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空中出租车” 到无人机送咖啡,低空经济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打个‘飞的’去机场,坐‘空中出租车’跨长江,在长城边接一杯无人机送来的咖啡……” 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正悄然走进现实。
2024 年,“低空经济”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听起来有些 “高冷” 的领域,瞬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焦点。一年多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密集出台,企业纷纷入局研发,一个个酷炫的应用场景落地,低空经济这条 “新赛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起飞”。
01 低空经济 “破圈”:从小众体验到大众生活
“太激动了!从没有过这样的视角看迪士尼烟花。” 今年 1 月,安徽的吴女士带着孩子在上海浦东星野直升机飞行基地,搭乘直升机完成了一场 “空中观演”,这是当下低空经济走进大众生活的缩影。
如今,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蔓延: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 30 个省份把发展低空经济写进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专项政策。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低空经济” 更是高频热词,“向天空要生产力” 成为各地的共识。有机构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8591.7 亿元,千米之下的天空,藏着万亿级的机遇。
02 政策 + 技术双轮驱动,低空经济 “加速跑”
低空经济能快速 “起飞”,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发力。

从政策端来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聚焦建设现代化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民航局、发改委等部门也在机场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等领域推出配套举措,为低空经济扫清障碍。
地方层面同样动作频频:湖北搭建 “中移凌云” 低空运营平台,实时监控武汉、十堰等地的低空飞行物航行状态,构建起智能 “信息网”;北京、上海、常州等 15 个城市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 2025 年打造 100 个示范项目,从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到物流配送、空中游览,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技术创新则为低空经济 “添翼”。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突破:

“现在最明显的感受是,行业发展更理性了。”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说,随着顶层设计完善,低空经济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经济与新能源车产业链重叠度达 75%,既能拉动新增长,又能为现有产业 “延链”,成为经济发展的 “新引擎”。
03 万亿赛道如何飞 “稳” 又飞 “好”?
尽管低空经济势头正猛,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个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 “飞得高、飞得稳”,还有几道坎要跨。
首先是场景落地要 “实”。目前,低空物流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快速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场景,但需要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配套。业内建议,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应用,比如旅游城市侧重空中游览,工业城市发力电力巡检、物资运输,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其次是核心技术要 “强”。当前,低空经济还面临不少技术短板: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精准感知技术有待突破,部分飞行控制零部件依赖进口,电池续航能力也难以满足长距离飞行需求。同时,行业还需要更多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最重要的是安全底线要 “牢”。低空飞行涉及空域管理、飞行监管等多个环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吉林省无人机产业协会会长王树武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从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到运行服务,形成全链条的规划和管理,让低空飞行 “有章可循”。
“培育新产业是一场长跑。” 张学军的这句话,道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从科幻到现实,低空经济的每一步突破都需要耐心 —— 资本要耐住性子,政府要做好长期规划,企业和科研人员要深耕技术。相信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体系持续健全,未来我们的 “天空生活”,还会有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