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不幸的是,Rethink Robotics第二次破产了。”协作机器人“鼻祖”Rethink Robotics前首席执行官Julia Astrid Riemenschneider,向媒体证实了这一令行业唏嘘的消息。
作为协作机器人(Cobot)概念的提出者,Rethink Robotics的二次折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悲剧,更折射出全球移动机器人行业暗藏的生存危机。

“重启”后再度“折戟”
Rethink Robotics成立于2008年,由MIT教授Rodney Brooks创立。另外,Rodney在上世纪90年代还创立了扫地机器人企业iRobot。
成立之后,Rethink Robotics不仅定义了“协作机器人”这一新品类,还先后推出了两款标志性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分别是双臂机器人Baxter和单臂机器人Sawyer,能够处理普通机器人无法处理的高精度工业任务。
在资本市场上,Rethink Robotics也曾是追捧的“宠儿”。在2008年-2017年之间,Rethink Robotics共获得了8轮融资,总金额累计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GE Ventures、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等知名机构。
其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更是全程参与8轮投资,合计注资1.1153亿美元,足见资本对其技术前景的认可。
然而,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胜势。在2018年,Rethink Robotics时任首席执行官Scott Eckert通过电子邮件宣布企业倒闭,核心原因直指“产品价格过高、全球市场竞争力不足、销量长期未达预期”,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
不过,Rethink Robotics的技术资产并未就此沉寂。倒闭后不到一个月,德国HAHN集团收购了Sawyer协作机器人及Intera软件的知识产权与商标,将其纳入旗下United Robotics Group体系。
时隔六年,HAHN Group于2024年9月宣布“重启”Rethink Robotics的业务,并将公司从德国迁回美国。此次重启,Rethink Robotics不仅推出新一代协作机器人,还跨界进入AGV(自动导引车)领域,发布MRE 550、MRE 1400两款自主移动机器人,并创新性推出“AGV+协作机器人”复合解决方案,试图通过“一机多用”提升效率与灵活性。
遗憾的是,“重生”仅维持一年,Rethink Robotics仍难逃“关闭”的命运。对此,Julia Astrid Riemenschneider解释道,主要是因为这些新产品尚未准备好发布,导致销售落后于计划。与此同时,联合机器人集团的投资者决定撤回资金,并让集团申请破产,这导致Rethink Robotics在美国的业务停止运营。
截至破产时,Rethink Robotics位于美国肯塔基州Hebron的知识产权及产品命运仍未敲定。

多国移动机器人企业接连“折戟”
Rethink Robotics的悲剧并非个例。据高工移动机器人不完全观察,自2024年以来,从美国卸车机器人公司Dextrous Robotics,到以色列攀爬式AGV企业BionicHIVE,再到西班牙AGV供应商Kivnon Logística,乃至加拿大3D仓储机器人明星企业Attabotics,已有多家曾获资本青睐、技术亮眼的企业接连陷入破产清算或解散的困境。
从业务层面来看,以上企业主要聚焦在物流自动化、仓储智能化等领域,致力于为相关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不幸的是,这些企业最终却走向了倒闭的结局,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2019年成立的Dextrous Robotics,主打卸车机器人产品,核心产品DX-1旨在解决物流卸车环节的自动化需求。然而,自创立以来,Dextrous Robotics就陷入“成本陷阱”,核心原因是其DX-1采用高度定制化设计,极少使用现成零件,导致单台物料清单成本超30万美元,远超市场接受范围。
尽管Dextrous Robotics累计筹集到800万美元资金,但面对商业化生产的巨额投入,资金迅速耗尽。更致命的是,其后续融资未能顺利推进,最终因资金链断裂,于2024年宣布解散。
同样,BionicHIVE在运营过程中,因战争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被切断。作为一家依赖外部投资推动研发与业务拓展的企业,失去主要融资来源后,严重的现金流短缺使其无法继续运营,只能提交清算请求,积累的约1800万美元债务成为压垮BionicHIVE的最后稻草。
自成立以来,BionicHIVE一直专注于开发用于仓库和物流操作的机器人系统。其旗舰产品SQUID是一个先进的机器人系统,旨在自动化物流仓库中的货物收集、组织和分发。
Kivnon Logística作为西班牙自动导引车(AGV)供应商,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制造和仓库中的物料处理及物流环节,且汽车行业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遭遇周期性挑战,市场对AGV的需求大幅下滑,直接产生连锁反应,致使Kivnon Logística增长放缓。
尽管Kivnon Logística在2023年有一定收入,但仍出现税前亏损,最终因财务困境进入破产程序,成为“过度依赖单一行业”的典型反面案例。
以创新3D仓储机器人供应链系统闻名的Attabotics,曾是行业“明星企业”,不仅累计融资超2亿加元,还获得加拿大政府3400万加元的专项资助,核心技术被认为能颠覆传统仓储效率。不过,由于Attabotics的战略失误与客户信誉崩塌,也以失败而告终。
具体来看,Attabotics“烧钱”速度远超营收增长,每月高额现金消耗持续侵蚀资金储备。另外,在经营已陷困境时,其选择与重要合作伙伴Canadian Tire对簿公堂,不仅耗费大量时间、人力与资金,更严重破坏商业信誉,导致投资者信心骤降。雪上加霜的是,Attabotics的主要客户Nordstrom宣告破产,导致其收入来源锐减,多重压力下,Attabotics于2024年轰然倒闭,300多名员工被连夜解雇。
通过梳理上述企业的倒闭历程,不难发现其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在资金管理、战略决策、市场适配三大维度上出现严重偏差,最终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

写在最后
当前,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也普遍深陷多重痛点的泥沼,面临技术、市场、资金、竞争等一系列挑战。
某种程度来看,国外移动机器人企业的接连倒闭,也为国内同类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
接下来,国内企业需警惕“单一行业依赖”风险,在巩固现有优势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场景,比如冷链物流、医药仓储、新能源制造等,通过“多行业覆盖”分散市场波动风险;同时,加强与客户的深度沟通,以“需求为导向”设计产品,避免“技术自嗨”,确保产品既能解决客户痛点,又能实现规模化推广,真正打通“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
在资金链把控上,国内企业需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严格控制产品成本,确保产品定价符合市场预期;同时,加快商业化落地,通过与下游企业签订长期订单、拓展多场景应用,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除此之外,国内企业还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不能过度依赖单一投资来源。
总体来看,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国外移动机器人企业的接连倒闭,既是风险信号,也是转型机遇。未来,企业唯有以“资金稳健”为根基、以“战略聚焦”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避开“倒闭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