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 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苗雨竹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权力重构。
当电气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至,传统汽车市场上,原本以欧、美、日等为主导的行业技术壁垒正在逐步瓦解,一条以中国市场为策源地、以新能源技术为突破口、以“技术+体系”双输出为特征的全球化新路径,正在重新书写世界汽车的竞争规则。
在这场静默却剧烈的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出海模式,也已经悄然生变,已经开始从过去“以价取胜”的单一产品贸易,升级为“以技术赋能”为主的生态共建,而这,也正是浩思动力子业务集团-极光湾科技全球CEO王瑞平,在全球顶级舞台2025 IAA Mobility上,与盖世汽车交流时所展现出的战略底气。
“我们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把产品、技术加体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王瑞平语气坚定地表态,不仅概括了浩思动力出海的核心理念,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输出,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
浩思动力是吉利和雷诺共同成立的全球动力科技公司,承载着双方在高效动力系统和混合动力领域的技术积淀和国际化野心。“我们在全球已经处于第一梯队,”王瑞平在谈到中国混合动力技术时如是说。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过去六、七年间,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不断积累、迭代、突破的缩影。从早期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甚至反向输出,中国动力总成企业正在改写全球汽车技术竞争的新格局。
在2025 IAA的展馆中,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几乎“平分秋色”的参展阵容,也印证了王瑞平的判断:中国汽车产业已从昔日的学习者、追随者,成长为今天的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而浩思动力,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代表之一——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技术、标准与合作模式。
“我们要做就做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王瑞平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不仅是对浩思动力自身定位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链整体能力的自信宣言。王瑞平认为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要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与顶尖玩家同台竞技,共建生态。
当然,全面出海的“战役”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王瑞平也坦言,不同市场的法规差异、文化融合、供应链本土化等问题,都是出海路上必须面对的“硬骨头”。尤其是在欧美这类对安全、排放等有极高要求的市场,如何将中国“快”的研发节奏与当地“稳”的验证体系相结合,是考验企业全球化能力的关键。
“无论在哪个地区,我们都有充分了解本地法规特殊性的有经验的团队,”王瑞平强调。这种“本地化+全球化”的双重能力,正是浩思动力能够在多个国家市场实现落地的底气所在。王瑞平还进一步指出,供应链的本土化是出海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不去做本土化,那么在各种税收方面就不会有优势,在本地的竞争力可能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王瑞平对浩思动力出海战略的深度剖析,其实也是一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的系统性观察。从技术路径到团队融合,从法规适应到供应链布局,王瑞平的讲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动力,全球赋能”的清晰图景。而这条路径,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零部件企业乃至整车企业出海的可复制范式。
以下为访谈实录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快”与“稳”的辩证法

从“中国优势”到“全球竞争力”
-END-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赞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