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该文件旨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模化、深度化应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智慧交通愿景。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其中对低空经济及新型航空器产业的鼓励尤为引人关注。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重点领域及产业影响等多角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目标与阶段规划
《意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

这一目标体系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低空经济)的布局高度契合,尤其强调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
二、重点任务部署:四大方向与低空经济关联
《意见》从四大方面部署16项具体任务,其中多项内容直接支持低空经济与新型航空器发展:
加大关键技术供给
- 共性技术突破
重点攻克动态场景感知、实时精准定位、复杂环境自主决策与群智协同等技术,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航空器提供核心支撑。 - 智能产品创新
明确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研制,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推动航空器智能化升级。 - 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建设
构建行业级AI大模型技术底座,支撑低空交通管理、航线优化、灾害预警等应用。
加速创新场景赋能
推进空管系统智能化,利用AI提升空域管理效率; 打造无人机物流示范网络,拓展城乡配送、应急物资运输等场景; 鼓励eVTOL等新型航空器在城市空中交通(UAM)中的应用。 - 七大领域应用
包括智慧民航、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其中低空民用航空是重点方向。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核心要素保障
- 算力与数据支持
依托交通枢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布局算力节点,构建低空经济所需的高精度地图、气象数据等训练数据集。 - 网络设施建设
推动5G、物联网技术在低空通信导航中的融合应用,保障航空器实时互联。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 组建产业联盟
推动成立“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共享算力与数据,共训行业大模型。 - 开展“十百千”创新行动
通过培育10家领军企业、100个示范项目、1000个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低空经济是重点领域之一。 - 安全与合规管理
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强化低空飞行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
三、低空经济与新型航空器的政策支持亮点
《意见》首次在国家级政策中明确将低空民用航空纳入人工智能融合范畴,其支持措施包括:
- 技术研发支持
鼓励企业突破航空器智能控制、集群协同、能源管理等技术,推动氢能、电动航空器发展。 - 应用场景开放
在物流、农业、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扩大无人机试点,推动eVTOL商业化运营。 - 基础设施配套
支持建设起降场、充电桩、通信网络等低空基础设施,纳入智慧交通整体规划。 - 政策协同联动
与《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实施)、《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等形成配套,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四、深度分析:政策意义与未来趋势
- 战略价值
低空经济是继新能源汽车、光伏后的新增长极,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其中eVTOL占比约5000亿元)。 该政策通过AI技术赋能,加速低空产业从“试验场”向“量产化”过渡。 - 技术融合特点
低空航空器的发展依赖AI在感知、决策、控制端的突破,例如无人机群需通过大模型实现自主避障与协同作业,而《意见》提出的技术攻关正针对此类需求。 - 产业生态构建
通过“联盟+创新行动”机制,推动头部企业(如无人机厂商、算法公司)与交通部门合作,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等问题,形成开放共赢生态。 - 安全与挑战
低空飞行涉及空域管理、数据隐私、电磁干扰等风险,《意见》强调安全合规管理,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论
《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是中国智慧交通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通过系统性任务部署,为低空经济与新型航空器产业提供了技术、场景、生态和安全的全方位支持。未来,随着政策落地,低空民用航空有望在物流、出行、应急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企业需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场景试点及产业联盟参与机会,抢占新赛道先机。

感谢您的关注与陪伴!点击下方卡片锁定我们
每日第一时间获取:
✅低空空域改革政策权威解读
✅国内外低空经济前沿动态
✅产业趋势分析与投资机遇
✨我们将持续深耕低空领域,成为您洞察行业风向的窗口。快点击关注,与数万从业者共探低空经济新蓝海!
