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芯片,DRAM的开山鼻祖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13 10:45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来自all about circuits
 

1970 年,英特尔推出了 1103 芯片,这是第一款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 DRAM 芯片,也是半导体存储器首次在价格、密度和逻辑兼容性上全面超越磁芯存储器。


在 1970 年代初期,大多数数字系统仍在使用磁芯存储器——由人工手工编织的铁氧体环网格组成。它可以工作,但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且制造过程极其耗费人力。如果半导体存储器想要真正取代磁芯存储器,它不仅要匹配磁芯的性能,还必须在成本上更具优势。


这正是 1970 年 10 月发布的英特尔 1103 所要实现的目标。在与霍尼韦尔(Honeywell)的比尔·雷吉茨(Bill Regitz)和鲍勃·普罗布斯廷(Bob Proebsting)合作下,1103 采用了三晶体管(3T)动态单元设计,在复杂度和面积上做出权衡,以提高可制造性。它的初始售价仅为 60 美元(折合约每比特 1 美分),远低于磁芯存储器。随着良率提高,到 1973 年成本已降至约 4 美元一片。


资讯配图

英特尔 1103 的陶瓷变体 C1103

(图源:Wikimedia)


尽管起步艰难,1103 仍成为第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半导体 DRAM,也是第一款在技术和商业上真正挑战磁芯存储器的产品。到 1971 年,它已是全球销量最高的半导体存储芯片。两年之内,18 家主要计算机厂商中的 14 家(包括 HP、DEC、Honeywell 和 CDC)都采用了它。


性能方面,1103 并不出众,但速度足以满足许多逻辑级应用,尤其是在小型机和大型机中。设计人员未必喜欢它,但因其经济性,不得不用。




1103的内部设计




从技术角度看,1103 即使在 1970 年也算不上先进。它将 1024 位数据(1024 x 1)封装在一个 18 引脚的双列直插封装中,使用 p-MOS、8 微米硅栅工艺制造。每个存储位的核心是一个三晶体管动态单元:简单、紧凑,在合适的放大电路支持下速度也够快。


内部结构为 32×32 位阵列,芯片使用 32 个感应放大器一次读取或刷新一整行。要刷新全部内存,系统需要每 2 毫秒访问 32 行一次。实际应用中,许多设计者采用突发刷新策略,一次读取整个阵列以保证所有动态单元在时间窗内被复位。


资讯配图

英特尔 1103 的 DRAM 内存单元。(图源:

Wikimedia)


不过,1103 的输入输出最初并不兼容 TTL。它需要约 16V 的电压,对时钟、片选和建立/保持时间要求严格。这意味着需要额外的刷新逻辑和精心设计的控制器。但即便如此,它仍比管理磁芯存储器的破坏性读出操作和庞大体积要简单得多。




设计者“又爱又恨”的芯片




1103的早期用户觉得它颇为棘手:时序图苛刻、建立/保持时间窗口狭窄、刷新要求严格、控制信号稍有不当就可能造成数据错误。正如英特尔销售经理 A.C. “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在 1973 年所说:“他们恨它,但他们仍然用它。”这句话生动概括了 1103 的缺陷与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此外,英特尔早期的硅片良率很差,迫使公司多次修改掩膜版,直到第五个版本才实现大规模稳定量产。为缓解集成难题,英特尔随后推出了 1103A,改进了时序裕度,增加了片上地址缓冲器,降低了功耗,并实现了 TTL 兼容输入输出。


1103A 可以直接替换 1103,大大简化了内存控制器的设计,推动了更广泛的采用。惠普的 9800 系列、DEC 的 PDP-11,以及多款霍尼韦尔小型机都采用了 1103/1103A 作为主存。英特尔很快还推出了配套芯片,进一步降低了集成难度。到 1973 年,磁芯存储器的衰落已成定局,半导体 DRAM 的时代正式到来。


资讯配图

英特尔称 1103 是“磁芯存储器统治地位的丧钟”。(图源:英特尔)




为 DRAM 奠定基础




最终,英特尔 1103 证明了半导体存储器不仅能在密度上扩展,也能在产量、成本和兼容性上立足。


虽然 1103 使用的是三晶体管动态单元和 p-MOS 技术,但它为后来的单晶体管 DRAM 奠定了基础,例如 Intel 2104 以及 1970 年代中期的 4Kb n-MOS 芯片。它同时确立了 DRAM 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对今天的存储系统设计者来说,1103 提醒我们:最具颠覆性的设计未必最优雅,而系统层面的经济性往往比晶体管级的完美更重要。


参考链接

https://www.allaboutcircuits.com/news/intel-1103-the-dram-chip-that-dethroned-magnetic-core-memory/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END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55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一颗改变了世界的芯片

美国商务部长:华为的芯片没那么先进

“ASML新光刻机,太贵了!”

悄然崛起的英伟达新对手

芯片暴跌,全怪特朗普

替代EUV光刻,新方案公布!

半导体设备巨头,工资暴涨40%

外媒:美国将提议禁止中国制造的汽车软件和硬件

资讯配图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点赞


资讯配图

求分享


资讯配图

求推荐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芯片
more
国产AI训练与推理芯片破局之战
市值超1500亿!江西宜春小镇走出“光芯片之王”
Arm服务器芯片,太猛了
关闭产线、转移万人,芯片大厂退出三代半!
美国《芯片法案》执行办公室被指非法,大批裁员!
ACCON2025高端芯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议题和首轮嘉宾揭晓,速来围观
商务部决定:调查美产模拟芯片
我天,拆解发现一个集成控制+霍尔+H桥驱动多合一的无刷驱动芯片,竟然才才才8毛?
芯片失效分析技术专家根据多年经验整理了50个常见问题和相应答案
成都汉桐光耦芯片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