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汽车产业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与性能优化的专用技术装备体系,涵盖三电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的检测、环境可靠性测试、充电设施校验等核心领域,涉及电池充放电测试设备、电机性能测试仪、高低温试验箱、充电枪插拔力试验机等关键设备,为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到维修保养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安全验证。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稳步提升、政策的积极推动以及后市场服务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从市场基础来看,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其中首批2020-2021年投放的车辆逐步超出3-5年质保期,三电系统进入健康检测刚需期。车主对电池续航衰减、电机性能下降的担忧,直接转化为检测机构的设备采购需求。
从增量空间来看,新能源汽车延保服务与二手车交易的繁荣为检测设备提供了增量空间。因三电维修成本高,2024年新能源汽车延保同比提升15%左右,延保机构为控制理赔成本,通过专业设备定期评估车辆状态。此外,新能源二手车的主流交易平台已将三电检测列为必检项,检测设备的专业性和产出的数据,成为平台吸引用户、保障交易公平的关键竞争力。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检测监管体系的完善推动设备技术升级与应用普及。如2025年3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将动力蓄电池安全、高压系统绝缘、车载诊断系统(OBD)功能纳入强制检验范围,引导检测机构改善更新设备。

安全可控化、价值可量化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较于燃油汽车的动力架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与价值判定难以依赖既有经验,其专用检测设备是实现“风险可测、价值可量”目标的唯一有效技术手段。在安全防控层面,三电系统隐患难以通过目检判定,却存在引发热失控、动力中断等严重安全事故的风险。通过应用电池健康状态(SOH)检测设备追踪电池容量衰减轨迹,结合热失控仿真测试预判电芯微短路风险,两类设备协同应用可显著提升电池安全隐患排查效能,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及检测机构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支撑。在车辆后市场价值评估方面,三电系统成本约占整车总成本的40%至60%,其技术状态直接关联车辆残值与服务定价。若缺乏专业检测数据支撑,延保服务提供方仅能依据车辆使用年限进行粗略定价,易因实际电池衰减程度与预估偏差引发理赔争议;在二手车交易环节,买方亦常因顾虑电池续航里程衰减、电机隐性故障等问题而交易决策迟疑。专业检测设备则能够提供统一、量化的评估基准,其检测结果直接对应车辆实际续航能力与残值折扣系数,同时可有效验证动力系统是否存在性能损耗,为解决价值评估信息不对称这一行业痛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有力促进市场形成科学合理的车辆定价机制。
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各类市场参与者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促使新能源汽车检测行业供给端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态势。专业检验认证机构依托在汽车检测领域长期积累的品牌公信力、成熟服务网络及丰富经验,稳步向新能源汽车检测领域拓展转型。通过引入高精度电池检测设备、电机性能测试系统等先进设施,同步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已构建形成覆盖安全性能、动力系统与电池状态的全方位检测能力体系。新兴第三方检测平台快速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技术痛点,在电池衰减溯源、续航真实性验证等细分领域建立专业优势,成为填补市场服务空白的重要力量。汽车生产企业授权检测机构凭借与原厂技术数据的深度对接,在核心部件质量保证检测、维修后性能校准等领域持续保持一定市场份额。检测设备厂商逐步由单一设备销售向检测技术输出、运行维护支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拓展延伸,进一步丰富了供给端服务形态,促进行业供给由基础检测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持续优化升级。
标准滞后或成新能源汽车检测行业首要难题
新能源汽车检测行业面临标准更新与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的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更新,包括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机效率优化以及智能网联功能持续丰富,检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滞后于实际技术发展进程。尤其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现行标准未能全面涵盖其特有性能参数与安全要求,导致检测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这种标准与技术发展脱节的现象,不仅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亦制约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与规范化发展。
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普及率的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激光雷达测距精度、高分辨率摄像头图像识别率等感知系统关键性能的检测需求激增。然而,当前检测设备行业的供给存在显著短板,主要体现在检测能力覆盖不全与标准适配滞后两方面:一是核心检测能力缺口明显。尽管基础OBD检测功能已普及,但支持激光雷达、摄像头等L2+级感知硬件核心专项性能检测的设备覆盖率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主机厂在智能车型研发验证和后市场维修环节对高精度、专项化检测的迫切需求。二是检测标准迭代落后于技术革新。现有检测方法更新速度跟不上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节奏。以电池安全检测为例,当前主流检测标准(如充放电循环测试)仍基于传统电池体系设计,无法有效验证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所承诺的“无热失控”等安全特性,检测方法与新技术安全要求间的适配性断层正日益扩大。
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需兼具多学科交叉能力,行业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检测精度难保障。从需求端看,检测设备操作需融合电化学、自动化控制、汽车电控三大领域知识。作为电池热失控模拟设备的操作人员,既要能分析电芯衰减曲线,又需掌握设备温控系统调试技巧,这类复合型人才正是行业扩张期的核心缺口,部分检测机构因缺人导致核心设备闲置率较高,严重影响服务能力。从供给端看,人才培养存在“周期长、适配性低”的问题。高校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多聚焦“汽车检测”或“设备制造”单一方向,缺乏“检测设备+新能源技术”的交叉课程,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设备的原理与操作几乎未覆盖;同时,实训体系不完善,多数院校缺乏真实的电池热失控模拟设备、智能感知检测平台,学生毕业后需1-2年岗前培训才能适配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剧供需断层。
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行业面临安全监管与规范缺失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所搭载的高压电系统与大容量电池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行业层面缺乏统一的安全操作规范与强制性的防护配置指导参考,各检测机构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电池充放电测试中,若缺乏权威标准对温控、防爆措施的强制性要求,可能会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难以处理并引发事故。

建议政府鼓励汽车制造商、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以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前沿技术,制定和完善检测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方法。加快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检验配套设备标准制定工作,将智能感知硬件检测、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等要求与标准纳入标准制定范畴,推动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技术与产业需求同步发展。
为进一步缩短技术迭代周期,应推动建立由车企牵头、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厂商与新能源汽车检测机构深度参与的“车企研发中心-设备厂商生产线-第三方检测机构”三级验证机制。由整车企业提出新车型技术参数与检测需求,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厂商负责技术转化与设备试制,同步在车企研发中心开展设备验证测试,确保研发成果直接匹配产业应用场景,定向解决传统设备无法覆盖的检测盲区。同时,推动检测设备技术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开发核心检测单元,实现同一设备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兼容适配,降低设备重复投入成本;支持企业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设备数据处理流程,提升检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全面解决设备技术滞后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的核心问题。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推动职业院校与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厂商、新能源汽车检测机构联合办学,推动职业院校与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厂商、检测机构联合开设新能源检测设备运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设置覆盖电化学基础、自动化控制、汽车电控系统三大模块,同时,引入或参考海外标准的设备操作手册作为实训教材,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鼓励设备厂商在全国建设多个区域性实训基地捐赠或低价提供电池热失控模拟设备、智能感知检测平台等核心设备,同步开发用于教学的VR虚拟检测系统,模拟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检测场景,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足够多的实操训练,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周期大幅减少。
为防范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制造及使用中的安全风险,切实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需要构建行业安全治理体系。由监管机构与行业组织牵头,制定并推广检测安全操作规范与防护设备强制配置指导手册。引导检测机构从技术防护与流程管控两端入手,在技术防护层面,通过高压隔离、漏电监测及设置紧急断电装置,来提升用电人员的安全系数,在管控层面,通过设计智能温控、防爆腔体与自动灭火单元,实时监测异常并快速响应;在软件层面,预设标准化操作指引与权限分级系统,内置操作日志追溯功能,强制资质认证准入,全面降低行业整体安全风险。

滑动查看报告全文
下载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登录赛迪满天星APP。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END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