总装车间柔性主线项目便是典型实践。传统产线面临投入成本高,周期长,换产难度大等问题。华晓从系统角度出发,开发多款主线AGV,将产线布局模块化,实现产线整体协同,实时调整;提高产线整体效率,确保产线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低场地投入,分批导入模式”,有效缓解客户资金压力。
外界往往注意到,华晓的可定制产品率高达80%,便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家公司似乎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非标产品”上。事实上,这也是华晓与大多数同行的不同之处。它卖出的,从来不是单一设备,而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秦烨解释道:“我们一直对所谓‘非标定制’打上引号,因为它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定制。实际上,我们正致力于将非标定制的能力转化为一种灵活的积木,类似于‘乐高式的定制玩法’。”具体来说,华晓以底盘和模块化零部件为基础,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拆解为多个可灵活拼接的“积木单元”。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保障了底层架构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最终呈现给客户的,不是高成本的单次定制,而是一套既高效又具收益平衡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种“积木组合”的逻辑,让华晓在复杂场景中游刃有余,也让它的产品力不断进化。小处的持续打磨,最终汇聚成了长期竞争力。
大处着眼的系统性
如果说产品是华晓的“内功”,那么经营思路就是其大局观。从组织架构到敏捷交付,再到全球化布局,这些因素更像是华晓的“外功”,它们在不断重构和调整着华晓的全局性战略。

移动机器人项目常因客户需求多变、部门沟通低效致周期拖延、成本失控。华晓通过组织机制变革打造业内公认“交付铁军”,迭代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全流程+扁平化+敏捷交付,破除协作壁垒,提升响应速度,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投产,整个周期平均60-90天,行业绝对领先;成本管控上,其以精细化管理应对需求多变带来的成本变动,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种全局性的思维,也体现在华晓的产能与全球化布局中。2024年,它在浙江龙泉开工建设年产2.5万台AGV的总部基地。这不仅意味着产能扩展,更是组织效率的再次升级: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交付韧性,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华晓累计出货量已突破4万台。

在海外拓展上,华晓选择了一条审慎而灵活的道路。早在2016年,它就在欧洲完成了大规模交付,是国内最早出海的企业之一。但它并没有贸然大规模建分公司,而是跟随头部客户出海,以“开箱即用”为海外项目目标,打造“白色家电”产品模式。同时,华晓提前为团队申请海外签证、开展产品标准认证,确保在项目启动时能够快速响应。这种“工作前置”的做法,也成为它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截至目前,华晓业务已覆盖全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0家行业头部品牌客户。

在全球化布局之外,华晓从客户需求和场景出发,用自下而上的逆向思维,推进具身智能的探索。不同于一些企业依靠概念造势,华晓选择从分拣、装配等效率痛点最突出的工业环节切入,聚焦AI大模型的泛化能力。秦烨坦言:“我们不追求喊口号,而是要真正解决客户关心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正因如此,华晓的具身智能战略虽鲜少宣传,却在稳步推进。目前,华晓已联合国内重点高校、头部客户及AI工业大模型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工业难点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预计将于近期正式发布。这将成为其系统性布局中的又一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