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上1万亿美元!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成为马斯克不能输的一局?

资讯配图

会议预告

9月11日,“2025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敬请关注!

资讯配图
All in AI,马斯克正在为机器人下注一切。

文|编辑部

9月7日,一条看似轻松的微博引起了科技圈的注意。

“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配图是两张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照片。发文者名叫TeslaAI,刚刚完成蓝V认证,简介显示这是特斯拉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向的官方账号

资讯配图

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发现,除了微博外,TeslaAI还悄然登陆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多个中国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并均完成官方认证。

资讯配图

虽然这些账号目前的粉丝数量不多,整体运营风格也较为低调,但多平台同步入场,本身就是一个信号:特斯拉正在为“AI 与机器人”战略,在中国市场搭建全新的传播矩阵。

如果单看这些账号,可能只是一场常规的品牌传播。但放进当下的时间背景里,就显得意味深长:就在同一周,特斯拉董事会抛出了与马斯克挂钩的万亿美元对赌协议,其中核心目标之一正是百万台Optimus的交付。

再结合马斯克此前的高调表态“未来特斯拉80%的市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以及“宏图计划4的整体战略,TeslaAI 的出现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社媒动作,而更像是一次传播层面的先手。

毕竟,机器人正在成为特斯拉第二增长曲线的主角,而中国,正是这场新故事最热的试验场之一。

01

All in AI,马斯克为机器人下注一切

就在不少人还以为 Optimus 只是马斯克“抽空玩票”的副业时,特斯拉已经悄悄完成了战略重心的再定位。

最近几周,特斯拉在机器人方向上的动作密集出现。

首先是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技术迭代。在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和视频中,新版Optimus换上了金色或黑色的新外壳,还展示了接爆米花等动作。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应,这并非大家期待已久的 Optimus V3,而是 V2.5。他强调,研发路线是“渐进迭代”,而不是一蹴而就。相比初代原型机,V2.5 已经展现出更自然的动作控制、更灵巧的手部抓取能力,以及在能耗与稳定性上的优化。

资讯配图

此外,据爆料,Optimus的训练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特斯拉已经抛弃了原先依赖动作捕捉装置和 VR 远程操作的训练方法,转而采用“纯视觉”训练方式:员工戴着头盔和背包式多摄像系统录制日常动作,用这些视频数据训练 Optimus 学习折叠衣物、抓取物体等技能。

这种方式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经验一脉相承,用规模化的视觉数据推动机器人自我学习,显示出公司正把 AI 能力全盘移植到新产品中。

另一侧,更加精彩的剧情正在资本层演绎。特斯拉董事会提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将马斯克未来10年的报酬与12项“超现实”目标深度捆绑

资讯配图

其中最受关注的包括:100万台机器人的交付、100万台Robotaxi 的落地、年收入增长到4000亿美元,以及市值提升至当前的8.5倍。如果这些目标全部达成,马斯克将获得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的奖励

这是资本层面的 All in:这份方案把机器人交付与公司市值直接绑定,未来十年,特斯拉的估值模型将越来越依赖机器人业务的落地。换句话说,机器人如果不成,特斯拉未来十年的市值支撑体系或许就会坍塌。

这份“对赌协议”与马斯克近两年频繁释放的言论高度契合。无论是在股东大会还是公开访谈中,他多次强调:未来特斯拉的市值将主要来自机器人,而非汽车业务。

而在《宏图计划四》(Master Plan Part 4)中,特斯拉的三大核心被进一步明确:能源、自动驾驶、机器人。其中,Optimus 被写进计划的核心条款,成为公司下一阶段的战略重心。

资讯配图

从技术迭代,到资本激励,再到战略蓝图,这一系列信号勾勒出同一个结论:特斯拉正把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未来想象力压向机器人。

02

对赌目标的落地,离不开中国?

要理解“TeslaAI”账号的意义,不能只看特斯拉自身的动作,还需要放进当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整体背景里。

2025 年被业内普遍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与多家研究机构的测算,中国市场今年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

各大企业披露的订单总数更是已经超过3万台,这个数字或许有水分,但从科研院校的试点采购,到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商业运营、政企服务等应用场景的逐步落地,需求端的加速让产业链快速升温。(延伸阅读: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数已超3万台?

资本与政策也在合力推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多地政府配套出台补贴、示范工程和专项资金。这意味着,从“样机试验”到“规模交付”,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快跑通产业化路径的市场。

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尤为突出全球范围内具备整条机器人供应链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无疑是其中体系最完整、响应最快的市场之一。从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到整机制造、系统集成,中国厂商可以在一个省级区域内实现全链条闭环。

成本控制能力也在拉开差距。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材料成本,在中国已经被压缩到约1-3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同行的水准。与此同时,本土企业在产能扩张和柔性制造上的能力,也形成了规模化加速器。

典型的代表是宇树科技,推出了售价不到4万人民币的R1,能够完成翻滚、跑动、格斗等高复杂度动作。其他如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等新兴公司,也凭借低价量产与技术迭代迅速进入市场。整体而言,中国已经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量产的完整生态闭环。

从外部环境到内在逻辑,特斯拉几乎找不到理由绕开中国市场。无论是政府采购带动的应用场景,还是本土企业快速验证的产业链协同,都让这里成为全球最接近大规模应用的市场。

可以说,马斯克设下的“百万台目标”,要想兑现,最现实的土壤就在中国。

而这套逻辑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斯拉在中国能否找到真正的落地场景。如果 Optimus在工厂、物流、服务业中率先跑通,百万台的目标就会从纸面数字变成现实进程;反之,它可能沦为又一次过于乐观的承诺。

03

热潮之下,Optimus面前的四道坎

在资本市场与舆论场双重推动下,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叙事已经初步成型。但故事要走下去,还存在几重不确定性。

首先是落地节奏马斯克的目标一向激进,百万台 Optimus 的设定虽然点燃了想象力,但短期内仍受限于成本、供应链与安全标准。相比中国本土厂商已经能把售价压低到数万元人民币,特斯拉在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尚未显现。

资讯配图

其次是监管与社会接受度在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商场、家庭之前,安全性与合规性是必须跨过的门槛。自动驾驶的经验已经表明,技术成熟与社会普及之间存在时间差,Optimus也难以例外。

再者是竞争格局中国市场并不缺玩家,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企业都在快速量产。对于他们而言,特斯拉既是潜在的标杆,也是需要直面的对手。如何在技术、价格、场景上形成差异化,将决定 Optimus 的真正定位。

资讯配图

最后是叙事与现实的落差微博上的“努力改善身材”可以引发话题,对赌协议的“百万台”可以赢得资本掌声,但如果缺乏持续可见的成果,这些叙事最终可能反噬特斯拉的公信力。

回到起点,无论是多平台同步运营的 TeslaAI,还是董事会写进合同的硬指标,本质上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特斯拉能否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热潮中,用实际落地证明自己不是讲故事的人,而是真正的执行者。


9月11日,2025(第二届)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即将召开。该大会聚焦“感知-控制-数据”核心环节,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敬请期待!

资讯配图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推荐阅读

超140亿!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盘点

超75款!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四个角色眼中的“人形机器人训练真相”

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

 本体 

优必选|宇树|智元|云深处|开普勒

越疆|众擎|数字华夏|威迈尔

魔法原子|逐际动力|星动纪元

供应链

电机-步科六维力-坤维科技航凯微电

控制器-阿普奇睿芯行灵巧手-灵巧智能

触觉-帕西尼戴盟|视觉AI-微亿智造

空间智能-无穹创新空间计算芯片-芯明

自主导航-小驱智能|激光雷达-万集科技

场景应用

3C-富士康|智能产线-豪森智能天奇股份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倒计时2天】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
2025年第九个月份,机器人领域迎来了一场资本与产业的「狂欢」……
【机器人】苹果要求供应商转向机器人制造
华晓精密:跳出既定逻辑,以“系统韧性”书写移动机器人新范式
乐聚机器人即将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Seeds|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
国产人形机器人连夺四项全球第一,模型霸榜三大国际测评
站上智驾和机器人风口,“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开启全球发行,即将登陆港股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 10 亿元 A+ 轮融资,多元资本押注共同布局具身智能未来
【10月29日】2025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产业峰会火热报名中!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