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阮崇信
赛迪方略
中部县域研究中心
分析师

当前,县域工业绿色化改造成效初显,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革新、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等维度实现了阶段性突破。然而,对标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县域工业领域尚存诸多短板亟待攻克。如,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艰难,难以挣脱粗放型增长路径依赖;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余热余压回收、能量梯级利用等高效用能技术普及度欠佳;末端治理设施亟待升级增效,设施老化、处理能力滞后导致难以契合环保标准。着眼于“十五五”期间县域工业绿色化改造,亟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一是聚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二是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大力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督促企业践行清洁生产理念。通过多措并举、协同联动,为县域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传统行业转型困难。
县域工业正从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转型。部分传统矿业县开始发展新能源材料加工等行业,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提高了产业附加值。但县域传统行业在转型时面临困难,如四川旺苍县煤炭行业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因资金问题导致升级困难。四川江县、湖北当阳市陶瓷行业企业因技术原因导致升级困难。
(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意识增强,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县域工业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节能技术改造,更换节能设备。但由于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县域工业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不足,短期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困难。如四川旺苍县面临天然气净化能力不足,资源转化效率不高,就地消纳能力较差,实际产量低于设计生产能力等问题。煤炭县内利用量占年产量约50%,且县内部分使用的煤仍需要从省外购入。
(三)环保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末端治理设施仍需升级。
在县域层面,环保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部分工业园区还建立了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减少了企业分散供热供气导致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但是早期建设的县域末端治理设施服役时间长,如今出现设备老化、腐蚀、零部件磨损等状况。工业废气处理设备因长期接触腐蚀性气体,净化效率骤减,企业因资金紧张难以更换新设备,持续“带病作业”等情况。
(一)高耗能产业绿色化改造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河北武安县在做强钢铁主业的基础上,逐步向钢铁深加工领域拓展,如发展高端钢材制品、汽车零部件用钢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低端粗钢产量占比,从产业结构层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推广新技术。浙江诸暨市积极绿色印染技术推广。引导纺织印染企业采用环保型染料和助剂,淘汰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印染工艺。如推广冷轧堆染色、短流程染色等节水型染色技术,使印染环节的用水量减少了约30%-50%,同时降低了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减轻了污水处理压力。三是通过“关停并转”一系列小规模、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整合资源培育大型绿色化工企业,加强污染治理与安全监管。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对重点用能设备进行改造。例如江苏宜兴市针对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推动陶瓷企业进行窑炉改造,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二是工艺流程进行改造。江苏江阴市企业通过工艺流程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将印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进行回收,用于预热进水或车间供暖等,有效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三是建设能源管理系统。广东顺县家电企业建立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传感器对设备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基于数据精准发现能源消耗的高峰时段和高能耗设备,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仅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在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当地县域家电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三)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一是削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如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在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使用减污工艺和设备,减少金属加工、表面处理等工序,降低产生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和酸碱废气等污染物。二是建立污染治理设施,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有效处理。例如河北辛集市,通过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深度升级改造。在原有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膜分离技术,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三是更新生产技术降低污染排放。如福建晋江市制鞋企业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对低浓度的VOCs进行吸附浓缩,提高污染物浓度,然后将浓缩后的高浓度废气进行燃烧分解,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达到生产绿色化的目的。
多管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是聚焦高耗能行业,提速节能技术突破与生产设备迭代创新,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的优化完善。二是加强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三是全面推动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创建,深挖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逐步建立起以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工作体系。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一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升级,优先采用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方式,替换高毒高耗原料与落后设备。二是构建生产环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废水梯级处理与循环使用机制,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转化,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三是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估,明确生产各环节的清洁化标准与管控要求。
下载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登录赛迪满天星APP。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END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