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9月18日,一则消息在机器人圈刷屏。
据外媒报道,美国制药公司PharmAGRI已与特斯拉签署意向书(LOI),计划在自营农场运营、原料药(API)合成以及处方药生产环节,部署多达10000台 Optimus V3人形机器人。
这一数字瞬间引发了业内热议,但热度尚未褪去,事件似乎便迎来了“反转”。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PharmAGRI 官网截图,并直接@马斯克求证真伪。马斯克简短回复:“fake”(假的)。
从语境上看,他的意思大概率是“网站页面是假的”,但对于所谓的“万台订单”,马斯克并未正面回应。
事实上,即便没有马斯克的否认,这一订单在业内也早已遭遇质疑。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Optimus V3 暂时并没有展现出大规模量产的迹象,如今突然冒出上万台的大单,很难不让人怀疑真实性;其次,在资金层面,PharmAGRI 的体量和财务能力与这一规模的采购并不匹配,毕竟这意味着至少数亿美元的支出。
因此,不少人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次借助特斯拉热点的炒作。
其实,比起真假未明的“万台订单”,这件事背后还有许多潜在问题。以这次风波为切口,我们不妨延伸来看: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频频出现的大额订单背后,究竟还埋藏着多少“雷点”?
雷点一:“不太靠谱”的合作方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PharmAGRI并非一家主流认知中的制药公司。相反,它的业务模式和定位相当特殊。
该公司官网介绍其具备“从种子到注射”的全链条能力,强调“植物基”“本土生产”药物,甚至有媒体指出其涉及一些敏感领域。更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它刚与一家主打“DEA持证种植大麻”的公司 Bright Green 合并。
问题在于,如此背景复杂、尚未在产业界真正建立可信度的企业,却突然抛出“1 万台人形机器人”的超级订单,自然让人质疑其动机。
在当前行业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类“合作方不太靠谱”的现象,逐渐成为潜在的风险源。
有时,我们也会看到部分订单来自并未真正具备应用能力的实验型企业、地方园区、甚至是海外“壳公司”,它们要么是为了炒概念、要么是博资本关注,合作本身并不具备严肃性。这种背景含混、资质存疑的下游方,往往在“签约”那一刻获得了最大曝光,但后续极少有真正落地的进展。
雷点二:“意向”订单不等于真实订单
这份 PharmAGRI 抛出的“万台订单”本质上是一份意向书(LOI),而非正式合同。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它并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也无法厘清采购金额、交付周期、付款条件等核心要素。
这类“模糊订单”在近期行业宣传中屡见不鲜。不少企业在发布新闻稿、对外展示成果时,使用“意向”“框架”“战略合作”等表述,刻意模糊与真实采购合同之间的边界。
一纸“意向订单”,往往被当作估值加分项或融资亮点,成为展示“商业化进展”的工具。对外界而言,难以判断这些协议是否真的具备交付与履约能力,从而拉大了“热度”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雷点三:量产与交付能力滞后
即便抛开合作方和合同的疑点,这一“万台级”订单的交付可行性同样令人质疑。
截至目前,特斯拉官方尚未公开展示Optimus V3的实际产品。此前在网络上亮相的,是披着金色外壳的 V2.5 版本。Optimus未来当然具备想象空间,但当前来看,其生产线、可靠性测试、模块化装配、售后体系都尚不成熟。
当然,就算订单真实存在,也远远不是终点。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真正实现稳定交付的企业仍属少数,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未脱离实验室或展厅,量产能力非常有限。
雷点四:资金能力与真实需求错配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仍然高昂,从现阶段公开数据看,普遍在20万元-80万元人民币之间,部分配置较高的产品甚至突破百万。在这样的价格体系下,客户是否具备真实的采购能力,本身就值得推敲。
以 PharmAGRI 为例,哪怕按最低报价来算,1万台 Optimus 至少意味着数十亿美元以上的支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PharmAGRI无论在现金储备、营收水平,还是融资渠道上,都未展现出能支撑如此大规模设备采购的能力。订单金额与客户财力之间的错配,也加剧了市场对“订单真伪”的质疑。
放眼整个行业,这种“客户财力无法匹配订单规模”的现象并不罕见。很多订单对采购方来说只是“纸面数字”,没有资金保障、没有商业模型支持,最终大概率无法兑现。
雷点五:场景落地仍是最大不确定性
当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在探索“用在哪里”的问题。从仓储、制造、医疗,到农场、地产、餐饮,几乎每一个赛道都出现过人形机器人的“试点项目”,但真正具备 “刚需+高频+可规模化” 特征的场景仍未跑通。
此次 PharmAGRI 提到的“农场+原料药+处方药制造”看似很有想象力,但人形机器人在这些环节中能否实现真正的人效替代、成本优化和流程协同?目前并无成熟案例支撑。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万台”“千台”订单中:落地在哪?谁在用?有没有效率提升?数据反馈怎样?这些问题始终没有答案。而一旦脱离真实场景需求,订单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虚。
在这样的基础上,过早释放“万台订单”,无异于在产业尚未成型之时,提前引爆一轮泡沫。
结语:订单之外,更需要冷静与理性
PharmAGRI 和特斯拉的“万台订单”风波,无论最终真相如何,都已经为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在资本与舆论的共同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在被裹挟进一轮又一轮的“订单狂欢”。
问题在于,这些数字往往掺杂了过多的修辞和想象。从合作方资质,到合同类型;从交付能力,到资金匹配,再到场景可行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风险。所谓“雷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行业现状的冷静提醒。
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产业发展的逻辑从来不是靠一纸意向书堆出来的。真正的突破,需要企业在研发、供应链、资金模式与应用场景上扎实推进,用可验证的交付结果来回应市场的期待。
在喧嚣的订单叙事背后,行业更需要一份理性与耐心。唯有如此,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走出概念与泡沫,迈向有价值的落地与规模化。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